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对比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对比阅读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31 21:5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上 文言文对比阅读 11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跳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见故国之旗鼓①,感生平于畴日②,抚弦登陴③,岂不怆悢④!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将军独无情哉?
(选自丘迟《与陈伯之书》)
【注】①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所以说是“故国之旗鼓”。②畴日:昔日。③弦,弓弦;陴,城墙上的女墙。④怆悢:悲伤。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五色交辉 交辉:_________ (2)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____
(3)岂不怆悢 岂:__________ (4)人之情也 之:____________
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3.【甲】【乙】两文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故郫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①,孤峰入汉;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竟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②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③颐物④,悟衷⑤散赏⑥。
(选自吴均《与施从事书》)
[注释]①干天:直插云霄。干,连接。②春罗:一种地衣类植物。③荡累:消除忧虑。④颐物:流连物态以怡养性情。⑤悟衷:内心有所感悟。⑥散赏:自由欣赏。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夕日欲颓 颓: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_______
(3)孤峰入汉 入:________
(4)春罗被径 被:_________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6.【甲】文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
7.【甲】【乙】两文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方面,各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请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_______
②佁然不动 怡然:_______
③悄怆幽邃 悄怆:_______
④四时俱备 俱: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他们笔下的水有________的共同特点。【甲】表现水的特点,使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
(4)【甲】【乙】两文作者都人生不得志,寄情山水,他们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跑)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D.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通“返”)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11.甲乙两文都是写自然景物,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拏: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更:______
1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寂寥空旷,交代了“独往”看雪的背景。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用“痴”字对作者痴迷于天地一色的美景、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给予高度的评价。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通过听觉和视觉描写,表现了山林一日之中的静态之美,与“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四时”的动态之美形成对比。
14.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景物特点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5.同是描写山水之美,上面两个语段与链接材料在情感表达上却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①而往,折竹扫陈叶,排②腐木,可罗胡床③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木,龙鳞之石,均荫④其上。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得意之日,与石渠同⑤。
(节选自柳宗元《石涧记》)
【注释】①揭(jiē):提起衣服。跣(xiǎn):赤脚。②排:推;推开。③胡床:也称“交床”“交椅”,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荫:遮盖。⑤得意之日,与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在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山树为盖①,岩石为屏,云从栋②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③之者,可垂钓于枕上。蚓又潺湲洁沏,料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有删改)
[注]①盖:伞。②栋:指亭梁。③狎(xiá):亲昵,亲近。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四时俱备 四时:______ (2)晓雾将歇 歇:______
(3)可濯足于床下 濯:______ (4)潜利阴益 益:______
1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18.【甲】文中直接体现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叹的句子是“______”;【乙】文中表明冷泉亭带给人们的益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句子是“______”。(用原文语句填空)
19.【甲】【乙】两文主人公有怎样相似的生活态度?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②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③。惭愧!惭愧!
(选自苏轼《书临皋亭》)
【注释】①几:矮而小的桌子。②坌(bèn):并,一起。③万物之备:自然所赐予的一切。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四时俱备 时: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 歇:____________________
(3)倚于几上 倚: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是时 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若有思而无所思。
22.山有情,水有意,山水有清韵,作者用美言绘美景。【甲】文中“A”(原文),用仰观、俯察的视角写出山高水净之美;接着,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出绚烂多彩的四季之美;全文用B(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
23.你认为苏轼是不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甲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丙文】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①,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注释: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 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
24.下列选项中每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讳疾忌医
C.隐天蔽日 夕日欲颓
D.绝 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25.对文中三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三峡山势高大,天气多变的特点。
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翻译:清晨的薄雾快要消散了,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
理解:猿猴和鸟的活动打破了清晨的宁静,为画面增添生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C.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翻译: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参与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中了。
理解: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先贤的敬慕之情,对当时人们不解山水之乐的惋惜,以及自己能得山水之乐的自矜之情。
26.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甲】文中与此有异 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_________”,都写出了水的(2)_________。在写法 上都属于(3)________描写。
27.【甲】【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猿鸣”,这两处“猿鸣”在两篇文章中各有什么作用?
