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 文言文对比阅读 23《孟子》三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翻译: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
②与百姓同其劳(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
A.悉以咨之 B.水陆草木之花 C.又数刀毙之 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B.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C.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D.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4.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行拂乱其所为
(2)女忘会稽之耻邪
5.【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___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来概括其主要内容,成语是___。
6.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甲】【乙】两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何也?”司空①房玄龄曰:“此为幼主生长深宫,少居富贵,未尝识人间情伪,治国安危,所以为政多乱。”太宗曰:“公意推过于主,朕则归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无才行,藉祖父资荫遂处大官,德义不修,奢纵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颠而不扶,岂能无乱?隋炀帝录宇文述②在藩之功,擢③化及于高位,不思报效,翻行弑逆。此非臣下之过欤?朕发此言欲公等戒勖④子弟使无愆过⑤,即家国之庆也。”太宗又曰:“化及与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孙,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对曰:“君子乃能怀德荷恩,玄感与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太宗曰:“然。”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注释】①司空:古官职名。②字文述:与后文的“化及”“玄感”“岑文本”都是人名。③擢:提拔。④戒勖:劝诫勉励。⑤愆过:罪过,过失。
7.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被任用。
B.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苦
C.困于心,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D.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过错
8.下列句子中,加点“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
A.而乐亦无穷也 B.言和而色夷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可计日而待也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以排比句列举六位历史名贤的事例作为事实论据,增强了文章气势,有力地证明了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
B.乙文可归纳出太宗与侍臣对话的主要目的是想告诉臣子,应该尽心辅助自己的君主好好培养自己儿孙们的君子品行。
C.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忧患意识对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乙文中“自古草创之主,至于子孙多乱”这种现象,证明了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甲文中“管夷吾举于士”与“入则无法家拂士”的“士”都指的是贤士;乙文中,“贞观”是年号,“太宗”则是皇帝的庙号。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朕 发 此 言 欲 公 等 戒 勖 子 弟 使 无 愆 过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缘土气①有早晚,天时有愆伏②。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白乐天游大林寺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盖常理也。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如筀竹笋,有二月生者,有三四月生者,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筀;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一物同一畦之间,自有早晚。此物性之不同也。岭峤③微草,凌冬不雕;并、汾④乔木,望秋先陨;诸越⑤则桃李冬实,朔漠⑥则桃李夏荣。此地气之不同也。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此人力之不同也。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节选自沈括《采草药》)
【注】①土气:土壤中的温度,即地温。②愆(qiān)伏:原指天气寒暖失调,此指节令先后不定。③岭峤:五岭的别称,此指岭南地区。④并、汾:并州和汾州,在今山西省。⑤诸越:古代对今华南一带的称呼,此指南方地区。⑥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此指北方地区。
12.下列加横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是:这,这样,这种
C.缘土气有早晚 缘:顺着,沿着
D.有五月方生者谓之晚笙 谓:叫做,称为,称得上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 于我如浮云(《<论语>十二章》)
B.此物性之不同也 寡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曾益其所不能 其真无马邪(《马说》)
D.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14.下列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B.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C.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D.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15.将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亩之稼,则粪溉者先芽。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16.《孟子》二章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万章问曰:“或曰:‘百里奚自鬻①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穆公。’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为之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②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③。宫之奇④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干⑤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时举于秦,知穆公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注]①鬻(yù):卖。②垂棘:地名。屈;地名。③虢(guó):国铭。④宫之奇:虞国贤臣。⑤干: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恒过 过:过失,错误。
B.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同“弼”,辅佐。
C.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 亡:灭亡,消亡。
D.时举于秦 举:选拔,任用。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穿井得一人》)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
D.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3)下列对乙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B.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C.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D.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孟子列举了百里奚的事例;乙文中,孟子向万章介绍了百里奚的经历。
B.甲文中,孟子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C.乙文中,孟子不赞成万章所说的百里奚为了向秦穆公求职,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
D.乙文中,孟子认为百里奚不劝谏虞国国君的原因是:虞国国君只接纳贤臣宫之奇的劝谏。
