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目标导航】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媒介模型
【学法指导】
1.组织液、血浆、淋巴以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关系
2.联系初中学习过的血液运输的有关知识,理解血浆的成分包括:由血液运输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以及激素等。
3.根据医院为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的例子理解血浆渗透压,根据人在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一段时间后消失的例子理解血浆PH变化 ,通过人的体温维持恒定等了解内环境的一系列理化性质。
4.通过“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示意图明确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问题导引:
观察血细胞与草履虫图片思考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异同?
2.体液包括哪些成分?
3.你能用图示方式表示出组织液、血浆、淋巴及细胞内液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4.什么是内环境?它与细胞外液什么关系
问题提升:
手脚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是什么?
你能说出下列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什么吗?
细胞名称
直接生活环境
血细胞
组织细胞
淋巴细胞
毛细血管壁细胞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跟踪训练:
与人体细胞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的是A.体液 B.细胞内液
C.细胞外液 D.消化液
2.人体内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间的物质联系正确的表达是
探究点二:内环境的成分问题引导:
1.血浆中有哪些物质?
2.血浆和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问题提升你能判断出哪些不属于内环境成分或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 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呼吸酶、消化酶、抗体、载体、纤维素、氨基酸、葡萄糖、麦芽糖、葡萄糖分解形成丙酮酸、食物中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蛋白质的合成
跟踪训练:
3.下列各项中,可看作物质进入内环境的是
喝牛奶,进入胃中
B.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合
C.口服抗菌药物 D.肌肉注射青霉素
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
探究点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问题引导:
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什么?
2.血浆渗透压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取决于什么?
3.正常人的血浆PH大约是多少?为什么能维持稳定? 跟踪训练:
5.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 A.K+B.Na+ C.C1— D.Na+和C1—
6.剧烈运动后,血浆pH会因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而
A.大于7.35-7.45 B.小于7.35-7.45
C.维持在7.35-7.45 D.稳定在3-4
探究点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问题引导:
1.营养物质进入内环境经过哪些途径? 2.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等是怎样从内环境排到体外的? 跟踪训练:
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动物肌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环境是
A.血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内液
【典例解析】
例1: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③可进入A、B、D
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①③④构成内环境
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
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
解析:图中①是淋巴、②是细胞内液、③是组织液、④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毛细血管、血细胞。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③组织液进入④血浆,故C项错误。
答案 C
例2: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及调节途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血浆中血浆蛋白的含量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小
B.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阳离子主要是K+
C.血浆中含乳酸过多时,会与HCO3- 、HPO42-反应
D.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上升
解析:血浆中血浆蛋白越多,血浆渗透压越大;当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会使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进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离子主要为Na+和Cl-。
答案 C
【知能演练】
【基础达标】
1.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通过
A.组织液 B.内环境 C.血浆 D.淋巴
2.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
3.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B.组织液C.血浆D.唾液
4.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5.对人体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叙述不正确的
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B.血浆渗透压90%来自钾离子和氯离子。
C.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D.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6.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7.对人体内环境中pH及调节途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人体血液pH通常维持在7~7.45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C.血液中Na2CO3过多,就与H2C03结合成NaHCO3
D.血液中C02过多时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将CO2排出
8.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9.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后减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营养物质消耗,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
10.肌肉注射时,药液进人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C.组织液
淋巴
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
11.上图为人体某组织的一部分,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所指部位名称② ;④表示为组织间隙的 ;①表示在毛细血管内的_____;③表示在淋巴管内的 。
(2)以上①﹑③﹑④合称______液,它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故称_____。12.下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 ,其中A代表 ,B代表 ,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 、 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 、 系统。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 、 系统。
【能力提升】
1.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血浆蛋白、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2.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
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
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
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
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
3.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
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
4.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
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
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
A.①②④ 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6.上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
(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以氧气为例,氧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 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 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 ,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
7.如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 ;B ;
C 。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分的是 。
(3)图中a~d,0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C0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 、 。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目标导航】
1. 说明是内环境稳态
2. 简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3. 说明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学法指导】
1.通过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测定活动了解内环境动态变化的特点,从而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2.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如发烧、腹泻、高原反应以及空调病等理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互动探究】
探究点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问题导引:
1.不同家庭成员的体温相同吗?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天内相同吗?