28.【丙】文中,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包括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草池①
(宋)杨蟠
寂寂缘②岩畔,相期无数人。
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
【注释】①春草池: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后人称此处为梦草堂、春草池。②缘:向上爬,攀援。
【乙】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丙】
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④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
(节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
【注释】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②境界:场景与边界。③楹:柱子。④宁:难道。
2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
方法借鉴 文言语句 字词释义
课内迁移法:根据《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中的“歇”可理解为“消散”的意思。 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 绝:①
成语推断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的“俱”,可依据成语“五味俱全”中的“俱”推测为“都”的意思。 每政暇即游江心寺 暇:②
语境推断法:“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中的“置”,根据前文“杂植竹木怪石”和后文“图书笔砚”可推断,“置”是“放置”的意思。 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 数:③
30.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三处)
凭 栏 瞩 目 则 山 林 之 苍 翠 烟 霞 之 聚 散 举 在 望 中。
31.阅读甲诗完成下面对话。
小婺:甲诗“寂寂缘岩畔”一句,写出了春草池一带环境的(1)_________。
小州:是的。然而当年这里非常(2)_________,你看“相期无数人”一句,可见春草池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
32.借助乙文画线句,说说甲诗“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表达的情感。
33.丙文中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观察描写角度完全一致的是哪两句,请说明理由。
3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联系小贴士,探究历代文人追念谢灵运的原因。
小贴士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篇,有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
3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①,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②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③,不一。
(王维《山④中与裴秀才迪书》)
注释:①朝雊(gòu):清晨雄雉的鸣叫。②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③驮黄檗(bò)人往:托运送黄檗药的人给你捎信。④山:指蓝田县东蓝田山。王维有别墅在蓝田的辋川。裴迪,王维好友。秀才,唐代对才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交相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沉入水中的鱼鳞
C.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耸入
D.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消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请给下面句子标注准确的停顿(两处即可)
夜 登 华 子 岗 辋 水 沦 涟 与 月 上 下
(4)天机清妙者,天性独特之人也。陶弘景和裴迪具备这一特质吗?请结合【甲】【乙】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甲】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与周减斋①
高阜
寒家敝垣②上藤萝,见者多赏其初夏展放时,新绿如染,叶叶鳞次,微风过去,作碧波千万顷。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霜深宇净,落叶满庭阶,如在万山深处,令人意思孤远。因忆此萝为先君手植,至今三十余载。先君见背③已二十余年,犹令某对之肃肃,不敢作凡近想。予我之教训,何时已乎!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注释]①周减斋:清代著名书法家。②垣:矮墙。③见背:长辈逝世的委婉说法。
36.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鳞 ①___________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___________ ②新绿如染,叶叶鳞次
与 ①___________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___________ ②与周减斋先生
37.下列各项中,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
A.友人惭,下车引之 (《陈太丘与友期行》)
B.实是欲界之仙都 (《答谢中书书》)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孙权劝学》)
3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B.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C.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D.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39.下列关于乙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封求字信,作者请周减斋为其居处题名“萝栖”,并用“萝栖”二字表示牢记父亲的教诲。
B.比起秋天几近凋零的藤萝,作者更喜欢它们夏天时的样子:“新绿如染,叶叶鳞次”,如同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C.藤萝是作者父亲亲手种植,所以他一见藤萝便想起了父亲及其对自己的种种教诲,藤萝代表了对父亲的怀念。
D.作者笔下的藤萝,寓含深意,在作者心里,藤萝既是联结死者与生者的藤线,又是父亲的象征和生命的延续。
4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予我之教训,何时已乎?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 交相辉映; 四季; 表示反问、相当于“哪”“怎么”“难道”;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意思对即可) 2.(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正因为如此廉颇才渴想能重为赵将,吴起临别西河才掩泪悲伤。(意思对即可) 3.【甲】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乙】文劝降陈伯之,表达了作者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色彩斑斓,交相辉映。交辉:交相辉映。