(5)借助“文言知识积累卡”,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传于后世。
文言知识积累卡相:(1)查看。(2)容貌。(3)辅助。(4)官名,辅助君主的大臣。(5)掌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管夷吾举于士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入则无法家拂士
18.翻译句子。
(1)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留侯论》,有删节)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19.解释下列加点词。
(1)此不足为勇也 (2)非子房其谁全之
2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1.目前,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我省仍有十几个地区的学生正常生活与学习节奏被打乱,不少同学因此表现消极,且不时传播负能量情绪。请结合甲文或乙文对这些同学进行劝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劳其筋骨 (2)困于心,衡于虑 (3)入则无法家拂士
2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乙】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①,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②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③,若初欲分吴国半与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①食不重来:吃饭从不炒两样好菜。形容生活俭朴。②墟:成为废墟。③若;你。
24.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为国患(忧患) B.愿王释齐先越(希望)
C.让子胥(谦让) D.王始不从(听从)
25.请用“/”给文中面线的句子断句。
王 前 欲 伐 齐 员 强 谏 已 而 有 功 用 是 反 怨 王
26.请结合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简要分析吴国走向灭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①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②。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③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④是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注释】①奏:同“奏”,会后。②与:同盟者。③綦(qí):标准。④伯:同“霸”,诸侯的盟主。
27.下列对文段中相关词语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选拔、任用”的意思,此处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旨在论证“生于忧患”的观点。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故”是“所以”的意思,提示“故”后的内容是对前文所举事例的论述与总结。
C.“行拂乱其所为”中的“乱”是“扰乱”的意思,其与“猿鸟乱鸣”“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两个“乱”意思相同。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作”是“有所作为”的意思,此句话是从主观因素提出的造就人才的观点。
2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9.下面是小文在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做的读书笔记,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帮她将批注补充完整。
例句 批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以左边的句子为例,简要分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同为谈及国家强盛的话题,请简要分析两个语段中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
马后①闻得元府库输其货宝至京师,问太祖曰:“得元府库②何物?”太祖曰:“宝货耳。”
后曰:“元有是宝,何以不能守而失之?盖货财非宝,抑帝王自有宝也。”太祖曰:“皇后有意,朕知之矣,但谓以得贤为宝耳。”后曰:“妾每见人家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家国不同,其理无二。故世传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③,诚战是言。但得贤才,朝夕启沃④,共保天下,即大宝也。”
【注释】①马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②府库:收藏文书财物和兵器的地方。③鸩毒:毒酒。④启沃:谓竭诚开导,辅佐君王。
31.【甲】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姓名)。
3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得元府库何物( ) (2)珠玉为荡心鸩毒( )
33.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货物财宝不是宝贝,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B.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C.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要阻止帝王有自己的宝贝。
D.货物财宝不值得珍惜,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34.【甲】【乙】两文都涉及到“人才”的话题。【甲】文第①段通过列举六个历史人物,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2段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用自己的话回答)。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节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3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必先苦其心志 苦: (2)衡于虑 衡:
(3)被服以立 被: (4)卒得反国 卒:
3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38.请结合你对【甲】【乙】两个文段的理解。说说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需要哪些条件。(写出三点)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①。今恶②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诗》云:“迨③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④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⑤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
【注】①辱:辱没。②恶:讨厌、憎恶。③迨:赴,乘。④牖(yǒu):窗户。⑤般乐:肆意作乐。
3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__ (2)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
(3)如恶之_________ (4)或敢悔予___________
40.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41.【甲】【乙】两文的内容共同表现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分别是怎样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甲】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乙】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
勾践卧薪尝胆①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汝忘会稽之耻③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注释】①选自《史记》,由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②苦身焦思:形容人为某事忧心苦思。③会稽之耻:指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兵围会稽,勾践屈膝称臣求和之耻辱。
42.【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4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2)身自耕作( )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45.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临了人生中的“难”:
(1)【甲】诗中,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__________”;
