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红星照耀中国》名著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小说,塑造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的光辉形象。
C.《红星照耀中国》使用了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
D.《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 斯诺深入延安亲自采访写成的一本书。
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始终是许多国家的畅销书,及时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自1937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C.斯诺在陕北期间还拍摄了大量的苏区生活的照片,如朱德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D.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但他个人习惯和外表却落拓不羁。
3.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题目中的“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有明显的赞誉意味。
B.《红星照耀中国》通过实地采访,真实报道了中国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如毛泽东、朱德等。
C.彭德怀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并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D.《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该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
4.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红星照耀中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中星,必将照耀全中国。
C.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句中的“大迁移”是指井冈山会师。
D.书中讲到了很多英雄人物,比如“货币的解剖”讲的是林伯渠(原名林祖涵)的故事;“一个红色的窑工”讲的是徐海东的故事。
5.有关《红星照耀中国》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
B.《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C.在斯诺眼中周恩来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
D.“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这段文字记录的“他”就是红一方面军彭德怀司令。
6.下列与《红星照耀中国》内容表述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B.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
C.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红军长征这一事件的评价。
D.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西安事变。
7.选出下列关于课外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说法有误的一项( )
A.《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为《西行漫记》,写了两个层面的事实:一是作者1936年6月—10月采访“红色中国”的过程;二是“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未来。
B.主要人物之一的毛泽东,就出生于官僚家庭,就读于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是一位一丝不苟、有魄力的领导者。
C.朱德是一位沉默谦虚、爱护部下、天性善良,说话朴实、喜欢运动和读书,出生在穷苦的佃农家庭中,我们学过他的文章《回忆我的母亲》。
D.在《叛徒》章节中,第一次见面用英语同斯诺打招呼,为斯诺桂花采访行程,把胳膊爱护地搭在“红小鬼”的肩上,走过乡间田埂的人是周恩来。
8.读《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经历中,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在与彭德怀的相处中,斯诺对他的印象是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B.贺龙在当兵之前,当过放牛娃,鞋匠,当过矿工,也修过水渠。
C.周恩来个子清瘦,平易近人。他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
D.毛泽东在童年时代,反抗心理和自尊心极强,不服父亲的管教。
9.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根据书中的描写,选出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 )
(1)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有多大,谁也不知道。
(2)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
(3)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
(4)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
A.朱德、贺龙、周恩来、毛泽东 B.彭德怀、朱德、周恩来、毛泽东
C.贺龙、彭德怀、毛泽东、周恩来 D.周恩来、贺龙、彭德怀、毛泽东
10.下列关于名著《红星照耀中国》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客观公正地报道了西北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B.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色苏维埃地区的西方记者。
C.《红星照耀中国》真实的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红军的英雄群像——从政治领袖毛泽东、周恩来等,到军事将领刘志丹等,个个栩栩如生,真实感人。
D.“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11.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语言特色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
B.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
C.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
D.语言优美生动、严肃认真
二、填空题
12.下面是《红星照耀中国》中有关红军领袖的评价,请根据描述选择相应的人物:①朱德②贺龙③徐特立④彭德怀⑤毛泽东⑥周恩来(只填序号)。
A. 是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有着“神怪生活”的名誉。
B. 是“三军”统帅,是坚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旧历史间的桥梁。
C. 是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13.阅读下面名著片段,填空。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红军A 壮举的评价。
在书中他又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B 。
14.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填空。
文段一 在我看来,他是个非常有意思、非常复杂的人物。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和率真,富有幽默感,时常露出质朴的笑容,尤其是读到自己以及苏维埃的不足时一一但是这种质朴的笑丝毫也不会动摇他内心的信念。他说话直率,生活朴素,有些人可能会以为他有点粗鲁。然而,他的身上综合着奇异的特质——纯真质朴,机智敏锐,洞悉世事。
文段二 他给我的印象是头脑冷静,善于逻辑推理,从实际出发。他在南开大学时期,常常在学校演戏时扮演旦角(关于这一点,我是从他的一位同学那里听说的)。我在百家坪遇见的这位战士没有任何软弱之处。他不屈不挠,留有长须,冷静理智。他还极具个人魅力——这些特质使他成为“红色中国外交第一人”。
文段三 他身材魁梧,像老虎一样强悍,从不知疲倦,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过许多受伤的部下,他在国民党内当将领的时候,也生活得像部下那么简朴,他不看重钱财,除了他非常喜爱马,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匹非常漂亮的马,十分喜欢,结果这匹马被敌军俘获了。他杀往战场,要把马夺回来,后来真的夺了回来!
