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节 植物生长素
第5章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授课人:XXX
植物的向光性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植物胚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突破种子的皮后发育成叶和茎。
实验材料——金丝雀虉(yì)草的胚芽鞘
胚芽鞘
单子叶植物,特别是禾本科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可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种子萌发时,胚芽鞘首先钻出地面,出土后还能进行光合作用。
胚芽
达尔文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实验1
生长,向光弯曲
实验2
不生长,不弯曲
实验3
生长,不弯曲
实验4
生长,向光弯曲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有关。
实验1
生长,向光弯曲
实验2
不生长,不弯曲
单一变量:
现 象:
结 论:
有无胚芽鞘尖端。
实验1向光弯曲生长;实验2不生长。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与胚芽鞘尖端接受单侧光有关。
实验1
生长,向光弯曲
单一变量:
现 象:
结 论:
有无单侧光照射。
实验1向光弯曲生长;实验3生长,不弯曲。
实验3
生长,不弯曲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单一变量:
现 象:
结 论:
实验3生长,不弯曲;实验4向光弯曲生长。
实验3
生长,不弯曲
实验4
生长,向光弯曲
锡箔片罩住胚芽鞘尖端或下部。
胚芽鞘的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尖端下部弯曲。
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后,就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使胚芽鞘出现向光性弯曲。
达尔文对向光性的解释: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达尔文的实验(1880年)
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呢?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二)鲍森·詹森的实验(1913年)
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这种“影响”是什么?能不能从尖端传递到下部?
詹森所做的实验是否存在缺陷?如果有,该如何改进?
詹森的实验示意图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结论:
琼脂片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三)拜尔的实验(1918年)
1号
2号
1号
2号
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①向右侧弯曲生长
②向左侧弯曲生长
结论:胚芽鞘的弯曲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由詹森和拜尔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如何证明?
即:尖端是通过产生某种物质影响下部生长。
初步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能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的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温特的实验(1926年)
不生长也不弯曲
向对侧弯曲生长
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物质并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
结论:
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影响”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使胚芽鞘下面的一段生长和弯曲。温特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四个“部位”: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光部位、生长和弯曲部位。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
作用部位:
感光部位:
生长和弯曲的部位:
弯曲生长的原因:
胚芽鞘的尖端
胚芽鞘的尖端
尖端以下的部位(伸长区)
尖端以下的部位(伸长区)
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总结
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过鉴定知道它叫吲哚乙酸(IAA)。
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了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IAA外,还有苯乙酸(PPA)、吲哚丁酸(IBA)等。
生长素是什么物质?
生长素的化学本质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造成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
外因:
内因:
单侧光
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向光)
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a.由植物体内产生
b.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
c.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
d.微量
e.有机物
来源
本质
含量
运输
功能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激素的概念
【思考1】判断下列胚芽鞘的生长或弯曲方向。
代表含生长素的琼脂块
A B C D E
代表云母片(不透水)
向右弯
曲生长
直立
生长
不弯曲
不生长
直立
生长
向右弯
曲生长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思考2】请分析各胚芽鞘生长情况(图中插入薄片为云母片)。
A B C D E
向光源弯曲生长
背光源弯曲生长
不弯曲
不生长
直立生长
向光源弯曲生长
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化学本质
合成部位
来源
分布部位
运输方式
含量
作用效果
具分生能力的组织,主要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有机物
由色氨酸转变而来
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根尖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显著
微量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尖端下部:生长素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尖端:生长素横向运输:
向光侧 背光侧
背光一侧
向光一侧
生长素多
生长素少
细胞生长快
细胞生长慢
生长素的运输方式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横向运输
(1)部位:尖端
(2)影响因素
单侧光
重力
离心力
c
a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_____________运输到_____________,只能单方向地运输。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极性运输
形态学上端指:植物的生长方向的一端
形态学上端
形态学下端
形态学下端
形态学上端
运输方式:
主动运输(消耗ATP、需要载体)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输导组织进行非极性运输。
非极性运输
【思考】在方形暗箱内放一盆幼苗,暗箱一侧开一小窗,固定光源的光可以从窗口射入。把暗箱放在旋转器上水平旋转,保持每15分钟均速转一周。一星期后幼苗生长状况为( )。
B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二、生长素的合成、运输与分布
若固定暗箱,把花盆放在旋转器上均速旋转,则幼苗的生长状况为( )
A
若固定花盆,暗箱随旋转器均速旋转,则幼苗的生长状况为( )
C
项目 植物激素 动物激素
合成部位
作用部位
运输途径
化学本质
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的区别
无专门的分泌器官
没有特定的器官
极性运输、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
有机小分子
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
特定的器官、组织、细胞
体液运输
多肽、蛋白质类、固醇类、氨基酸衍生物类等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作用方式
生长素在植物体内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通过促使细胞纵向伸长,从而促进生长。
(二)生长素的作用特点——两重性
1.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2.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3.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1.顶端优势
概念: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产生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得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解除方法:去掉顶芽。
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
侧芽
顶芽
侧芽发育成枝条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1.顶端优势
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
树木修剪——改善树型
棉花摘心——增加产量
树木粗壮——木材质量
解除顶端优势
利用顶端优势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2.根的向地性生长
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三)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实例
2.根的向地性生长(生长素在重力作用下横向运输)
注意:只有根的向地性体现了两重性,而茎的背地性没有体现两重性。
根的向地性:
①生长素浓度:A < B
②生长速度:A > B
③生长素的效应:
A促进、 B抑制
茎的背地性:
①生长素浓度:C < D
②生长速度:C < D
③生长素的效应:
C促进弱、D促进强
A
B
C
D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A
B
C
D
促
进
生
长
抑
制
生
长
具有相同效果的生长素浓度是否相同?
(四)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1.生长素的浓度
①低浓度促进生长
AB 和 BC段(0点以上)
②高浓度抑制生长
CD段(0点以下)
③C点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四)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2.同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四)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3.植物组织的成熟程度不同。
4.不同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应用: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杀死单子叶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同时促进单子叶植物的生长。
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四)影响生长素作用的因素
一般规律:
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过高浓度-杀死
敏感性:
同一植株上—— 根>芽>茎
同一植株上——幼嫩细胞>衰老细胞
不同植物——双子叶>单子叶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