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第2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点,把握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全过程,感受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变化和中国海军的豪迈气魄。
2.品读课文,欣赏文章映衬、烘托的手法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辉煌的科技成就。从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到“神舟”遨游太空,无不彰显着我国的综合国力,振奋着民族精神。科技的进步,凝聚着科学工作者的心血;大国的奇迹,由大国英雄一一创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通讯《一着惊海天》,领略大国英雄创造大国奇迹的风采。
【新课精讲】
第一部分(1-4)
1.这篇通讯第1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
①对海天环境进行了全景式描写,交代了航母舰载机着舰的地点、环境;
②照应标题;
③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画面,为下文舰载机在重重困难下成功着舰做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分析、总结、表达。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查漏补缺,并出示正确答案。
2.第3、4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上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浩瀚的大海可以做证:为了这一梦想成真,古老的中华民族,已经等了近百年;人民海军官兵,已经期盼了半个多世纪。
这更不是一次普通的降落。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 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①插入两段背景材料,指出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进一步渲染了开头两段营造的紧张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心情做铺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通讯中议论句的作用。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勾画段落中的关键句,并总结、表达。教师待学生回答后查漏补缺,并出示正确答案。
3.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上往下看, 航母就像汪洋中的一片树叶,在海上起伏行进,飞机每次着舰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在高速飞行的舰载战斗机“眼中”,海中航母的渺小和起伏不定,突出了舰载机着舰难度之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赏析文章语言。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在该句旁批注赏析。教师可展示学生批注,并查漏补缺。
4.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
“据统计,航母大国舰载机80%的事故发生在着舰过程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 多架飞机, 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列数字:运用具体数字举例说明写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危险性。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新闻语言特点。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在该句旁批注赏析。教师可展示学生批注,并查漏补缺。
第二部分(5-21)
“着舰指挥员从容地走上甲板指挥平台, ‘刀尖上的舞蹈’就要开始了, 现场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1.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有什么妙处 试简要说明。
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赏析文章语言。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在该句旁批注赏析。教师可展示学生批注,并查漏补缺。
“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2.这一句蕴含着人物怎样的情感?
作者笔端情感流露的自然表达,寥寥数字虽无声,却将个人情绪融入着舰过程,渲染了着舰工作人员紧张、激动的心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了解新闻带有主观情感倾向的特点。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在该句旁批注赏析。教师可展示学生批注,并查漏补缺。
飞行塔台内,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紧盯着监视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参数和曲线,密切跟踪正在空中调整飞行姿态的舰载机。
3.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布满血丝的眼睛”写出飞行塔台内工作人员的辛苦劳累,“紧盯”“密切跟踪”表现了工作人员的认真负责。
4.作者为什么要详细展现指挥监控台和飞行员的对话?试简要说明。
一方面通过对话交代着舰的动作。
另一方面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增强了现场感。
5.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既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也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
简短的对话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最好诠释。不仅写出了指挥员和飞行员的沉着镇定和他们所具备的极高专业素养,也表明着舰过程进展顺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新闻选材和语言的特点。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讨论结果并表达。教师查漏补缺。
【课堂活动】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
飞行员:请指示下降高度!
着舰指挥员:可以下降高度至3000英尺!
着舰指挥员:航向270,航速170节……
飞行员:明白!(干脆利落)
(镇定、从容、自信,配合完美 代入感、紧张感、现场感)
“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
比喻
一系列准确生动的动词,具体展现出舰载机逐渐下降、准备着舰的全过程。让读者清楚明白,更好地表现出了飞行员技术的高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赏析文章语言。
操作建议:,让学生做批注;学生自行按照要求阅读文章,并做批注赏析。教师可展示学生批注,提醒学生批注的角度,并查漏补缺。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试分析这句话的表达作用。
运用对偶、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富有感染力;同时化用诗句,引出下文对着舰过程的详细报道,增添了诗意。
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
“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
“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有什么妙处?