2.什么是内环境稳态?
3.稳态就是稳定不变的状态吗?为什么?
4.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哪些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
跟踪训练:
1.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体液、免疫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下列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有直接关系的系统是①消化系统 ②呼吸系统 ③循环系统 ④泌尿系统 ⑤运动系统 ⑥内分泌系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⑥
探究点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问题引导:
1.稳态调节的机制是什么?
2.为什么说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问题提升1.剧烈运动后,为什么会肌肉酸痛呢?
2.平原地区生活的人们初到青藏高原后会出现头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压升高等症状,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不是无限的?
跟踪训练:
3.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一条冷水浸泡过的毛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4.酷暑季节,室外作业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探究点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问题引导:
1.外界温度改变时,人体内酶的活性是否改变?为什么?
2. 内环境稳态对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有何影响?
跟踪训练:
5.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
B.尽管外界环境的气温波动范围较大,但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oC
C.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无限的
【典例解析】
例1: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补充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提供能量 B.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C.供给营养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
解析: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
答案为:B。
例2: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解析:机体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需要稳态,所以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会发生紊乱,并导致疾病发生,但发生疾病不一定是血液成分不稳定引起的。
答案:D
【知能演练】
【基础达标】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内环境稳态的因素是
A.温度? B.酶?? C.组织液?? D.血液
2.若一个人剧烈运动,但是却不感到口渴,这时
A.丢失的水的质量比盐的质量大
B.丢失的盐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丢失的水的比例比盐的比例大
D.丢失的盐的比例比水的比例大
3.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重吸收方式从消化道进入内环境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内环境的下列变化中,能引起浮肿的是
A.尿素浓度降低 B.血糖浓度降低
C.钙离子浓度降低 D.血浆蛋白浓度降低
5.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6.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 B.儿童患佝偻病 C.细胞代谢紊乱 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
7. 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
8.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
9. 下列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是
A.尿毒症B.浮肿C.手足抽搐D.贫血
10.有一类疾病属于呼吸性酸中毒,是由于呼吸道阻塞、肺膨胀不全或肺炎等导致体内二氧化碳排出受阻。
(1)血液的pH通常在________之间,当血液中CO2大量积累时,它就与水反应形成______,该物质在血液中的积累会使血液的pH低于__________,但总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该物质又会很快分解成__________。
(2)病人因呼吸受阻,肌细胞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使血液的pH降低,但乳酸可与血液中的__________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___,这样,血液的pH就相对稳定。
(3)病人从水果中摄入的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碳酸反应,生成__________,该物质通过__________排出体外,因此血液的pH的不会升高。
(4)由上述看出,血液中的______和________是一对重要的缓冲物质,它对于维持血液_______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能力提升】
1.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 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A.①② B. ①④C.④ D.②③
2.稳态的生理意义是?