文段四 有一天,当我们谈话的时候,他开始幽默地列举他的一些困难。“就我们所能估计的来说,”他这样肯定地说,“事实上,在我们未来之前,整个西北除开几个地主、官僚和商人之外,差不多没有一个人能够阅读东西,文盲似乎竟达百分之九十五,这是世界上文化最最落后的地方之一,你相信陕北和甘肃的民众竟相信水对他们是有害的这回事吗?这里普通人一辈子只洗两次澡——一次是在出世的时候,一次足在他结婚的时候!他们讨厌洗足,洗手,洗脸,剪指甲、脚指甲,剪头发。”
文段中的“他”分别是 、 、 、 。
15.《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红军领袖的真实生活,请根据下列描述写出对应的人物。
A.面容瘦削、看上去像林肯,双眼炯炯有神,博览群书,涉猎广,爱吃辣。( )
B.清瘦、能说英语,大官僚家庭出身,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
C.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一个苏区。( )
1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 》,作者是美国著名记者 ,他1936年来到中国,深入西方媒体眼中的“土匪聚集的地方”,切实了解 ,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红军的真实情况。从书名可看出作者的预见是 。
三、名著阅读
(片段一)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模范连”,他们十二到十七(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片段二)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的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三)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片段一)中,“他们”被作者亲切地称为“ ”。
18.(片段二)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
19.(片段三)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性格特点?
20.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感受红军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及红军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请你从下列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相关内容,说说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A.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 B.极度匮乏的物资供应 C.部分少数民族的不理解
21.《红星照耀中国》和王树增的《 》一书中,都有对革命领袖浓墨重彩的描绘。王树增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以 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的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的 (地点)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
22.填写下表,完成批注。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在保安
批注角度: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人物 事例 批注
毛泽东 一、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房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每天做着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常常直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二、当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不幸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 毛泽东:
23.班级准备开展以“阅读《红星照耀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活动,请你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任务。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中部分人物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毛泽东重视中国人民大众特别是农民——这些人是贫穷的、饥饿的、被剥削的、不识字的,然而又是善良的、忠实的、勇敢的——的迫切要求。
B.彭德怀曾经先后加入过同盟会、国民党,最后完全自动地找寻中国共产党,他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
C.书中的“红小鬼”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认为自己跟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对红军的忠诚是少年人的无可置疑的忠诚。
D.“他是我所遇到的红军领袖中,有最强阶级感的人——在姿态上、外表上、谈话上。”这是斯诺对徐海东的印象。
(2)赏析选文,体会特点。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A.结合“内容呈现”中画线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3)《红星照耀中国》中写道:“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的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24.我一边和他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本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文段中的“他”是 ,本段文字之外,作者说他有许多特质,例如 。
(2)埃德加 斯诺在书中预言“红色革命必将胜利”,结合本书具体内容,说说斯诺提出这个预言的依据。
参考答案:
1.B
B.《红星照耀中国》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属于报告文学。所以选项中“《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小说”表述不正确;
2.D
A.“真实”是它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本项中“及时”说法错误;
B.《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本项中“1937年6月至10月”错误;
C.斯诺拍摄的头戴八角帽的半身像是毛泽东的照片,不是朱德的;
3.C
C.“彭德怀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并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表述有误,结合名著阅读积累可知,为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感到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组织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并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的红军将领是徐海东;
4.C
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句中的“大迁移”是指红军万里长征。故选C。
5.B
A.《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客观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首要和基本因素”表述有误;