(2)【乙】文中,作者列举的历史人物在经历了“难”之后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是因为这些“难”对于他们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丙】文中,勾践面对“难”的行为表现可以用__________这一成语来概括。
46.三篇作品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意义各有侧重。
【甲】诗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文启发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指在国内 劳作、劳动 2.B 3.A 4.(1)使他做事不顺。(2)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5. 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卧薪尝胆 6.合乎情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把握句子含义,进而准确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注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入:在国内。
②与百姓同其劳: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劳:劳动,劳作。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例句:之:结构助词,的。
A.代词,指前面诸葛亮所举荐的人;
B.结构助词,的;
C.代词,狼;
D.动词,到,去;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
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
“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分别从吃、穿、对待人才的态度三个方面来写越王,所以分别断开。
故断句: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
故选A。
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完整翻译句子的基础上,把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省略句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注意:
(1)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
(2)女:通“汝”,你。忘:忘记。之:的。耻:耻辱。邪:语气词,吗。
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结合甲文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可知,六位贤士都是出身贫苦、处境艰难,经过自己的奋斗,最终都有所成就。结合“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作者认为这些艰难困苦磨练了这些人,有助于他们成才、有成就,由此可知这里说明的道理是: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甲文第一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出六位贤士的事例论述了忧患可以磨练人、有助于人成长的观点;甲文第二段先是从个人、正面的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然后从国家、反面的角度论证了“死于安乐”的观点,结尾总结出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结合具体内容可知,人物是越王勾践,事件是越王勾践悬挂苦胆,时时品尝,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会稽山的耻辱,通过与百姓同甘共苦、礼贤下士等举动,最终灭吴,这是“卧薪尝胆”的故事。成语是:卧薪尝胆。意思: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后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6.本题考查启示。一般而言,启示都是围绕故事中的人物的行动展开的,其行动或者是让我们学习,或者是让我们警惕,还要关注文章中的议论抒情句。
甲文的观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甲文的启示围绕这句话展开;
乙文是“卧薪尝胆”的故事,启示围绕“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等展开。
示例:甲文启示我,艰难困苦有助于成长,面对生活中、学习中那些困难、挫折,不要畏惧,不要退缩,而是要与之相处,在克服困难过程中磨砺自己。乙文启示我,失败不要紧,重要的是失败后能不能知耻而后勇,能不能刻苦自励、发奋图强,用勇气和努力面对失败,那么失败也有其价值。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间被举荐出来,傅说在筑城的奴隶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人中被提拔上来,管仲从监狱中被提拔上来,孙叔敖从海边隐居的地方被提拔上来,百里奚在市场上被提拔上来。所以说,上天要让某个人担当重任,一定会使他的心志忍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肌肤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能如意,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增加他们所欠缺的本领。
人经常会犯错误,多犯几次错误才能谨慎。一个人只有内心被困扰,思虑堵塞,才能奋发、有作为。脸上表现出抑郁的神色,发出忧叹的声音,然后才明白过来。在国中没有懂法度并执法的大臣和足为辅弼国君的贤士,在国外又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这样以后就能知道忧思祸患使人成长、使人振作和勤奋,因而得生;安逸享乐使人怠惰,导致人死亡和国家、事业的衰败。
【乙】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他回了越国,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最后终于打败了吴国。
7.D 8.B 9.D 10.(通过这些)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以不断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干。 11.朕 发 此 言 /欲 公 等 戒 勖 子 弟 /使 无 愆 过
【解析】7.本题考查实词解释。
D.句意是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过”,犯过错。
故选D。
8.本题考查虚词解释。
“古人所以贵君子而贱小人”句意是:所以古人尊重君子而轻视小人。“而”,表并列。
A.句意是:而乐趣也无穷无尽。“而”,表因果。
B.句意是:言辞谦和而脸色平易。“而”,表并列。
C.句意是:千里马嘶鸣,食马者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而”,表转折。
D.句意是:可以计算着日期而等待了。“而”,表修饰。
故选B。
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D.“管夷吾举于士”句意是: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士”指狱卒,并非指“贤士”。
故选D。
1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重点词语有: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曾益:增加。曾,通“增”;能:才干。
11.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是: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朕发此言”是主谓句,句意完整需断句;“欲公等戒勖子弟”是“朕发此言”想要“公等”作出的动作,即:劝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无愆过”是“朕发此言”想要的最终结果,“使”前需断句。据此断句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从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君主,到他子孙手里往往发生祸乱,这是什么缘故?”司空房玄龄说:“这是因为幼主生长在深宫之内,从小过着富贵生活,并不知道民间事情的真伪、治理国家的安危,所以当政就多祸乱。”太宗说:“你的意思是把过失推之于君主,我则要归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数无才无德,靠祖父、父亲的资荫就做上大官,不修身养性,只爱奢侈放纵。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没有才能,遇到国家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发生祸乱?隋炀帝记取宇文述在自己当晋王时的功劳,把他的儿子宇文化及提升为高官显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虑如何报效,反而叛逆弑君。这难道不是臣下的罪过吗?我讲这话,希望你们训诫勉励自己的子弟,使他们不要犯严重的过错,就是家国值得庆幸的了。”太宗又说:“宇文化及和杨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间受恩深重者的子孙,后来都谋反,这是什么缘故?”岑文本回答说:“君子才能够感恩戴德,杨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视小人。”太宗说:“你说得对!”
