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3 00:2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
经过4个月的实地考察
写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
拍了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
埃德加·斯诺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本书
使中国万千青年走上革命之路
使加拿大的白求恩医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
《红星照耀中国》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红星照耀中国》,去了解这部作品为什么获得如此高的评价,去探寻阅读科普作品的方法。
新课导入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和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上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象征。
书名“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代指中国共产党,也可以指共产主义。“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强调中国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光明。
1937年10月,英国出版斯诺的英文初版《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策划,林淡秋、梅益等12人集体承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译本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解题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作者简介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迫害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
斯诺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做了广泛深入的调查。4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同年10月底,斯诺带着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报告文学终于诞生了。
写作背景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纪实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然后探讨如何阅读纪实作品。
把握作品所写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第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第四,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致用,汲取营养。
阅读方法
1.概括本书主要内容
3.读序言,运用跳读,填写表格
2.概括本书各个章节主要内容,并说明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情节梳理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 年6 月至10 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时的所见所闻。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众多共产党领袖、红军将领的真实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内容概括
情节梳理
浏览序言: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 记录到表中。
作者 美国 埃德加·斯诺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不可征服的力量
情节梳理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目录
章节 篇目 概括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在进八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及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介绍了许多年轻的红军战士们因为被剥削被压迫的命运而参加红军、热爱红军的故事。
第三章 在保安 讲述弓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给作者的初步印象健康、质朴纯真,有幽默感、精明、精力过人,是一个颇有天赋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谈到了共产党的基本政策是反帝反封。红军大学开展的各项课程以及红军剧社开展的宣传工作。
第四章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六章 红星在西北 讲述了刘志丹开创西北苏区的历程,西北大灾荒和苛捐杂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苏维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货币各方而政策。
情节梳理
章节 篇目 概括
第七章 去前线的路上 讲述了普通农民对红军的拥护,对苏区工业的繁荣以及苏区工人身上具有的乐观活泼的社会主义工业精神。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到真正的红军内部,了解他们年轻、精神饱满、训你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红军采用游击战术的原因和策略。红军战士健康丰富的生活。
第九章 同红军在一起(续) 讲述了共产党军事领导人徐海东的人生历程以及中国残酷的阶级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杀戮和苦难。讲述共产党团结回族人民抵抗压迫者的策略。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一章 回到保安 讲述了在敌人封锁下的保安地区,红军丰富多彩的生活。讲述了俄国对于红色中国的影响以及德国顾问李德指挥作战时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情节梳理
毛泽东
外貌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肖像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凸出。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家庭背景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险,后来渐渐富裕起来。他的父出身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事件 成长时期:①与父亲的矛盾抗争②剪辫子、参军③自己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看书半年④他的财物只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伙食也同每个人一样。
成熟时期:①谈及已去世的同志或由于饥荒引起的死人事件,他的眼睛湿润了②将自己的上衣脱给受伤的战士穿,长征中和普通战士一样步行③对当前世界政治惊人地熟悉④与斯诺谈论共产党的政策及抗日战争。
人物特点 成长时期:富有反抗精神,善于斗争,为自己争取合法权益。热爱读书,有质疑精神,善于思考,积极进步,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家国意识。