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
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
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高等动物和人的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稳态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通过汗和尿排泄废物
B.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C.血液运输氧和废物 D.血液中CO2增加,会使呼吸加快
4.关于动物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离子含量无关
B.H2CO3/NaHCO3是维持细胞外液pH稳定的缓冲物质
C.细胞内、外的Na+、K+分布不平衡状态是通过消耗能量来维持的
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5.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
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
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
下图表示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1)图中食物、水和无机盐,经[①]_______系统处理后才能进入循环系统,最后由大肠排出的是[②]___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至少需要______系统和______系统的参与。 (3)由泌尿系统排出的是[⑥]________。(4)人体细胞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要通过[⑤]________才能完成。 (5)目前普遍认为,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网络。
第一单元测试题
选择题
1.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
A.肺泡腔内的气体
B.小肠腔内的消化液
C.心室腔内的血浆
D.膀胱腔内的尿液
2. 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长跑后肌肉酸痛是因为运动时产生的酸性物质积累所致
B.猪流感病毒的入侵很可能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稳态
C.血液中CO2浓度升高会导致呼吸中枢兴奋
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下丘脑中的神经中枢产生渴觉
3. 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4. 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
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 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四种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
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
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
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
6. TP是细胞内的能量物质,医疗上用ATP注射液可治疗心肌炎。若人体静脉滴注ATP药物,ATP到达心肌细胞内最少要穿过多少层细胞膜
A.1层 B.2层
C.3层 D.4层
7.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葡萄糖、氨基酸
8. 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C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
D.组织液→血浆→淋巴→组织液→靶细胞
9. 如下图为人体细胞及其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组成的
B.体液①中含有激素、血红蛋白、尿素、CO2等物质
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通过②进入①④内,再经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
D.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①中,①中NaHCO3与之发生作用使pH基本稳定
10. 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示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的直接生活环境是3
B.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
C.葡萄糖由3进入2的过程是主动运输
D.3的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11. 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肝细胞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和皮肤排出
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
D.血液中抗利尿激素随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而增多
12. 下图表示正常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的体液成分,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分泌的抗体可以进入②,然后进入④,再进入①,经①循环送至发炎部位
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红蛋白
C.胰岛素能促进肝细胞中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D.图中①②③④构成了人体细胞的直接内环境
13. 如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箭头表示物质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b、c、d表示液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B、C分别表示的结构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a~d中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________;请以图示表示a~d之间的物质交换:________。
(3)图a~d中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CO2浓度最高、最低的分别是________。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2并产生CO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4)a~d之间既彼此分离,又相互联系,a与b之间隔以__________,b与d之间隔以____________,b与c之间隔以____________,b的来源有____________,b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概括a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体而言,a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有直接关系。
【答案】 (1)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 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 (3)d、a a、d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4)细胞膜 毛细血管壁 毛细淋巴管壁 细胞内液和血浆 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 (5)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14.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王晓梅和英国Buck研究院老年研究中心副教授Kunlin等合作研究表明,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存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人脑中神经元不能分裂增殖。王晓梅认为,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新生神经元是原地产生还是迁移而来,但已经为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猝死提供了新的可能。
(1)脑部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_,血管阻塞使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组成和________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________,细胞坏死。
(2)神经元的增殖方式为________,人们通常认为成年人脑神经元不能分裂增殖,是因为这些神经元已经___________________。
(3)脑梗塞病人如果出现运动性失语,则大脑皮层受损的可能是语言中枢的________区。
(4)上述材料指出,研究人员发现在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存在,这为治疗脑猝死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治疗的思路是
_________________ _____。
【答案】 (1)组织液 酸碱度(或渗透压) 代谢紊乱 (2)有丝分裂 高度分化 (3)S (4)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代替死亡细胞
15.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结构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必须考虑生理盐水的浓度。请完善下列相关实验。
(1)探究目的: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材料:略
(3)方法步骤:
①取7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为1~7号,并分别加入2 mL浓度依次为0.5%、0.7%、0.9%、1.1%、1.3%、1.5%的______及蒸馏水,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
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
③向1~7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 min,
④分别取7支试管中混合液各一滴,置于7个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做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____ ______。
(4)预期结果及分析:
①如果红细胞在0. 9%NaCl溶液中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大于0.9%。
②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__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等于0. 9%。
③如果红细胞在0.9%NaCl溶液中________,则生理盐水的浓度应该小于0.9%。
(5)讨论:
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________。
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怎样的实验措施?
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实验的分析能力。0. 9%NaCl溶液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细胞在等渗溶液中形态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1)确定适合于人的生理盐水的浓度 (3)①NaCl溶液 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 (4)①吸水涨破 ②形态没有明显变化 ③失水皱缩 (5)①偏高 ②分组更精细一些。③会影响。生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
课件20张PPT。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单细胞生物-草履虫生活的环境 ?血液循环系统淋巴系统血浆与血清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名称各类细胞生存的具体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之间的关系运动员饮料中的化学成分头脑风暴:
1、如何将表中物质按化学性质进行归类?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哪些物质?内环境成分:水、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3、请从葡萄糖、Na+、分析该物质如何进入内环境?从CO2、尿素中任选一例,分析该物质如何从内环境排出到体外?