12.C 13.D 14.D 15.(1)(同)一亩地里的庄稼,用粪浇灌的(就)先发芽。
(2)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解析】1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解释不正确。“缘土气有早晚”句意为:因为地温的上升有早有晚。“缘”是因为的意思,而非“顺着,沿着”。
故选C。
13.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于:介词,在/介词,对于;
B.之:助词,的/动词,到;
C.其:代词,他/副词,表示加强语气;
D.以:都是介词,用;
故选D。
1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意思是:水稻有在七月成熟的,有在八月、九月成熟的,也有在十月才成熟的,就称它为晚稻。“稻有七月熟者”主谓结构,应在“者”后停顿;“有八九月熟者”动宾结构,应在“者”后停顿;因此断句为:稻有七月熟者/有八九月熟者/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故选D。
15.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有:稼:庄稼。粪溉者:用粪浇灌。芽:名词动用,发芽。
(2)重点词有:必:一定。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心志:意志。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乙】
古时的做法采草药多利用二月和八月的时间,这种做法很不恰当……因为地温的上升有早有晚,天气节令有先后不定的变化。例如平原地区三月开花的植物,在深山中,要到四月才开花。白居易《游大林寺》诗中说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这个普通的道理。这是由于地势高低不同的缘故。又如筀竹笋,有在二月萌生的,有在三月、四月萌生的,也有在五月才萌生的,就称它为晚筀。水稻有在七月成熟的,有在八月、九月成熟的,也有在十月才成熟的,就称它为晚稻。同一类作物生长在同一小块地里,本身也有成熟早和成熟晚的,这是由于作物性能不同的缘故。岭峤地区的小草,经越冬天不会枯萎;并汾一带的树木,临近秋天叶子就坠落了;南方地区的桃李在冬天结果实,北方地区的桃李夏天才开花。这是由于各地气候不同的缘故。一亩地里的庄稼,施肥灌溉的先发芽,一块田里的禾苗,后栽种的晚结实,这是由于人力不同的缘故。怎么能一律用固定的月份来限制呢?
16.(1)A
(2)B
(3)D
(4)D
(5)①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②当上秦国的卿相,使穆公声名赫赫于天下,而且流芳后世。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A.句意:人经常犯错误。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意思是:他知道虞公是劝不动的,因而他离开故土。“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A.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B.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
C.之,音节助词,不翻译;
D.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翻译;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句意是:卖掉自己来成全君主,乡村中洁身自爱的人尚且不肯,反而说贤者愿意干吗?根据句意可知,本句包括三个分句:“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因此可断句为: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而谓贤者为之乎;
故选D。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D.由【乙】文“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可知,D项中“虞国国君只接纳贤臣宫之奇的劝谏”与文无据,是无中生有;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①故,所以;是,这,这些;必,一定;苦,使……苦。
②相,官名,辅助君主的大臣,名词用作动词,做……卿相;显,使……显扬;君,君主。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万章问道:“有人说:‘百里奚以五张羊皮的价钱把自己卖给秦国养牲畜的人,替人家饲养牛,以此来干求秦穆公。’是真的吗?”孟子答道:“不,不是这样的。这是好事之徒编造的。百里奚是虞国人。晋人用垂棘产的璧和屈地所产的马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宫之奇加以劝阻,百里奚却不加劝阻。他知道虞公是劝不动的,因而离开故土,搬到秦国,这时已经七十岁了。他竟不知道用饲养牛的方法来干求秦穆公是一种龌龊行为,可以说是聪明吗?但是,他预见到虞公不可能纳谏,便不加劝阻,谁又能说这人不聪明呢?他又预见到虞公将被灭亡,因而早早离开,又不能说他不聪明。他在秦国被推举出来,恰逢其时,更知道秦穆公是一位可以有所作为的君主,因而辅佐他,谁又能说这人不聪明呢?当上秦国的卿相,使穆公声名赫赫于天下,而且流芳后世,不是贤者,能够做到这些吗?卖掉自己来成全君主,乡村中洁身自爱的人尚且不肯,反而说贤者愿意干吗?”