C.在斯诺眼中毛泽东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他有着南方人“爱辣”的癖好;并非“周恩来”;
D.“蒋介石悬赏八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门前,只有一个哨兵”这段文字记录的“他”是周恩来;并非“红一方面军的彭德怀司令”;
6.A
A.“大迁移”指的是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故该选项表述有误;
7.B
B.应该是主要人物之一的周恩来就出生于官僚家庭,就读于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8.B
B.应是彭德怀在当兵之前,当过放牛娃,鞋匠,当过矿工,也修过水渠。贺龙之前被国民党称为“土匪头子”,他在哥老会的名声遍及全国。
9.A
(1)对应人物是朱德,原著中表述为:“但是大家都告诉我,朱德貌不惊人——一个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的人,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这是大家常用的话),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但是李长林笑着告诉我,就他所记得而言,他每次总说五十六了。”
(2)对应人物是贺龙,原著中表述为:“‘贺龙的外表怎么样?’我问李。‘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他们说他在长征路上背着许多受伤的部下行军。即使他还在当国民党的将领时,他生活也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
(3)对应人物是周恩来,原著中表述为:“这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清瘦的青年军官,他长着一脸黑色大胡子。他走上前来,用温和文雅的口气向我招呼:‘哈啰,你想找什么人吗?’他是用英语讲的!我马上就知道了他就是周恩来,那个“鼎鼎大名的”红军指挥员,他曾经是个教会学校的高材生。这时如何接待我的问题终于决定了。”
(4)对应人物是毛泽东,原著中表述为:“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0.D
D.“文中的‘大迁移’是指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表述有误,根据“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可知,文中的大迁移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11.D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写作语言特色体现在:①高度纪实性,深刻洞察力。②人物个性鲜明,真实可感。③善设悬念,擅长场景刻画。④语言朴素生动、风趣幽默。故选D。
12. A.⑤ B.① C.⑥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的识记能力。
根据A中的“一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可以知道,他是指毛泽东;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一丝不苟,不知疲倦,果决有魄力,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同时他又是一个爱军爱民的共产党人领导。
根据B中的“‘三军’统帅”,可以知道他是朱德。他勤奋踏实,心胸宽厚,是红军稳定的象征。
根据C中的“一个儒雅的革命者,是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可知他是周恩来。原著中内容: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显然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
13. A:长征 B:西安事变
14. 毛泽东 周恩来 贺龙 徐特立
15. A、毛泽东 B、周恩来 C、贺龙
16.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斯诺) 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必将取得全国的胜利
17.“红小鬼” 18.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 19.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性格特点。(性格特点写出一个即可) 20.选择A:红军爬雪山时,严寒和饥饿是红军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如夹金山,海拔约4500米,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这样寒冷的气候和神话般的情景,不要说盛夏六月,十冬腊月在南方也是绝对没有的。但红军最后还是翻越了雪山。他们靠的是红军指战员充分发挥阶级友爱的精神,靠的是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靠的是红军必胜的坚定信念。
选择B:红军爬雪上时,极度缺乏御寒的装备。因为红军战士从南方一路转战而来,衣着单薄,在雪山上只好靠吃辣椒、生姜御寒,许多战士被冻伤甚至牺牲。但红军广大指战员都坚信自己能克服这些困难,翻过大雪山,达到目的地。因此,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选择C:红军在经过甘孜藏区时,由于国民党长期的对少数民族的反动宣传和土司的残暴统治,广大藏民不了解红军,躲避红军,甚至射杀红军为了顺利经过藏区,刘伯承深入藏区,宣传红军政策,还和小叶丹建立了生死之交的友谊,最后红军队伍顺利经过。他们靠的是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平等的正确的对待少数民族同胞的政策。 21. 《长征》 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时空的变化) 甘肃会宁
17.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根据阅读积累,及片段一中“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模范年’,他们十二到十七(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的内容可知,片段一中的“他们”被斯诺亲切称为“红小鬼”。
18.本题考查情节的理解。在作者斯诺的笔下,“红小鬼”们一个个活蹦乱跳,有趣可爱。而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所以当“我”用“喂”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毫不理睬。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19.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从后面的记载可知,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从“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可以看出,他们工作中恪尽职守、一视同仁。
20.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能力。解题时,从三项困难中选择一项,结合名著中的内容谈谈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在危机中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例如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能克服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在少数民族不理解的情况下保护他们的文化,尊重他们的信仰,最终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等。