成熟时期:一位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着深刻的政治洞见。质朴纯真,生活简朴,博览群书,涉猎广泛,感情深邃,爱军爱民的领导人。
人物小传
周恩来
外貌 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肖像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家庭背景 他是大官僚家庭出身。祖父曾任清朝大出身官,父亲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事件 ①第一次见面时用英语与斯诺打招呼②为斯诺规划行程③揽着“红小鬼”的胳膊在乡间散步。
人物特点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处理矛盾,化解危机,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平易近人,热爱人民,坚持原则。
人物小传
朱德
外貌 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爱惜部下,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肖像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
家庭背景 他出生于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他家是穷苦的田农。
事件 ①制定读书计划,熟读政治、经济书籍,喜欢运动②积极主动戒掉鸦片烟瘾③坚持寻找并加入共产党,寻找新的革命道路,在柏林参加了共产党④在长期的作战中形成自己带兵的特殊战术⑤指挥全军打了几百次小战,几十次大战,经历了敌人五次大围剿⑥爱护部下,与战士讲话时脱下帽子,长征中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
人物特点 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叽,另外一个冬天则从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同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人物小传
彭德怀
外貌 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身体极为健康的人。
家庭背景 他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农村的富农庭。母亲在他六岁时去世,父亲再娶的后母憎嫌他,后被后母赶出。
事件 ①童年时在私塾奋起反抗欺负他的老师,将他祖母的鸦片烟踢掉②青年时带领农民工攻打囤粮的地主③从事谋报工作,被捕后不屈服,坚决不招供④长征中经常步行,把马让给其他同志骑⑤司令部陈设简陋,伙食简单,与部下一样⑥将国民党投下来的悬赏通缉他们的传单收集起来印刷红军的宣传品⑦善于总结战术经验,巧妙运用游击战取得胜利⑧喜欢孩子,尊重少年先锋队队员,将棉衣披在小号手身上
人物特点 他是个率直爽朗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
他身经百战,富有才智。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爱惜部下,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跟着,还脱棉衣给小号手。
人物小传
贺龙
外貌 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乃很健康,他队乎不知疲倦。
家庭背景 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年轻时在宴会上面对枪声面不改色)
事件 ①用一把菜刀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②不止一次把地方的哥老会全部成员收编进红军③加入共产党后一直忠于党,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虚心听取意见④喜欢马⑤行军神出鬼没
人物特点 他仇视有钱人。被国民党的报纸称为“劣迹昭著的”,曾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用一把菜刀宰了他们,解除了他们的武装。贺龙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他的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许多部下宁可与他一起在路上死去,也不愿意离去。他生活得跟他的部下一样简单,他不计较个人财物除了马匹,他喜欢马。他性格急躁,但是很谦虚。一直忠于党,从不违反党的纪律。 (强壮有力,身体健康,威望高,口才好,英勇善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性格急躁,但很谦虚,节俭)
人物小传
徐东海:
事件:
①在学校反抗富家子弟的期压,参加反对克扣工资的罢工
②对自己的无产阶级出身很自豪,笑称自己是“苦力”
③组织了湖北第一支“工农军队”
④带领红军轻松攻克预旺县
⑤他是国民党重金悬赏的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人
特点:
大胆无畏,英勇善战,善良真诚,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和阶级意识
红小鬼:
事件:
在红军里当通讯员、勤务员、写手、侦察员、无线电报务员、挑水员、宣传员、演员、马夫、护士、秘书,甚至教员!这些“红小鬼”都是自己主动参加红军的。
特点:
精神极好,愉快乐观,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给中国增添了无限的希望与活力。
人物小传
红军群像:
事件:
①大渡河英雄
②过大草地
特点: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百折不挠,乐观积极,信念坚定,忠诚爱国
刘志丹:
特点: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徐特立:
特点:
富有革命理想,面对开展教育的各种困难没有退缩,想方设法提高苏区的教育水平。
人物小传
朱作其:
特点:
精通英语、德语的电力专家,很有才能,严肃认真,无私奉献,忠于职守的共产党员。
刘晓:
特点:
思想最一本正经,工作最刻苦努力的青年之一,态度极其温和谦恭,彬彬有礼。
蔡树藩:
特点:
独臂将军,很有趣,很可爱,很清俊的少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
人物小传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精神的内涵
关于长征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旋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长征的起因
关于长征
长征的路线
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等省,行程二万五千里。
关于长征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民情复杂。
关于长征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⑴遵义会议 ⑵四渡赤水 ⑶巧渡金沙江
⑷强渡大渡河 ⑸飞夺泸定桥 ⑹爬雪山、过草地
关于长征
(1)遵义会议
1935 年1月15 日至17 日,在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2)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抒写了“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具体情况:
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红军回师东进,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
长江的错觉,5 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再人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人黔之际,红军又人云南....在四渡赤水的作战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
(3)巧渡金沙江