17.(1)狱官(2)匹敌(3)同“弼”,辅佐 18.(1)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2)(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19.(1)足够(2)保全 20.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1.示例:同学们,看到你们消极的表现,我能体会到你们内心的忧虑。但是正如孟子所言,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均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疫情已来;它促使我们人类必须联合起来积极面对,并且在不断应对这场人类共同的忧患的过程中,反思不足,突破已有,相信也可以收获我们人类的进步!
【解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士:狱官;
(2)句意: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敌:匹敌;
(3)句意: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指其所做的事。
(2)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表现。色,脸色。喻,明白,了解。
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足:足够;
(2)句意: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全:保全。
2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故断句为: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1.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案不唯一。
示例:同学们,受疫情影响,目前我省仍有部分学生无法正常回归校园学习。希望你们不要悲观,正如孟子所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场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同时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危机,在危机中我们又学会把握时机、直面挫折和挑战。同学们,风雨过后终将会有彩虹,请相信美好的明天不久就会到来!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乙】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22.(1)使……劳累(2)同“横”,梗塞、不顺(3)指在国内 23.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24.C 25.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26.国外:有越国这样时刻图谋复仇的敌对国家。国内:重用太宰豁这样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的佞臣;而像伍子胥这样的忠臣良将最终被逼得走投无路。
【解析】2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使他的筋骨劳累。劳:使……劳累。
(2)句意为: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入:指在国内。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本句重点词:
空乏:使……穷困;拂乱:使……不顺;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通“增”,增加。
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
C.该句意为“(吴王)责备伍子胥。”此处“让”意为:责备,责怪。选项理解有误;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该句意为:大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极力劝阻,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
故可断句为: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
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概括。
由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国家灭亡是因为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联系乙文中“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可知,在国外,吴国有时刻准备复仇的敌对国家越国;联系乙文“与逢同共谋,谗之王”“今若反以谗诛我”可知,在国内,吴王重用嫉贤妒能、排除异己的佞臣太宰豁,并且听信了他“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的谗言,逼得忠臣良将伍子胥身亡,因而最终走向灭亡。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
吴王准备攻打齐国。伍子胥劝谏说:“不可以,我听说勾践吃饭从不炒两样好菜,与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如果不死,一定成为我国的忧患。希望大王暂时放弃攻打齐国,先攻打越国。”吴王不听,于是出兵攻打齐国,在艾陵打败了齐军,俘获了齐国的高、国氏返回吴国。(吴王)责备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大王不听我的劝谏,再过三年吴国将成为一片废墟!”太宰豁听到这些话,就多次与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计策,并趁机进谗言陷害伍子胥:“伍员表面忠厚,实际却是残忍的人,他连自己的父兄都不管不顾,怎么可能真心顾惜大王呢?大王上次想攻打齐国,伍员极力劝阻,后来您作战有功,他反而因此怨恨您。大王不防备他,他必定会作乱。”(豁)还与越国大夫逢同合谋,向吴王进谗言诬陷伍子胥。吴王开始并没有听从,于是就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听说伍子胥把儿子委托给齐国的鲍氏,吴王才大怒,说:“伍员果真欺骗我!”等伍子胥出使齐回国后,吴王就派人赐给伍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辅佐你父亲成就霸业,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将吴国的一半分给我,我没接受,此事作罢,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要杀我。唉,唉,你独自一人必然不能维持这个国家!”伍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要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
27.C 28.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29.示例: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名人的事例,构成排比句,形成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了孟子散文善用排比、气势非凡的特点。 30.语段(一)认为要想使国家强盛,国内要有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要有力量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语段(二)认为要使国家强盛需政令必行,即使损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随意更改,以信治国,国家才可以强盛。