比喻: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第三部分(22-26)
1.第22段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
①这句话表现出某大国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
②同时,这也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衬托出此次着舰成功的重大意义。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 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 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 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2..这一段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人们的激动兴奋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一事件的重大意义,收束全文,照应开头。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分析通讯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讨论结果并表达。教师查漏补缺。
3.文中多次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中现场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有何作用?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着舰时紧张的氛围、着舰后胜利的喜悦;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感染力;
④通过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和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新闻选材的特点。
操作建议: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讨论,归纳讨论结果并表达。教师查漏补缺。
4.作者是如何获取和组织事实的?
采访所得的事实是本文新闻事实的主体,具体包括观察所得的事实与记录所得的事实;同时,作者还搜集了一些与航母舰载机着舰有关的资料,掌握了“非现场”的事实。
以观察所得的事实(舰载机着舰的全过程)构成主干框架
以记录所得的事实(主要是文中人物说的话)作为精彩的细节
以搜集来的材料(背景资料)作为现场采访所得内容的延伸拓展,突出所报道的事件的意义与价值
完整有序 重点突出 层次分明
5.有人认为本文属于新闻特写,但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的评奖过程中,本文被定位为“报纸通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本文是一篇通讯。
①本文记述的事件有比较明显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结构;
②本文包含了多个场面、多个瞬间,而新闻特写一般只集中描绘一个场面或瞬间。
【小组讨论】
面对我国舰载机首架次着舰成功,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心里会有什么想法?
我心情非常激动。
我知道航空母舰是大国重器,这次辽宁舰舰载机首架次着舰并获得成功,使我们中华民族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它不但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而且还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深入探究】
作为一篇新闻作品,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
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营造试验现场的氛围,让读者透过文字感受从期待到紧张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大情感冲击的势能。花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的情感爆发,以感染读者。这可以说是在事件的层面上让读者“动情”并“共情”。
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被人蔑视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出读者心中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
【概括主题】
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个极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个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坚定了中国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设计意图:总结本文的内容、主题。
操作建议:学生齐读。
【学后感悟】
大国英雄具有 的风范。
心虔志诚
中流击楫
补天浴日
负重致远
头角峥嵘
……
大国崛起,呼唤英雄,锻造英雄;大国英雄,创造奇迹,铸就辉煌。中国已经进入需要英雄式担当的时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如何在机遇和挑战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体国民的责任和担当。沿着英雄的足迹前行,我们无悔今生!
【写作特色】
1.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一个复杂而危险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与成败密切相关。要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读者最关心的是能否成功着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相关人员的指挥和配合,所以作者紧紧抓住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等关键环节展开叙述,集中笔墨叙写这个环节,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语言优美,描写细致。
文章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如文章中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把即将着舰的舰载机比作“凌波海燕”,既形象地展示了这些事物的形态,又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情宣泄。
设计意图:总结本文写作特色。
操作建议:先提问,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并举出具体的例子。而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总结本文内容、结构、主题情感。
操作建议:学生与老师共同回顾内容,教师出示本页内容,学生记下。
【拓展延伸】
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供舰载机起飞和降落。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它通常拥有巨大的飞行甲板和舰岛,舰岛大多坐落于右舷。它一般是一个航母战斗群的核心舰船,舰队中的其他军舰为其提供保护和供给,而航母则利用舰载机为其他军舰提供空中掩护和远程打击。航空母舰通常采用编队作战,编队中一般有巡洋舰、护卫舰、驱逐舰、核动力攻击潜艇、快速支援舰或者是其他的综合保障舰艇。发展至今,航空母舰已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依靠航空母舰,一个国家可以在远离其国土的地方、不依靠当地机场的情况下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作战。
设计意图:拓展积累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时事。
操作建议:找一位同学朗读本页及下页,其它同学认真倾听。
观猎
[唐]王 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赏析】本诗是王维五言律诗的代表作,描写了他在长安附近观看军队早春打猎的情景,诗中将打猎的紧张场面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将军高超的射技和矫健的身姿得以展现。开篇风啸弓鸣,紧张热烈的气氛油然而生;结尾野旷云低,人物心情的变化显现于景色的转换中,堪称妙笔。
【课后作业】
如果你是一名记者,准备就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事件采访飞行员,你会问些什么?请写出你的采访问题。(至少两个)
视频:山东舰起降歼-15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