示例一:我选择A。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艰苦历程,沼泽地带经常大雨连绵不断,没有树木遮阴,红军风餐露宿,几乎达到了人体所能承受的生存极限,许多人陷入沼泽之中牺牲,但红军最后还是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靠的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示例二:我选择B。彭德怀带领的部队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封锁,生活物资极度匮乏,红军病的病,饿的饿。当地农民鼓励红军,他们从地下挖出藏起来不让白军知道的粮食给红军吃。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能在危机中生存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模范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示例三:我选择C。共产党为了克服回民天生不愿与汉人合作的心理,向回民提出诺言,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协助成立回民自治政府,取缔征兵,保护回族文化等等。从而得到回民信任,有部分回民还参加了红军。共产党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利,赢得回民的拥护和支持,由此在危机中生存发展。
21.考查对同类作品的熟读。王树增,中国军旅作家,《长征》是其长篇纪实文学。这部作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红军长征80年以来,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全书以长征的时间推进和地域转换为基本架构,从1934年10月贵州甘溪突围写到1936年10月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完整地展现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红军历尽艰险转战大半个中国的历史。全景式的写法,使得《长征》有着史诗般的宏大与庄严。
22.吃苦耐劳,生活简朴,感情丰富(质朴率真)
本题考查做批注。提示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结合对人物的描写回答。结合“住在两间窑房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可得:生活简朴;结合“每天做着十三四个小时的工作,常常直到深夜二三点钟才休息”可得:吃苦耐劳;结合“讲到已死的同志或回忆到少年时代不幸事件的时候,他的眼睛是润湿的”可得:感情丰富(质朴率真)。
23.(1)B
(2)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3)“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凶险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1)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
B.此项表述人物是朱德。
故选B。
(2)
本题考查赏析名著内容与体会特点。
A.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特点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里面所讲述的内容都是真实的。而选文中加点的“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交代了消息的来源,表明来源真实可靠,消息也是真实的,这就符合纪实作品的特点,即用事实说话。
B.本题考查提炼情感主旨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一段,理清写红军的部分和写敌军的部分。然后抓住写红军的“出其不意”“攻克”暗示红军的战略战术高明,“猛攻不停”表明红军的勇猛善战。再抓住“惊慌奔逃”分析敌军,明确其溃败的情形。相比较之下,能够从遣词用句中体会到作者的褒贬态度,从而体会到作者对红军的赞扬,对敌军的嘲笑态度。
(3)
本题考查对人物的鉴赏评价。
可以结合原著中对红军的描写,根据自己对红军的认识,写出自己的观点,三种观点皆可。
示例一:“神”的角度:在作者看来,红军强渡大渡河时,“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他们是神,连神仙都眷顾他们,让他们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示例二:“人”的角度:首先,红军在大渡河以北爬上了一万六千英尺的大雪山。由于当时已经是6月,红军战士衣衫单薄,且战士大都是南方人——抵御严寒能力较弱,很多战士被冻死。有一个军团三分之二的驮畜在这里死掉,成千上万的战士失去生命。其次,红军接下来又爬过了邛崃山脉、梦笔山、打鼓山,又损失了不少人。他们也是人,也有着普通人的生老病死,甚至长征路上,死的人还比较多。
示例三:“疯子”的角度:根据“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发生在路上某个地方,总共有15个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路上一共368天,有235天用在白天行军上,18天用在夜间行军上。休息下来的100天——其中有许多天打遭遇战——有56天在四川西北,因此总长5000英里的路上只休息了44天,平均每走114英里休息一次。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即近24英里,一支大军和它的辎重要在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等内容可知,他们还是一群不怕死、不知道死的疯子,创造了作者眼中的奇迹。
24.(1) 周恩来 头脑冷静、善于逻辑推理、从实际出发、不屈不挠
(2)示例1:红军领导人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战斗力强。毛泽东、朱德等人都跟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
示例2:红军帮助穷人,为了中国,受到广泛支持。当地老乡说“红军对我们很好,我们从来没有挨过打”。
示例3:红军战士勇往直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飞夺泸定桥时,桥上的木板被敌人抽掉了,30个勇士站了出来,组成敢死队,用血肉之躯成功抢夺泸定桥。
(1)本题考查名著知识的积累。
由选段“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可知,“他”是周恩来,书中斯诺对周恩来的印象有:他确乎有一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
(2)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阅读识记能力。理清名著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结合内容分析革命胜利的原因。
书中写道:红军里有许多像他这样少年(少年先锋队),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来自全国各地。“红小鬼”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刚毅令人叹服,“红小鬼”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有原则,认真负责,高扬着革命精神,正是中国的希望。
书中写道:“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红军打地主和白匪,红军是抗日的。这样的军队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红军帮穷人,救中国,得到广大人民 的拥护。
书中写道:“为了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占领,30个红军战士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紧紧抓住铁索,一步一步地向前进……”红军有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有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
书中写道:“朱德的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部分步行。”红军领导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深受爱戴。
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