【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和分析。
C.“猿鸟乱鸣”的意思是: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乱:此起彼伏。“行拂乱其所为”和“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意思不同;
故选C。
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法家,坚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恒,常常;亡,灭亡。
29.本题考查文章的语言特点。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其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他善用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就列举了一系列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形成排比,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说服力,体现了孟子散文善用修辞、气势磅礴的特点。有力论证了人才要在逆境中造就的道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3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由语段一“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可知,孟子认为要想使国家强盛,国内要有能辅佐君主的贤臣,国外要有力量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
由语段二“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政令已经公布,即使看到他的利益有所损失,也不欺骗民众;盟约已经缔结,即使看到他的利益有所损失也不欺骗他的盟国。像这样,就会兵力强劲、城防坚固,敌国就会害怕,国家统一、约定明确,盟国信任,即使是偏僻落后的国家,也能威震天下,五霸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说的建立了信用就能称霸)”可知,荀子认为要使国家强盛需政令必行,即使损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随意更改,以信治国,国家才可以强盛。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道德虽然还没有完善,礼义虽然还没有完备,然而天下的道理大体都聚集在这里了,刑罚与奖赏、禁止与承诺,都已经取信于天下了,臣民们都清楚地知道君主可以信赖。政令已经公布,即使看到他的利益有所损失,也不欺骗民众;盟约已经缔结,即使看到他的利益有所损失也不欺骗他的盟国。像这样,就会兵力强劲、城防坚固,敌国就会害怕,国家统一、约定明确,盟国信任,即使是偏僻落后的国家,也能威震天下,五霸就是这样,这就是所说的建立了信用就能称霸。
31.孟子 32. 得到 是 33.B 34. 逆境出人才 法家拂士 35. 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 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解析】3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甲文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是孟子。
3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得:得到;
②句意: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为:是。
3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非宝:不是宝贝;抑:抑或,或许。句意:货物财宝不是宝贝,或许帝王自己是有宝贝的。
故选B。
3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第①段列举六个历史人物,这六个历史人物都是经历了挫折,最后都取得了成功,从而阐释了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乙】文马后口中的“贤才”就是【甲】文第②段中“法家拂士”。
3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第②段作者从个人谈到国家,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乙】文马后从家谈到国家,通过列举“产业厚则骄生,时命顺则逸生”的现象,引出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道理,“技巧为丧国斧斤,珠玉为荡心鸩毒”的意思是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结合“但得贤才,朝夕启沃,共保天下,即大宝也”可知最终得出了贤才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的结论。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乙】马皇后听说夺得的元府库的宝物被送至京师,便问朱元璋说:“得到元府库什么东西?”朱元璋道:“是宝贝。”
马皇后却说道:“元代有的是宝,为什么不能守而失去了呢?因为货物财物不是宝,或许帝王自有自己的宝贝。”朱元璋说:“皇后的意思我知道了,是说得到贤才才是真的宝贝。”马皇后说:“我经常每见人家家产丰厚就骄傲,命运顺遂就变得安逸,家和国一样,道理也没有不同。所以世间传闻,奇技淫巧是丧国的利器,珠玉宝物是迷惑人的毒药,这确实说的对。只有得到贤才,朝夕听取他们的劝谏和谋略,同心协力共保江山,这才是最可贵的无价之宝。”
36.(1)使……痛苦(2)同“横”,梗塞、不顺(3)同“披”,穿着(4)终于 37.(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 38.(1)要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2)要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3)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解析】3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本题中“苦”属于词性活用,“衡”“被”属于通假字。
(1)句意: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苦:使……痛苦。
(2)句意:思虑堵塞。衡:同“横”,梗塞、不顺。
(3)句意:穿着衣服站立。被,同“披”,穿着。
(4)句意:最终得以返回国家。卒:终于。
37.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与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本题应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1)征:征验,表现;发:显露,流露;喻:了解,明白。
(2)闻:听说;是以:因此。