(2)句意为:四季长存。四时:四季。
(3)句意为:难道不伤怀。岂:表示反问、相当于“哪”“怎么”“难道”。
(4)句意为: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之: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2)重点词语:所以:的原因。廉公:廉颇。思赵将:仍想作赵国的将帅。吴子:吴起。泣西河:望着西河哭泣。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表达了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蕴含着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根据【乙】“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难道不伤怀)和“将军独无情哉”(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可知,表达了作者爱祖国、爱民族的思想感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难道不伤怀!这就是(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
4. 坠落 人间 插入 同“披”覆盖 5.(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里的奇丽景色了。
(2)漫步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可以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6.景物秀美,山峰高耸,清水见底,绚丽多彩,山间充满无穷的生机。 7.示例:艺术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比如【甲】文中“高峰入云”与【乙】文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思想情感方面,两位作者都表达了对自然山川的热爱。
【解析】4.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
(1)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
(2)句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欲界:人间。
(3)句意:山峰直插天际。入:插入。
(4)句意:春夏则藤萝铺满了小路。被:同“披”,覆盖。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1)康乐,指南朝的谢灵运;复,又;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
(2)荡累,消除烦恼;颐,颐养,怡情养性;悟衷,内心有所感悟;散赏,自由欣赏。
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
由甲文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可概括出:景物秀美,山峰高耸,清水见底,绚丽多彩,山间充满无穷的生机。
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艺术手法方面:
动静结合:甲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写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乙文“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是静景,“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描写了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这两个动景,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
都运用了夸修辞手法,甲文“高峰入云”,乙文“绝壁干天”,两处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极力描写山之高,表现山之高峻;
感官角度,都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甲文“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等,都是看到的,“猿鸟乱鸣”是听到的。乙文“青山、绝壁、孤峰、绿嶂、清川、鸟、猿”等是看到的,“鸡鸣不已”是听到的,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借山水奇景,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通过对故鄣县东三十五里美景的描写,表现了变幻多姿的山林景象,以“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一句抒发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思想感情方面:
甲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意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乙文“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意为: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两篇文章都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的情感,另一方面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思想。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故鄣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冬则霜雪覆盖,春夏则藤萝铺满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8.(1) 大约 呆呆的样子 寂静,幽静,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都
(2)①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清澈、透明、纯净; 侧面描写
(4)甲文作者谪贬后郁闷,寄情山水只得到短暂的欢愉,一旦触景,又会伤情;乙文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有自得之情。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①句意: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
②句意: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佁然:呆呆的样子;
③句意: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悄怆:寂静,幽静,指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④句意:四季长存。俱:都。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注意重点词语“可(大约),若(好像)”要理解正确;
②中注意重点词语“自(自从),复(再),与(欣赏)”要理解正确。
(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结合【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这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写了水的清澈,透明,纯净;结合【乙】“清流见底”可知,从正面描写了水的清澈,透明,纯净。
(4)本题考理解作者情感。
