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5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8 08:5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
课标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内容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创立背景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学创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理学成熟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理学发展
五、理学影响-------------------理学影响
六、问题探究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创立背景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权威性被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玄学
道教和佛教传播(后边资料)

“三教合一”:图片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玄学: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
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
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以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三教图  “三教”是指:儒教、佛教、道教。“三教合一”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汉书·艺文志》中说,九流分别指:农流,墨流,名流,法流,纵横流,小说流,阴阳流,医流,杂流[2] 后来,民间又按社会地位,将“九流”分为“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军官)、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卖画人)、书生、琴棋、僧、道、尼。“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时妖(拐骗及巫婆)、盗、窃、娼。[3]《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请思考: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自幼饱读儒家经书,一度又信奉道教,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当时人们将陶称为“山中宰相”。后梁武帝又“舍道释佛”,以皇帝之身出家,“舍身”同泰寺,把推崇佛教推向戏剧性的高潮。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创立背景
1、儒学的困境
(1)东汉末年:权威性被削弱。
(2)魏晋时期:新思潮--玄学
道教和佛教传播(边注道教)
“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
三教(儒、道、佛)并行的政策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创立背景
1、儒学的困境
2、儒学复兴运动
(1)唐代中后期:先声
韩愈:反对佛和道教,仁义是最高的道, “道统”思想。
李翱: “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推崇 “尊王攘夷”(边注-道家)
批评唐政治,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边注)
要巩固中央集权,复兴儒学。
(3)运动的影响:
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
宋明理学主要流派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陆

渊王

仁程
颐朱
熹程
颢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概况:
(1)开创者: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和程颐
(2)目的: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
(3)基本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4)思想来源:
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
(对比董仲舒儒学思想特点P10)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德、仁)内法(法、专制),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其有唯心主义)

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概况:
2、周敦颐:
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合而为一,
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3、邵雍:
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概况:
2、周敦颐:
3、邵雍:
4、张载:边注
“气学”一派,唯物主义代表。
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边注—后边4.宋代理学大师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C 选择题: 4.宋代理学大师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的概况:
2、周敦颐:
3、邵雍:
4、张载:边注
5、 “二程”: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后边资料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人伦者,天理也。
——《河南程氏外书》卷七

视听言动,非理不为,即是礼,礼即是理也。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不能违背天理)

天理本质:
是社会人伦之理(社会伦理属性)


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程氏遗书》

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历代把“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单纯针对女性,是完全错误的,也是不符合程颐原意的。
因为程颐的意思是:假使女子要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不能再嫁,那么男子的妻子若死,做为丈夫也应为亡妻守节、不应再娶。

学习思考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为什么理学家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或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 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 ?然时至现今,对于“贞节牌坊”的批判已经由过去对传统封建的否定变得理性化:
始于秦朝,秦始皇时,巴邑有一个名叫清的妇人早年守寡,“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皇帝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这大概是统治阶级最早为贞妇树碑立传的事例了。[1]
“贞节牌坊”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朱熹,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等职。
朝廷识其才,多次委以重任,朱熹力辞不受,致志于理学。
先后主管台州崇道观、武夷山冲佑观、华州云台观、西京崇福宫、西太一宫、南京鸿庆宫,讲学庐山白鹿洞书院,著书立说。
一生著作甚多,收入《四库全书》的有四十部。其哲学思想发展了“二程”(程灏、程颐)关于理学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庆元三年,韩佗胄擅权,排斥赵汝愚,禁道学,朱熹受牵连被斥“十罪”,革职回家,于庆元六年三月去世,终年七十一岁。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1)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2)万物之理终归为一,这就是“太极”。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本体论
(1)“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明辨慎思,格物致知

格物:穷究事物道理。
致知:通过格物达到对天理的认识。
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是格物的目的与深化
(通过接人待物具体的事情去认识天理
通过考试,获得知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 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再欣赏它一次吗?穷究事物道理、源头 2.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的方法是
A.接受经验   
B.理论指导
C.实践感悟  
D.内心反省c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本体论
(1) “大学”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实践---明辨慎思,格物致知


(2) “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仁者必然无私无畏等;
仁者境界
社会责任感。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后边资料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董仲舒的观点:
(4) 统治秩序
--提出“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人性具有仁、义、礼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1)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将儒家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无道之君,所以才导致了政治的长期黑暗。

(2)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
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1、理气关系: 2、修养论 3、社会政治理论:
4、著作: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使之成为了理学的经典。科举考试教科书
5、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边注问题?
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
1、朱熹的思想,与当时官方所尊奉的传统儒家思想不一致,所以被诬为“伪学”;2、实际上他对儒学的发挥在本质上进一步适合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发展,逐渐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1)含义: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理学。
(2)主张: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3)意义: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2、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1) “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而是用自己的体验来予以印证。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他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
(3)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通过内心反省可得到天理,不必向外探究
陆九渊的思想言论具有很大的冲击力,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9、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为学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下列那一叙述:
A、学问要求是尚实,方有助于国计民生
B、学习先圣先贤的经验和心得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工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2、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理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后边资料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
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 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2、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理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后边资料
(2)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
后边资料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
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
杨答:分得清是非。
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
2、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3、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1)理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后边资料
(2)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后边资料
(3)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4)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边注
我们今天应当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观点?
1、肯定了文化对于人心影响深远的事实,肯定了精神力量的作用。
2、尽管他在某种意义上夸大了作用,但实际上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能否定和轻视文化的作用。五、理学的评价
看资料、图片
今天,在一个多元文化碰撞的时刻,宋明理学伴随在我们身边。
审视宋明理学,我们看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思想工具;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因追求气节品德而变得挺拔高大的灵魂。
面对理学,我们应该去蔑视,去跪拜,还是去取舍,去扬弃,这应该是一个摆在我们个人成长面前的终身命题,也是一个摆在我们民族发展面前的永久命题……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粉身碎骨寻常事
但愿牺牲报国家
——清·秋瑾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郭巨埋儿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二十四孝故事五、宋明理学的评价
1、积极:
(1)崇尚道德,强调责任与自律。
(2)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3)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4)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
据记载,清代仅安徽休宁县就有2200多个“节烈”妇女。这些妇女不仅有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 还有丈夫死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
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清·戴震
  翻开中国的历史一看,上面尽写着两个字“吃人”!
——鲁迅“美丽”的三寸金莲五、宋明理学的评价
1、积极:
(1)崇尚道德,强调责任与自律。
(2)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3)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4)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消极: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
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六、问题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赏花》二程、朱子、阳明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二程说:“天生的。”
朱子说:“对,天生的。”
阳明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
美丽的。”世界本原同: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
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六、问题探究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比较
不同:(1)哲学范畴
(2)道德主张、
(3)方法论(实现理):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外在)。
用内心反省把握理(内在)。
(4)世界观(认识理):
理是万物本原。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分歧在于:
A、程朱理学强调格物致知
B、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
C、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
D、强调三纲五常第3课 宋明理学课堂小结:P23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创立背景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理学创立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理学成熟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理学发展
五、理学影响-------------------理学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