38.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题干“写出三点”的要求。【甲】文的中心思想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再结合“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启示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应该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可知,国家要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从【乙】文“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可知,统治者要善于发现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据此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收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乙】:宋昭公亡国后出逃,到达了边境,感慨说道:“我知道亡国的原因了。我朝做官的千百人,施政做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主圣明!’侍从妃子数百人,穿好衣服站立,没有一个不说:我们君王长得英俊!’朝内朝外都听不到说我的过错,因此到了这个地步!”在宋昭公看来,做君王的离开国家失掉社稷,是因为说谄媚话的人太多。所以宋昭公逃出了国家后能够醒悟,最终得以返回国家。
39. 扰乱 同“弼”,辅佐 假如 欺侮 40.(1)(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 41.【甲】文从个人到国家举例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乙】文从爱民的角度和国家局势的角度举例,引用《诗经》的话点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解析】3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乱:扰乱;
(2)句意: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拂:同“弼”,辅佐;
(3)句意:假如厌恶不好的名声。如:假如;
(4)句意:谁敢轻慢我。悔:欺侮。
4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征:征验,征兆;色:颜面,面色;喻:知晓,明白。
(2)莫如:不如;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崇尚。尊:尊重;贤者:贤德的人;能者:有才能的人;职:行使职责。
41.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根据【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根据【乙】文“实行仁政就荣耀,不实行仁政就耻辱”、“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等语句分析可知,孟子从爱民的角度和国家局势的角度阐述,在国家没有忧患的时候,及时修明法度,国力就会强盛。现在国家平稳,统治者却在腐化享乐,这是自己在寻求祸害。孟子引用《诗经》的句子点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点睛】译文:
【甲】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乙】孟子说:“国君只要实施仁政,就能身享荣乐;不施行仁政,就将生造屈辱。现在既然讨厌屈辱,可是仍然安于不仁的现状,这就好像讨厌潮湿却甘心住在底下的地方一样。如果讨厌它,就不如重视德行,尊敬贤能的人,使道德高尚的贤人在位,才华出众的能人任职。国家安定了,趁着这个大好的时机,使政教修明,法纪森严,哪怕是大国,也一定会害怕而来归附了。《诗》说过:‘趁着天还没下雨,剥取桑根的皮,把那门窗修理好。那住在下面的人,又有谁敢来欺侮我呢?’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真是懂得治理国家的道理啊!一个国君能治理好他的国家,谁敢欺侮他呢?’现在国家安定,如果国君趁这个时候,纵情游乐、懒问政事,这是自取祸害。一个人的祸福没有不是自己招来的。《诗》中曾有过这样的句子:‘人们应该常常念念不忘和天命配合,为自己多求幸福。’商王太甲说:‘天降祸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祸害,简直逃也没法逃避。’正是这个意思。”
42.B 43. (被)选拔、(被)任用 劳作、劳动 44.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个人。 45.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最终获得了成功(有所成就)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卧薪尝胆 46. 面对困境,要有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人才是在忧患中造就的(忧患可以磨炼人的意志) “知耻而后勇”才能有成功的机会。(忍辱负重、刻苦奋发,才有机会一雪前耻。)
【解析】42.本题考查作品创作年代。
《行路难》 作者李白,唐代诗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选自《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所作议论文;《勾践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史记》作于汉朝。三部作品按创作年代先后排序为: 【乙】【丙】【甲】 ;
故选B。
4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举:选拔、任用。
(2)句意为:他亲自到田间劳作。作:劳作、劳动。
4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词语有:
故:所以;是:这样的。
45.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作者放下杯筷,无心进餐。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诗人最初面对“难”时的行为表现是“停杯投箸”或“拔剑四顾”;
(2)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在受到磨难的时候都发愤图强,最终有所作为;正是经历了磨难,才使他们的性情坚韧起来,他们的能力得到增长,可概括为“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勾践面对“难”的时候,“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正是这样的行为,用一成语来概括就是卧薪尝胆。
46.本题考查主旨的理解。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作者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甲】诗启示我们面对困境,要有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跟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和“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乙】 文的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受到磨难后,发愤图强,最终有所作为的例子,启发我们面对困境,要有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越王勾践凭借卧薪尝胆的精神,最后能够成功复国。所以【丙】文启示我们忍辱负重、刻苦奋发,才有机会一雪前耻。
【点睛】参考译文:
【乙】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丙】吴王既然赦免了越王,(让他回了越国,)越王勾践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的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坐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躺下睡觉之前都要仰起头尝尝苦胆的滋味,吃饭喝水之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赠,扶助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