1935年5月3日,长征途中,中央红军军委干部团接到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在金沙江边找到一条敌军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船,又在当地农民的协助下,从水里捞出一条破船。然后,他们乘坐这两条船渡到北岸。敌人以为探子回来了,没有在意。
红军突然袭击,一举控制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又找到5条船,动员36名艄公。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洪门渡,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
军委命令他们迅速转到皎平渡过江。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七只小船从容过江。两天以后,敌人追兵才赶到南岸。
(4)强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上旬,中央红军长征从云南省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后,沿会理至西昌大道继续北上,准备渡过大渡河进入川西北。蒋介石急令第2路军前线总指挥薛岳率主力北渡金沙江向四川省西昌进击;令川军第24军主力在泸定至富林(今汉源)沿大渡河左岸筑堡阻击;以第20军主力及第21军一部向雅安、富林地区推进,加强大渡河以北的防御力量。企图凭借大渡河天险南攻北堵,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大渡河是岷江的一大支流,河宽300米,水深流急,两岸是险峻的群山,地势险要,大部队通过极其困难。
  5月24日晚,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第1师第1团,经80多公里的急行军赶到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此地由川军2个连驻守,渡口有川军第24军第5旅第7团1个营筑堡防守。
  当晚,红1团由团政治委员黎林率第2营到渡口下游佯攻,团长杨得志率第1营冒雨分三路隐蔽接近安顺场,突然发起攻击,经20多分钟战斗,击溃川军2个连,占领了安顺场,并在渡口附近找到1只木船。
  25日晨,刘伯承、聂荣臻亲临前沿阵地指挥。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从第2连挑选17名勇士组成渡河突击队,连长熊尚林任队长,由帅士高等4名当地船工摆渡。7时强渡开始,岸上轻重武器同时开火,掩护突击队渡河,炮手赵章成两发迫击炮弹命中对岸碉堡。突击队冒着川军的密集枪弹和炮火,在激流中前进。快接近对岸时,川军向渡口反冲击,杨得志命令再打两炮,正中川军。
  突击队迅速登岸,并在右岸火力的支援下奋勇冲杀,击退川军的反扑,控制了渡口,后续部队及时渡河增援,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巩固了渡河点。
  随后,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
(5)飞夺泸定桥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 年5 月。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 千米,终于在5 月29 日上午6 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
红四团二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 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爬雪山、过草地课下自行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1)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长征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鼓舞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信心和勇气,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长征的历史价值
关于长征
长征精神的内涵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大家好!我来和大家分享我们组关于长征精神的探索。
长征精神的内涵,实际上就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拼搏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对于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这一问题,我们认为: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和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
关于长征
斯诺是第一个深入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系统采访并第一个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真实情况的外国记者。
他不顾个人安危和艰苦,克服重重困难,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纪实作品,让全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革命的真相,在国际上和中国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在艰苦条件下从事革命斗争的中国军民起到了有力的鼓舞作用。
致敬斯诺,谈体悟
感悟/启示:
这本书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致敬斯诺,谈体悟
我们要始终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更好地继承和弘扬长征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定报国之志,扬起理想的风帆。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勇敢面对,百折不挠,要学会在失败与挫折中磨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继续发扬革命先辈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将长征精神作为我们成长历程中永远的宝贵财富。我们要把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脚踏实地,遵纪守法,团结友爱,甘于奉献,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的传奇,也是出版的传奇。《人民日报》评论说:“《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当然来自于边区革命者的奋斗生活,也来自于斯诺真实而细腻的笔触。他写的是重大的历史,是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大气而有味,如同《史记》。”让我们从这些“堪称民族脊梁的伟大人物”身上汲取正能量吧!
课堂小结
1.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
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
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
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D
课堂检测
2.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C
课堂检测
3. 埃德加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B
课堂检测
板书设计
情节梳理
人物小传
关于长征
致敬斯诺,谈体悟
红星照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