结合【甲】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游览最后,因为寂寥的环境过于凄清,作者的心情感到凄凉,忧伤;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此间共写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由此可知,作者的心情变化的原因是作者遭遇贬官,内心忧伤与凄苦,为排解内心的抑郁愤懑之情,他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但这种山水之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
结合【乙】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中可知,文章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情感;结合“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作者在夸赞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由此可知,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所写景物的赞美之情,有自得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9.B 10.(1)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任意往东或往西。 11.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但两文的思想格调不尽一样,甲文全篇充满乐观情趣,而乙文则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解析】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
B.加点词理解错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意为: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奔:奔跑的骏马。
故选B。
1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颓(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相)”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从(随着,顺着),东西(向东或向西)”要理解正确。
1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理解与分析文章情感主旨。
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来比较异同。
结合两文内容可知,甲乙两文都是在描写自然景物;结合【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甲】文是以山川美景为背景,表达出作者对山川美景的喜爱之情,全文都是在表达作者内心欢喜的情感,全篇充满乐观情趣;
结合【乙】文“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等可知,【乙】文则是以山水美景为背景,通过对山水间景物的描写,表达出作者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有借景抒情之意,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知,这些语句折射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弃之情。据此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12. 乘(船) 还 13.B 14.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长堤、湖心亭、小舟及舟中人的轮廓和神韵,(意思对即可)仿佛创造出一幅淡墨山水画,突出表现了画面的清幽淡雅。(意思对即可) 15.①《湖心亭看雪》重在表达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迷、自己不随流俗的志趣及淡淡的故园之思;(任意一点,大意对即可)②《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意思对即可)③《石涧记》重在表达自己发现石涧美景的得意与喜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我撑着一叶小舟。拏:乘(船)。
(2)句意为: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
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是从听觉的角度描写雪后西湖的寥旷,而没有听觉,选项“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的表述不正确;
C.“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描写的都是动态之美,而非静态之美,选项“表现了山林一日之中的静态之美”的裱糊不正确;
故选B。
14.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理解和分析。
句子的意思是: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使用白描手法。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量词选用极为精确,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而且因小见大,借微显宏,以长堤、湖亭、小舟、舟中人来烘托铺天盖地的辽阔雪景,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远近大小互相比照衬托,虚实相生相谐,韵趣倍增,令人叹服。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三篇短文虽然都在描写山水之美,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侧重:《湖心亭看雪》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作者对雪景的痴迷,同时也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答谢中书书》文作者认为,自康乐公之后,唯独自己能从山川美景中发现无穷无尽的乐趣,表达作者喜爱之情的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人不热衷于秀美山水的惋惜和自己能欣赏的美景的自许,更表达了作者常伴山林的意志和志趣;而柳宗元的《石涧记》在表达喜爱之情外,还表达了一种得意之情。作者发现了隐于奇石佳树之间水纹美丽、水声动听的石渠,而古人和后之来者都尚未发现此美景,故洋洋自得。虽然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整体上都是借游历山水来宣泄被贬的愤郁,但链接材料为节选,很难读出其中暗含的深意,故只答出得意之情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答谢中书书》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链接材料】
溪水平布在涧底石上,水流像纺织物的花纹,泉水咚响声像是弹琴声。我们撩起衣襟,赤着脚涉水而过,折断竹箭,扫除陈叶,除去腐朽的树木,清出一块可排放十八九张胡床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激撞的水声,就都在胡床的下面了;而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龙麟一般的石块,都遮蔽在胡床之上了。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让我得意的这一天,和发现石渠是同一天。
