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蝉》教学实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1.《蝉》教学实录(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1 18:05: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蝉》教学实录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授课学生:
文本类型:导读型文本
课堂特色:说明文中语言的咀嚼与揣摩
激趣导入
师:大家来猜猜这个谜语——
屏显:唱歌不用嘴,声音真清脆。嘴尖像根锥,专吸树枝水。说鸟不是鸟,躲在树上叫。自吹啥都懂,其实全不晓。
(学生读谜面,猜出谜底,蝉。)
师:你们见过蝉吗?对蝉有哪些了解?
生1:蝉的叫声特别大,夏天出现,在乡下时我们特别喜欢捉蝉来玩。
生2:雄性的蝉胸前有震动发声的器官,雌性的蝉不会发声。
生3:蝉是会脱壳的。
生4:我抓过蝉,我知道蝉蜕是一味中药。
师:看来大家对蝉有一定的了解,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布尔的《蝉》,看看对蝉能增加哪些新的认识。
青春小编评课:俊芳老师用一则“蝉”的谜语导入,接着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
第一部分 走进蝉
师: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篇幅比较长,请大家对照要求,快速默读勾划信息,找出法布尔对蝉的发现。
屏显:
5分钟默读浏览课文,勾划相关内容,说说你从文中发现了蝉有哪些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
(生默读5分钟,勾划相关信息)
生1:蝉喜欢干燥、阳光多的地方。它们喜欢在干燥的细枝上产卵。
师:我发现你讲了蝉的两个生活空间。
生1: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在干燥阳光多的地方建造地穴。蝉的成虫在地上产卵,选择干燥的细树枝产卵。
师:你读得很仔细!发现了蝉在地下和地上两个生活空间。(板书)
生2:第二段“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与地面相平”,第三段“这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这两处告诉我们蝉地穴的特点及幼虫的出穴。
师:你讲了蝉出穴的过程。(板书)蝉的地穴与其他大多数掘地昆虫有没有区别?
生3:蝉的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所以大多数掘地昆虫的洞口堆积泥土,而蝉的洞口不堆积泥土。
生4:蝉的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更需取得汁液。
师:蝉的地穴要干燥、要阳光、要有食物,看,蝉是多么聪明啊!
生5:第六段,蝉的幼虫蜕皮时,它会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看起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这是蝉蜕皮时候的习性。
师:幼虫出穴后,在地面上蜕皮。(板书)
生6: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临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而不是随便乱跑,然后完成脱壳。
生7:脱壳后的蝉就获得了自由,从绿色变成棕色,在空中飞翔。
师:蝉在地面上的生活有多长时间呢?
生8:只有五个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师:这五个星期的地上生活,蝉要完成一件人生的大事——
生9:产卵。然后卵孵化出来,又钻回地下去慢慢长大。
师:大家看,蝉由卵孵化到蜕皮、脱壳、飞翔,找到配偶产卵,繁衍下一代,在地下和地上的轮回间实现了生命的绽放。(板书)
青春小编评课:部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俊芳老师设计的第一个环节:走进蝉,通过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师生互动,随堂而不随意,引导中别具匠心,让学生感悟到蝉“在地下和地上的轮回间实现了生命的绽放”。
第二部分 走近法布尔
师:对比我们之前对蝉的了解,想一想,法布尔为什么比我们了解更多?
屏显: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法布尔
(学生齐读法布尔的名言)
生1:法布尔有研究蝉的很好的环境,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他家门前的树。
师:有利的环境。的确,但是不是每个有良好环境的人都能像法布尔发现的那么多呢?
生2:他观察仔细。课文中写“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它不是随便看看,而是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他还仔细观察了蝉脱壳的过程,他发现蝉脱壳的时候,皮由背上裂开,然后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然后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腿和折着的翅膀,说明法布尔一直在观察,没有走开过。
生3:法布尔观察非常仔细,在《蝉的卵》部分,他写道“蝉常常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孔,每个孔里产大约十个卵,每次产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可见他一个个数过,非常严谨。
师:说得真好!你们的观察也很仔细。(板书)
生4:法布尔特别善于思考。“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他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不断思考和探究,才有了对蝉的丰富认识。
师:真好!善于思考是一切新发现的前提。(板书)
师:聪明的你们告诉我,挖出来的泥土到哪儿去了呢?
生5:法布尔发现蝉很聪明,将挖出来的泥土用自己身子里藏着的极黏的液体和成了灰泥,涂到了隧道的墙上。这只有用刀挖开蝉的地穴才可能发现,可见法布尔勇于探究。
师:是啊!你的探究也很深入呢!法布尔这种观察和思考需要多长时间?