(结合初中学过的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等知识)细胞外液的的渗透压和酸碱度1.渗透压的概念:
简单地说,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
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1)渗透压(血浆为770KPa)3.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医学专家指出: 如果人体的体液偏酸性,细胞功能就会变弱,人体的新陈代谢就会减慢,废物不易排出,加重肾脏、肝脏的负担。据统计,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因此,人体酸性化是百病之源。酸性体质的人和碱性体质的人相比较,更易疲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感到腰酸腿疼,可是到医院去检查又什么毛病也没有。如果不注意改善,就会逐步发展成为疾病。专家研究表明,当人的体液酸碱度PH值低于中性7时,就会发生重大疾病,下降到6.9时,就会变成植物人,如果只有6.8-6.7时,人就会死亡。 (2)酸碱度 血液酸碱度在缓冲物质(如 H2CO3/NaHCO3 )的调节下始终维持在7.35-7.45之间
( 7.35-7.45 )剧烈运动时血浆pH的调节:碳酸钠进入血液时血浆pH的调节:(3)温度
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度左右.无论春夏秋冬,
风云变幻,
它却总是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
也是机体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一个细胞分享,
又靠所有细胞共建。练习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2、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指
A.淋巴液 B.组织液
C.血浆 D.唾液 3、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 、 和 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 保持相对稳定。
(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① ,② ,③ 。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 ,⑤为 。
(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之外,还必须有 的参与。下课了!!!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课件24张PPT。组织细胞生活的环境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组织液淋巴血浆细胞名称一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内环境内环境体内细胞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化学成分:水、氧气、二氧化碳、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激素、抗体、有限的废物等等外部环境消化系统营养
物质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粪细胞外液组织细胞呼吸系统食物液体废物(尿素尿酸)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
输送水、无机盐、激素等物质
提供O2、有机物
带走CO2 、代谢废物 参与物质交换的四大系统:呼吸、循环、泌尿、消化二、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外界环境中的物质 体 内 细 胞
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环境 食物尿素等 细胞需要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 ,内环境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三、稳态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人和动物机 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人的体温:
血浆的PH:
血糖的浓度:37℃
7.35~7.45
80-120 mg/dl
(0.1%)酸碱平衡血液pH值为什么能够维持在7.35-7.45之间?血液中含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缓冲物质:每对缓冲对 = 一种弱酸 + 相应的强碱盐
如:H2CO3 / NaHCO3
NaH2PO4 / Na2HPO4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呼吸中枢蔬菜水果中的Na2CO3进入血液三、稳态定义: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人和动物机体内部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失调?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如何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若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
紊乱,并导致疾病。 血液中钙、磷含量降低成年人:骨软化病儿童:佝偻病血钙过高:肌无力失调?小结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组织液是体内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和组织液是淋巴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内液外界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消化、呼吸循环、泌尿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练习A2.下列各项中,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 )
A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 牛奶喝进胃中
C 注射胰岛素
D 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C3.内环境中不含 ( )
A 胰岛素、氨基酸、尿素
B 酶、甘油、维生素
C 麦芽糖、淀粉、乳糖
D 无机盐、葡萄糖、性激素
C4.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B H2O2 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 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D人体内的体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C和D 液体分别为 。
(2)A和B 液体的交换通过组织中的 结
构完成。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 。
(4)A液体中的水分排放到外界去主要通
过 和消化道四种结构完成。细胞内液、淋巴毛细血管渗透(自由扩散)肾、皮肤、肺请试着解释组织水肿的原因?