16. 四季 消散 洗 好处。(意思对即可) 17.(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 18. 实是欲界之仙都 可胜言哉 19.①【甲】【乙】两文主人公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陶冶情操,保持高洁的品性,洁身自好。②【甲】文中“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怀:【乙】文中“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怀。(意思对即可)
【解析】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四季常存。四时,四季。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3)句意:可用亭椅下的清泉洗脚。濯,洗。
(4)句意: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益,好处。
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五色:色彩斑斓;交辉:交相辉映;
(2)为:是;屏:屏障。
18.本土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结合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直抒胸臆,表现了对山川之美的赞叹;
结合乙文“可胜言哉”可知,意思是冷泉亭的好处说不完,益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故用原文语句回答,第①空是实是欲界之仙都;第②空是可胜言哉
19.本题考查文章情感主旨的把握。
结合甲文主旨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意思是这里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在也没有人能够欣赏领悟这里的景色了,作者将自己和南朝谢灵运比肩,表达出对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合乙文“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可知,意思是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份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
由此可知,两篇文章都抒发出陶醉山水,陶冶情操,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堂,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20. 季节 消散 靠、靠着、倚靠 这、此 21.(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康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
(2)我好像有什么想法而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我好像想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想。 22.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动静结合。 23.是,因为他能独自发现和欣赏自然美景(答出能共享自然美景);能感受到大自然赐予的一切,能自得其乐(答出自得其乐);乙文中流露出苏轼坐享自然美景的闲适心境及从容超脱的意绪和旷达浩远的胸怀,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写出苏轼的超脱胸怀、与自然融为一体、闲适其中之一,即可)。故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三点,任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解释,注意结合语境分析。
(1)句意:四季都具备。时:季节。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3)句意:倚靠在几案上。倚:靠。
(4)句意:当这时。是:这。
2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1)关键词:自:从;康乐:指南朝的谢灵运;未复:不再有;与:欣赏、领悟;奇:奇丽的景色。
(2)关键词:若:好像;思:思考。
22.本题考查文章写法分析。
甲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意思是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用了仰视、俯视写出“山高水净之美”,故填“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乙文“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意思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前者白云缭绕,江水回旋是动态之景;后者树木和山峦映入眼帘是静景,故采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大自然的静谧与灵动之美。据此可作答。
2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理解。
甲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徵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自然美。“高峰入云”的磅礴气势在北方也能看到,但在同一个景观里,又相伴着“清流见底”直视无碍的澄澈之美,在北方就难以见到。写山林景色的瑰丽,作者只用了两组对偶句共十六个字,即“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已显得活脱精到,引人遐想。写了茅山中一年四时之美后,作者又用两组并列对偶句写一日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如果说写茅山一年四时之美是以静见动:静到能窥见大自然的奥秘,大自然生命之律动是通过“交辉”的色彩奉献给作家的,那么,茅山中一日之美则是以动见静:天刚麻麻亮,“晓雾将歇”,花叶上露珠还未照上太阳时,山林就开始了欢唱,“猿鸟乱鸣”。这“乱”字有声繁悦耳,使人迷惑,动人心魄的意思。而到了“夕日欲颓”、金乌西栖之后,鱼儿避开了“鹰嶙鹗视”的威胁,此际竞跃腾欢,尽情享受空气中弥漫的芳馨。总之,从早到晚,山林中正是由于猿的柔声啼唤,鸟的恣意鸣哄和鱼的欢腾竞跃而显得格外静谧幽美。从这可以看出作者陶醉于自然山水,欣赏自然美景,有着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乙文的苏轼也是如此。结合“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可知他酒醉饭饱后就倚靠在几案上休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十分悠闲惬意,也得益于他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再看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流露了作者对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以及自得其乐的悠闲、惬意之感,乙文“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也抒发了作者的感慨,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体现了苏轼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展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与闲适自得,故苏轼是陶弘景心中的“与其奇者”。
据此可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后就倚靠在几案上休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当这时,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实在是惭愧呀!惭愧!