生5:四年。文中写了“蝉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大概是四年”。
生6:肯定不止四年!法布尔不止观察一只蝉,所以他肯定要长期坚持,可能要十几年。
师:很好!有争论说明大家在思考,我们要从文本中发现根据。
生7:文中说“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每年”都是如此,说明法布尔坚持观察了很多年,然后才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生8:第六段中说,“蝉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这短短的几行文字,是法布尔趴在地上观察了很长时间才能得到的结果。
师:你们读得很仔细!有没有同学听说过法布尔花了多少时间来观察昆虫
屏显:
1875年,在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前往小镇塞里尼昂,用毕生的积蓄购得一处老旧民宅,在这一片“荒石园”里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孤独、清苦、平静、专注地度过了35年余生,把他几十年观察的成果写成了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生朗读投影内容,感叹35年时间之长。)
师:你们有什么感想?
生9:法布尔有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生10:还有对科学的热爱。
生11:他对昆虫研究有特别强烈的兴趣。
师:正是因为热爱科学、痴迷研究、观察细致、善于思考和坚持不懈,法布尔才能对蝉、对昆虫有了这么深入而丰富的认识,才奉献给世界这样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昆虫记》。(板书)
青春小编评课: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对学生有激发学习兴趣、补足知识缺漏、提示阅读方法等功效,只有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才能得到培养。俊芳老师设计的第二个环节:走进法布尔,找准了思维的触点,落实了学科素养。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理解,及时跟进问题,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种伟大都基于热爱、研究、善于思考和不懈的坚持。
第三部分 走近《昆虫记》
师:正是热爱才使《昆虫记》不朽,然而,《昆虫记》绝不仅仅只有科学性。让我们来看看人们对法布尔和《昆虫记》的评价——
屏显:
戏剧家罗斯丹说:法布尔,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而且抒写。
达尔文评价《昆虫记》: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师:你们从哪些文字中发现这种“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请比较揣摩一下课文和这段修改的文字,说说可以这样改吗?
屏显:
原文: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改文:它开始脱壳。在空中翻转倒挂,翼向外伸直,张开……总的过程要半小时。
生1:改后去掉“大概”,就不如原文那么严谨科学了。
生2:我觉得这样一改完全没有法布尔写的趣味了。他把蝉的脱壳说成一种“奇怪的体操”,这种拟人化的手法,看出法布尔对蝉充满了欣赏。
师:的确!法布尔的原文读来很有趣。
生3:而且他还把蝉脱壳的过程分解成了几个动作: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真的像一套难度系数很高的体操动作,法布尔对蝉充满了钦佩之情。
生4:改文去掉“竭力”这个词就不能看出蝉用尽全身的力气来脱出壳外那种表现力了。
师:趴在树旁观察蝉的法布尔此时此刻一定是充满了欣赏和钦佩之情的,所以,他笔下的文字才这样充满诗意啊!
生5:法布尔说“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他不说蝉在夏天特别吵闹,却说他是门外的统治者,让我们想象到蝉鸣的嘹亮,让人无处可逃。
师:“无处可逃”的蝉鸣让法布尔讨厌了吗?
生6:没有,我从“统治者”这个比方中读出了法布尔对蝉的赞美甚至崇拜。
师:“我”只管理一个屋子,而蝉却统治了整个世界呢!
生7:“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和铁路工程师。”“简直”这个词从程度上起到限制作用,体现科学性,而“矿工和铁路工程师”的比方则体现了对蝉的聪明智慧的赞美。
生8:我觉得法布尔对蝉不是简单地赞美和喜爱,他还对蝉怀着深深的悲悯情怀。在写蝉产卵遇到蚋的威胁和毁坏时,他说“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竟不能改变他的本能来拯救它的家族”,让我们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说明文,而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动情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对故事的主人公充满了深深的怜悯和同情。
师:是啊!让我这个做母亲的人看着不由自主地心痛啊!
生9: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就是蝉的生活”“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法布尔充满复杂的情感,他对蝉生长的苦难的历程充满了同情和悲悯,同时,这个反问中也体现着他对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令人无比敬佩的感情。
师:所以,你觉得应该重读哪些词语来体现你对这些复杂感情的理解?试着读出来。
(生9尝试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重音强调:四年、一个月、这、不应当、四年、现在、漂亮、与飞鸟匹敌、温暖、什么样的、足以、刹那等词语。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语调读出这段对蝉的一生充满诗意的评价——
屏显: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青春小编评课:王君老师说:“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必然是学生阅读的点灯人,指路人。而‘点灯’和‘指路’完成的最好方式都是自然无痕的。”俊芳老师设计的第三个
环节:走近《昆虫记》,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了用并不刻意的方式把“灯”点亮,把“路”指明,有意识地为课后学生广阔的自主阅读《昆虫记》埋下了伏笔。

尾声
师:法布尔用他诗意的笔触和深沉的热爱点燃了我们对《昆虫记》的兴趣之火,更点燃了我们对生命的热情之灯,读了法布尔笔下的蝉,你对人生又有了什么样的思考?