如淋巴回流受阻、营养不良等拓展媒介、多器官图孕妇水肿、抽筋1、淋巴回流受阻
2、过敏反应
3、营养不良
4、肾炎等疾病
5、毛细血管血压增高◆一个人出现组织水肿,其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尿素过多
B.皮下脂肪组织积存过多
C.血糖含量过少
D.血浆蛋白含量过少D血浆中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的,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渗透压差主要取决于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蛋白质分子的浓度差,如因某种原因导致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或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就会相应地造成血浆的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增加,这时组织液增加,就会出现组织水肿的现象。再见(1)保持温度的相对稳定——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2)保持O2、CO2浓度的相对平衡——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和循环系统的运输;
(3)维持血糖平衡——消化系统吸收、循环系统运输,肝脏形成或分解肝糖元;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调节等
(4)含氮等废物的排出:泌尿系统(肾脏)把代谢废物等排出体外
(5)血液酸碱度即pH相对稳定的调节内环境与稳态3、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食物残渣粪(排遗作用)汗腺1)两个进口呼吸系统(肺)消化系统2)三个出口呼吸系统(肺)的呼吸运动皮肤的汗腺排汗作用泌尿系统(肾)排尿作用3)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呼吸、循环、消化、泌尿调节物质交换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第1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
跟踪训练1.C2.C3.D4.A5.D6.C7.D8.D
【知能训练】
【基础达标】1.B2.C3.B4.C5.B6.A7.A8.A9.B10.C
11.组织细胞、组织液、血浆、淋巴、细胞外液、内环境
12.(1)内环境 血浆 组织液 淋巴(2)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3)消化系统 循环(4)循环系统、排泄。循环系统、呼吸。
【能力提升】1.D2.A3.A4.D5.B
6.⑴ ②③ ⑵ 自由扩散 4 ⑶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⑷PH值⑸氧气、营养物质等 二氧化碳,尿素等
7.⑴毛细血管 毛细淋巴管 组织细胞
(2)a(3)d、a,a、d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跟踪训练:1.D2.A3.A4.A5.D6.D
【知能训练】
【基础达标】1.D2.B3.D4.D5.B6.C7.B8.B9.D
10.(1)7.35~7.45 碳酸 7.35 二氧化碳和水(2)降低 碳酸氢钠 乳酸钠和碳酸(3)碳酸氢钠 肾脏(4)碳酸 碳酸氢钠 酸碱度(或pH)
【能力提升】
1.B2.D3.B4.A5.B
6.(1)消化 未被吸收的物质 (2) 呼吸 循环 (3)尿素、水和无机盐等代谢废物 (4)内环境 (5)神经—体液—免疫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跟踪训练:1.C2.D3.C4.A5.A6.D7.A8.D9.D10.D
【知能训练】
【基础达标】1.B2.A3.B4.A5.C6.D7.D8.C9.D10.C
11.(1)神经中枢 ①②③④⑤ (2)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a、c、d、e (3)e、c (4)树突或细胞体 3 (5)双向的 单向的
钠 酸碱度(或pH)
12.(1)突触 突触后膜 (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 反射 大脑皮层 (3)内正外负 (4)兴奋 膜电位
【能力提升】
1.C2.A3.D4.B5.C
6.(1)效应器;化学信号 (2)0;2
(3)将药物放在X点,刺激Y点,观察效应器的反应(或药物放在Y点,刺激Y点,观察电流表发生偏转情况)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跟踪训练:
B2.A3.D
4.(1)消化吸收 肝糖元和肌糖元 脂肪和某些氨基酸 (2) 0.8---1.2 (3) 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 胰岛素
(4)排除进食后血糖浓度上升的干扰
5.B6.C7.D8.B
【知能演练】
【基础达标】1.B2.A3.B4.C5.A6.C7.D8.A9.D10.C
11.(1)B (2)丙 (3)不足 过高,经久不降 (4)A、C (5)胰高血糖素 肾上腺素 (6)B
12.(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碘 主动运输(3)增加 增加 神经和体液(激素)(4)下降 (负)反馈
【能力提升】1.B2.C3.D4.B5.B6.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AD CD肝糖原的分解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丙 负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