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孟子》三章——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米粟(sù) 孙叔敖(áo) 公孙衍(yán)
B.傅说(yuè) 丈夫之冠(guān) 曾益(zēng)
C.胶鬲(gé) 法家拂士(fú) 亲戚畔之(pàn)
D.畎亩(quǎn) 富贵不能淫(yín) 空乏其身(kòng)
2、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居天下之广居 B.妾妇之道也
C.寡助之至 D.以天下之所顺
3、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译文: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C.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译文:一发怒,诸侯就害怕;安静下来,天下便太平。)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文: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B.《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二、填空题
5、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委而去之(______)
(2)亲戚畔之(______)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______)
(4)行拂乱其所为(______)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______)
三、阅读理解与欣赏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下面小题。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解释选文中加粗词的含义。
(1)孙叔敖举于海:____________
(2)人恒过:____________
(3)衡于虑:____________
(4)而后作:____________
8、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 B.苦其心志/何苦而不平
C.行拂乱其所为/天子为动 D.征于色/相与步于中庭
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0、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选文中的哪句话也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 无奔走之劳矣(《送东阳马生序》) 鞍马劳顿
B.行拂乱其所为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春风拂面
C.人恒过,然后能改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过眼烟云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3、结合语段谈一谈,成为人才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14、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观点,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魏征“唯喜陛下居安思危”的原因。
【链接材料】
上①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病虽愈,尤宜将护,傥遽②自放纵,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注】①上:指唐太宗。②傥遽:“傥”通“倘”,倘若。遽:马上。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衍y n。B.冠guàn。C.拂bì。
2、答案:C
解析:“之”在C中是动词,到,往;在其他三项中都是助词,的。
3、答案:C
解析: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公孙衍、张仪(他们)”,翻译时应该补出。
4、答案:B
解析:“《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有误,应为“《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5、答案:(1)放弃
(2)同“叛”,背叛
(3)选拔、任用
(4)违背
(5)匹敌、相当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释义能力。可结合句意推测词义,注意通假字释义时,要先指出同哪一个字,然后解释意思。
6、答案:1.(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进攻的一方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的论点,再从防守的一方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最后得出治国的道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域:名词作动词,管辖、限制。以:介词,凭借,靠。(2)至:极点。顺:归顺。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提取中心论点时注意从文中找出关键性的、议论性的语句。梳理论证思路时注意把握语句间的内在联系。
7、答案:被任用(被举用);犯错误;同“横”,梗塞、不顺;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解析:句意为: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举:被任用(被举用)。句意为:人常常犯错。过:犯错误。句意为:思想阻塞。衡:同“横”,梗塞、不顺。句意为: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8、答案:D
解析:A.兴起,指被任用/吐发。B.使……痛苦/担心。C.行为/被。D.在/在。故选D。
9、答案:(1)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
解析:(1)重要词语有:所以,用这些来;动,使....震撼;忍,使……坚忍;曾益,增加。整句的意思是: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2)重要词语有:入,指在国内;则,表假设;无,没有;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出,指在国外;敌国。敌对的国家;外患,外来的祸患。整句的意思是: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10、答案: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阅读文章可知,选文中同样能表达魏征观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答案:D
解析:A.动词使动用法,使……劳累/名词,辛劳;劳苦/劳累;B.违背/拂动、飘动/轻轻擦过;C.动词,犯错/名词,错误/经过,飘过;D.都是“所以”的意思;故选D。
12、答案: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紧扣“所以”“动”“忍”“曾”的理解,意思对即可)
解析:所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心,内心;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性,性情;曾益,增加。曾,通“增”;不能,才干。
13、答案:①在困难中磨炼自我,砥砺前行。②时刻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身(经常反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从甲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知人才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能在困难中磨炼自我,砥砺前行。从甲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可知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能进行自我反省,不断完善自身。从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人才应该具备的品质:保持忧患意识。据此归纳即可。
14、答案:示例:甲文告诉我们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颓废衰亡。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即能居安思危,也就尤为可贵、可喜。
解析: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先总结出甲文的观点,即“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表现的是一种忧患意识。因为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会使人萎靡死亡。链接材料“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唐太宗看到国家和平安宁,四方的少数民族都服从这种自古以来所罕有的现象,他很欣慰满足。他唯一担忧害怕的是这种情况不能维护久远。“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写出了唐太宗虽身处太平盛世,但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说明他能居安思危,即甲文的观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所以魏征为唐太宗有“居安思危”的意思而欣喜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