屏显:
“蝉”样人生,让我沉思——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蝉用短暂的一生告诉我:
人生应当 。
生1:人生应当在奋斗中度过。
生2:人生应当不要怕吃苦。
生3:人生应当朝着一个目标不懈奋斗。
生4:人生应当着眼于过程而不是一味看重结果。
生5:人生应当奋斗过就无怨无悔。
生6:人生应当甘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
生7:人生应当厚积薄发,用长久的努力换来美好的未来。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对《蝉》的学习,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也让我们积累了很多诗意的语言,更让同学们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这就是《昆虫记》的魅力!它不愧被誉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不愧为“昆虫世界的荷马”。
屏显:
法布尔,法国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烙印,因而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意义。
师:相信大家课后一定会再去读《昆虫记》,我更相信“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昆虫记》一定不会让你空手而归!
青春小编评课:语文教育之终极目的是育人,是培育人的精神。通过对文本精神的感悟,获得一种力量,走向成熟与坚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阅读必须承担的任务。俊芳老师在课堂的“尾声“部分,由“蝉”样人生引发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精神生活的观照。
简约不简单 随堂不随意
——评王俊芳老师《蝉》教学设计
《蝉》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五单元,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陈恒舒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的设计思路》,其中说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读自得。
俊芳老师的课堂设计淡化了文体意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体自我阅读的潜能,整个教学流程“简约不简单,随堂不随意”。
王君老师说:“一个有使命感的语文老师,必然是学生阅读的点灯人,指路人。而‘点
灯’和‘指路’完成的最好方式都是自然无痕的。” 俊芳老师课堂的主要三个环节—“走进蝉”“走进法布尔”“走进《昆虫记》”看似简约,实则别具匠心。体现了文本把握的三个层次: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走出文本。她在日常教学中做到了用并不刻意的方式把“灯”点亮,把“路”指明,随堂不随意,根据学生的回答和理解,及时跟进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深入的思考。实现了对自身精神生活的观照,有意识地为课后学生广阔的自主阅读《昆虫记》埋下了伏笔。这是典型的“跳板型”文本的阅读方式,在单篇教学中给予了学生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飞跃到”更广袤的阅读世界中去。
一、精准的教学内容选择
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教什么(学什么)”远比“怎么教(怎么学)”更重要。换而言之,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语文教学学科价值的高低。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学科的本位,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轻视对文本语言材料的玩味涵咏,轻视对作品艺术手法、语言风格等具体理解和鉴赏。语文教学应通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来引导学生在文章语言的品析中,逐步走向理性的思考和情感的升华。不能以思想性取代文学性,把语文教学异化或泛化为架空文本、脱离语言的空洞抽象的、贴标签式的道德说教。
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者的气质、他的思想,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俊芳老师在《蝉》单篇教学中关注语言、关注细节,在读中体会文意,在读中感知、理解、质疑、探究。首先引导学生从文中发现蝉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规律的文字,对蝉的生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那就是“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接着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感悟法布尔为何比我们了解的更多,感受到正因为法布尔热爱科学、痴迷研究、观察细致、善于思考和坚持不懈,才会对昆虫有这么深入而丰富的认识,才会奉献给世界这样一部充满科学精神的《昆虫记》;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去体会《昆虫记》不仅只有科学性、更充满了诗意的表达,充溢着作者深沉的热爱,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俊芳老师的教学设计始终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文字中去发现,触摸语言文字的温度,在比较鉴赏中感悟到文学作品《昆虫记》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缜密的教学程序设计
合理的教学内容选择必须用缜密、细致的教学程序安排来得以具体落实。教学程序的缜密、细致则又具体体现在教者对教学过程中一个个具体细节的设计和把握之中。
有人说,教学过程就是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生活过程。这个过程单一了,学生发展就会单一;这个过程丰富了,学生的发展就会丰富。俊芳老师的这节课巧辟蹊径,主体部分精心选择了“走近蝉”“走近法布尔”“走近《昆虫记》”这三个环节。简约的背后,则是教师不简单的功力。
王君老师在《跳板型文本的课堂样式和操作路径》中说:“‘跳板型文本’第一种类型:精读一篇,引出一本或一类。这种课堂形式,关键是把原文本讲得精彩。原文本和被拓展文本之间,不管是用“明道”还是用“暗道”,其实现贯通的内在动力都在于原文本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渴望。”