24.C 25.B 26.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湍急/迅疾 侧面 27.甲文中的“猿鸣”,表现出三峡秋季的特点,通过写“猿鸣”的“属引凄异”“哀转久绝”,烘托出秋季三峡凄清萧瑟的气氛。乙文中的“猿鸣”,写出了这一特定时令动物的活动,展现生机勃勃之感。 28. 志 力 物(相之)
【解析】2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从/自己;
B.快/疾病;
C.两个“日”都是“太阳”的意思;
D.极高的/断绝;
故选C。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A.理解里的“天气多变的特点”表述不正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从侧面描写,体现三峡山势高大的特点,并不是体系三天气多变;
C.“与”在这句话里的意思是:欣赏领略。因此“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翻译应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故选B。
2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是:清晨告别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这里描写了白帝城地势之高,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突出了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作者没有直接点明水流湍急、舟行的迅捷,而是描述行期的短暂来侧面体现这一特点。“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里同样是通过写行期的短暂来侧面体现行船速度之快,水流之急。因此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都是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水的迅疾。
27.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
根据【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这里写出了三峡秋季肃杀凄冷的特点,引用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证明了三峡秋季的特点,更是烘托出了三峡秋天的悲凉气氛。根据【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这里描绘的是优美的自然景色,“猿鸟乱鸣”的意思是“猿猴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这里体现了猿猴和鸟的在清晨鸣叫的场景,为画面增添生动感,传达出蓬勃的生命气息。
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丙】“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可知,成功需要有志气和体力以及必要的物件来支持,用原文回答即:志、力、物或(相之)。
【点睛】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极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在春、冬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的趣味。
(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寒、肃杀。经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丙】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29.①隔绝,断绝;②空闲;③多次,屡次。 30.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31. 幽静 热闹、繁华 32.表达了诗人对谢灵运的仰慕,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33.句子:“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
理由:乙文“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丙文“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是仰视,“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是俯视。观察描写角度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完全一致。 34.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其才华让后代文人仰慕;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敬仰。
【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句意为: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嚣。根据“课内迁移法”“《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中的‘歇’可理解为‘消散’的意思”的提示,回忆课内《三峡》“沿溯阻绝”中的“绝”为“隔绝,断绝”之意,推知本句的“绝”为:隔绝,断绝;
(2)“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句意为:常常在政务闲暇到江心寺游玩。根据“成语推断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的‘俱’,可依据成语‘五味俱全’中的‘俱’推测为‘都’的意思”的提示,回顾成语“自顾不暇”中的“暇”为“空闲”之意,推断本句中“暇”也是“空闲”的意思;
(3)“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句意为:如今过了一千多年,荒废和兴建多次了。根据“语境推断法”“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的‘置’,根据前文‘杂植竹木怪石’和后文‘图书笔砚’可推断,‘置’是‘放置’的意思”的提示,揣摩“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中“数”前面的语境“千有余年”和“废兴者”,可推知,此处“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句意为:倚靠栏杆观看,就有苍翠的山林,时而聚拢、时而消散的烟霞,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凭栏瞩目”偏正结构,应在“目”后停顿;“则山林之苍翠”偏正结构,应在“翠”后停顿;“烟霞之聚散”偏正结构,应在“散”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
3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根据“寂寂缘岩畔”的意思“春草悄悄爬上岩石”,可知春草池一带环境的幽静;
(2)根据“相期无数人”一句的意思“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可知当年这里非常热闹、繁华。
32.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
“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诗意是:不知道自谢灵运之后,春草池边草有多少个春天,表达了诗人对谢灵运的仰慕,对世人不解山水之美的惋惜遗憾。
33.本题考查写作(观察)角度理解。