俊芳老师主体部分的三个环节简洁清晰、循序渐进,有细节之实,亦有灵动之美。第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本自身出发,通过裸眼读书来体认文本,进一步了解“蝉”、认识“蝉”;在此基础上,对比学生之前对“蝉”的了解,让学生自然产生进一步走进作家法布尔的愿望,从而进入第二个环节;最后又由作者引出《昆虫记》一书,加上戏剧家罗斯丹对法布尔的称赞和达尔文对《昆虫记》一书的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渴望,俊芳老师因势利导,比较课文和修改后的两段文字,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昆虫记》一书语言的生动、诗意的表达,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情,从而将学生对《昆虫记》的兴趣之火点燃。
再则,教学过程中每一张PPT出现的时机也都很有讲究:俊芳老师绝不用自己意见的先行来取代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总是在学生充分地阅读感知和思考探讨后适时出现,显示出教者对学生个性阅读体验的尊重,看似不经意,实则有精细的设计和考量。
比如在学生通过文字的分析,发现法布尔的观察和思考需要很长时间,但又不明确到底花了多长时间的时候:
屏显:
1875年,在昆虫研究方面,已经声名远扬的法布尔远离城市喧嚣,带领家人前往小镇塞里尼昂,用毕生的积蓄购得一处老旧民宅,在这一片“荒石园”里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孤独、清苦、平静、专注地度过了35年余生,把他几十年观察的成果写成了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
通过这一“屏显”,让学生惊叹于35年时间之长,自然生发了许多的感想。在课堂的“尾声”部分,同学们通过对《蝉》的学习,了解了很多生物学的知识,积累了诗意的语言,更让同学们对人生产生了新的思考,这一切都来自于《昆虫记》的魅力!俊芳老师在这里出现了“屏显”。
屏显:
法布尔,法国人,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被誉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他的传世杰作《昆虫记》是一部十大卷的巨著,被誉为“昆虫的史诗”。
法布尔用富有诗意的文艺笔调向人们展示出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由于他对各种昆虫的精细的持久的观察,他笔下的昆虫故事都显得生动有趣,而且还带上了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的烙印,因而他的作品富有深刻的意义。
这一“屏显”对法布尔的伟大和《昆虫记》的不朽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由此,很自然的,学生们阅读兴趣的激发已到达了顶点。
三、巧妙的思维层次递进
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是思维,没有思维运动的听说读写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是撬
动思维的杠杆”,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是为了引发学生的问题。语文课堂上的对话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维的碰撞。
(一)追问深入,让思维层次递进
追问是紧扣学生心理和思维的重要锁扣,一旦打开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潜力与思维活力。俊芳老师的这堂课,随堂不随意,巧妙“追问”,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带领学生进行纵向运动。比如在“走进蝉”这一部分,老师巧妙地用追问“蝉在地面上的生活有多长时间呢?”引导学生发现“只有五个星期”,“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为下文由“蝉”引发的人生思考做下了铺垫;在学生找出课文中法布尔对“蝉”的发现后,老师进一步通过追问“对比我们之前对蝉的了解,想一想,法布尔为什么比我们了解更多?”自然引出了第二部分对作者法布尔的探究与认识。这样的“追问”,在俊芳老师的课堂上随处可见。
(二)比较深入,让思维纵横捭阖
比较是一种有效培养纵向联系思维和横向联系思维的方式。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可以发现文本之间的人文差异、遣词造句的背景原因,解析文本的意境所在,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在俊芳老师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走进《昆虫记》”,引导学生体会《昆虫记》绝不仅仅只有科学性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比较的环节:
你们从哪些文字中发现这种“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请比较揣摩一下课文和这段修改的文字,说说可以这样改吗?
屏显:
原文: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总的过程大概要半小时。
改文:它开始脱壳。在空中翻转倒挂,翼向外伸直,张开……总的过程要半小时。
通过这样的文字“比较”,让学生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感受到法布尔语言文字的生动、诗意的表达,以及作者倾注的深情与热爱。
(三)朗读深入,让思维踏歌而行
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可以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揣摩语言内在的含义和情味,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让学生的思维发展有更好的营养基,并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共鸣。
俊芳老师在这篇课文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朗读感悟,比如“你觉得应该重读哪些词语来体现你对这些复杂感情的理解?试着读出来。”、“让我们用最深情的语调读出这段对蝉的一生充满诗意的评价。”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在朗读中踏歌而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夏海芹老师在《跳板型文本的课堂样式和操作路径》中说:“语文老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我们有责任将目光从单篇教学的‘点’投向经典文本的‘面’,在‘一瓢’的单篇教学中给予学生有效地引导,以激发他们阅读‘三千弱水’的兴趣和行动。”俊芳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愿我们在教学中都能抓好“跳板”,立足“垫脚”,为学生踏上整本书阅读的康庄大道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