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根据题干“观察描写角度完全一致的是哪两句”的提示,找到丙文“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分析可知,“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举在望中”是仰视,“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是俯视。观察描写角度与乙文“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完全一致。
34.本题考查探究。
根据“小贴士”“谢灵运博览群书,工诗善文;才华横溢。他清高自持,不被朝廷赏识重用,屡遭贬谪。他淡泊名利,喜欢游山玩水,写下众多吟咏山水的诗篇,有中国山水诗鼻祖的美名”,结合【丙】文“康乐公谢灵运出刺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可知,谢灵运热爱自然山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文,其才华让后代文人仰慕;
根据【丙】文“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结合【甲】文“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和【乙】文“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他性情旷达,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清高的气节,其品性为后代文人敬仰。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春草悄悄爬上岩石,引来无数前来观赏的人。
不知道自谢灵运之后,春草池边草有多少个春天。
【乙】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丙】
康乐公谢灵运出任温州刺史时,常常在政务闲暇到江心寺游玩。看江心寺的环境的情形,宛如处在江水之中,足以远离尘俗,隔绝喧嚣。在江心寺的旁边,以前曾有一个谢公亭,相传谢灵运来此游玩时,一定在这儿休息,如今过了一千多年,荒废和兴建多次了。
那亭子的十根柱子,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用彩色的颜料在柱子上彩绘兰草和蕙草,亭子周围环绕着各种竹子,树木等植物和奇形怪状的石头,亭中放置有图书笔砚,非常幽静雅致。倚靠栏杆观看,就有苍翠的山林,时而聚拢、时而消散的烟霞,都汇聚在自己的视野里;放下书卷靠在座席上怡悦情怀,就有潮水起落,鱼儿沉浮,都聚合在眼前,怎么不令人心胸开阔,神智清明,一切思绪都消失停止了啊。谢公天性旷达,十分爱好山水,这应该是他在公务闲暇时曾在此游玩(的原因)吧。
35.(1)B
(2)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4)陶弘景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陶弘景跟裴迪一样,描绘山川之美,在欣赏自然美景中发现了独特的乐趣。由此可见,陶弘景正是王维所说的天性清妙之人。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B有误,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自,从。与,欣赏。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微波荡漾,和水中有月影一同上下动荡。据此断句为: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
(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从【乙】文“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可以知道,裴迪和好友游玩山水,在山水中获得乐趣,所以王维称他是“天机清妙者”。【甲】文的作者陶弘景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故他也是王维笔下的“天机清妙者”。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微波荡漾,和水中有月影一同上下动荡。冬天远处的山火,忽明忽灭地闪烁在树木之外。深巷里的寒犬,叫声像豹子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静默无声,更多地想起从前你与我携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展翅飞翔,晨露打湿了河边的青草,早晨麦田里传出雉鸡的叫声,这些美好的景色已经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而这其中实在是有深奥的趣味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36. 鱼 像鱼鳞一样 参与,这里指欣赏 给 37.B 38.C 39.B 40.(父亲)给予我的教导和训诫(只写教训,也可),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任何时候都没有停止过)。
【解析】36.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①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鳞,鱼。
②句意:藤萝一片青绿像被染过一样,藤叶像鱼鳞一样密布于枝上。鳞,像鱼鳞一样。
③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④句意:给周减斋先生。与,给。
3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例句“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的句意:但我却更钟情于秋冬之时的藤萝。之,助词,的。
A.句意:有人很惭愧,下车拉远方。之,代词,指元方;
B.句意: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之,助词,的;
C.句意:学习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也是很快乐吗。之,代词,指知识;
D.句意: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故选B 。
38.本题考查断句。可结合句意或语法结构进行断句。
句意:冒昧请求先生为它写“萝栖”二字来增加居室的尊荣,标志不忘先君。
故可断为:敢请先生为书“萝栖”字/以宠其居/志不忘也;
故选C 。
3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B.有误,“比起秋天几近调零的藤萝,作者更喜欢它们夏天时的样子”错,根据文中“而某更领略秋冬之际”可知,作者更钟情于秋冬之时的藤萝;
故选B。
4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重点词:
予,给;教训,教海;何时,什么时候;已,停止。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哦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我家破败的矮墙上长了一片藤萝,看见它的人大多欣赏它初夏的舒展,铺开的时候,初夏之时,藤萝一片青绿像被染过一样,藤叶像鱼鳞一样密布于枝上,微风吹过,绿叶飘动,如碧波荡漾,但我却更钟情于秋冬之时的藤萝。此时霜寒露重,天地空明澄静,藤叶片片谢落于庭除,铺满地面,令人有如置身深山之感,让人产生孤寂深远的情愫。因为回忆藤萝为其去世的父亲所亲手种植,藤萝从栽种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而父亲去世也已经二十多年了。还让我对他很恭敬,并未随时间而消逝。他给我的教海,什么时候能停止呢!冒昧请求先生为它写了“萝栖”二字来增加居室的尊荣标志不忘先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