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第一节,内容包括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和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两部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2、课标分析及教材处理
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本节课要求教会学生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是二、三节要达到的目标。
教材处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作为课后探究,下一节详细讲解。
3、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理解区位的含义,对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本节,增强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感。
4、重点与难点
重点: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
难点: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的。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立足于案例分析,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首任。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自主学习法 2、讨论探究法。
三、课时安排: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实物导入新课,图片是许昌的烟叶、信阳的毛尖、新郑的大枣、三门峡灵宝的苹果。目的: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
将以上几种农产品展示出来进行讨论探究:
1、这些农产品分布的地区一样吗?
2、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位置;二是农业和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此时,学生分组讨论,我参与其中并做适当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但要注意讨论方向,防止学生思维过度发散,而且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
1、区位因素
教师:选择代表回答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总结出出影响农业的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劳动力等。其他同学则进行补充。
教师:把课本上的图表打在大屏幕上,总结区位的含义。引导学生对区位因素逐个分析例并分类。
自然区位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劳动力 技术 交通 政策
2、区位的对比分析
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澳大利亚的牧羊”和“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一样,是因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
是不是所有的区位因素都不同呢?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关键环节。
3、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详细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探究。
活动1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正好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不利于水稻生长。
活动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丘陵地形区各个位置条件不同,适宜分布的农作物也不同。
其他案例: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是土壤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西北干旱少雨,但有几个地方却美的让人神往,比如被称之为“塞外江南”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形成两个农业区的主要因素是:水源。
日本由于客观原因,农业生产成本很高,但日本农产品仍占据着国内市场,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政策起主导作用。
世园会上的无土栽培和彩色玫瑰证明了科技业在改变着农业。
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区位因素的变化
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课本上给的案例是亚热带地区景观的变化和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得出: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农业景观的变迁。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
5、区位选择的实质
接着,将同学们分为四组,给出问题讨论探究:
第一组:水果组 将几种水果分成两类,为什么?
第二组:牛奶组 早上起来晚了,可能就买不到鲜奶了,为什么?
第三组:小麦玉米组 我们国家和美国的产品价格一样吗,为什么?
第四组:香菇木耳组 如果你是一个种植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采购原料,还需要做什么?
我会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去分析:
第一组:水果组 大家刚才看到了,将水果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类,分类的原因是气候;
第二组:牛奶组 它是时鲜业的代表,我们每天都能买到新鲜的奶制品,它的生产销售已经成型,除了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企业之外,几乎在每个城市的周围都有乳牛养殖,但是养殖户会不会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呢?当然不是,因为市场是有限的;
第三组:小麦玉米组 我们国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本低,价格自然也比较便宜;
第四组:香菇木耳组 野生香菇价格高、产量低,人工种植的产量高、价格低,如果我是一个种植大户,现阶段想要达到高产稳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多学习科学技术为香菇的生长创造条件。
讨论之后得出结论:什么是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具体做法就是找出主导区位因素,或者找出其变化,看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最后确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标的要求(用时20分钟)。
接着,联系当下,升华主题,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们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农业景观正在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耕作方式正朝着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因为农业的崛起而更加繁荣富强(2分钟)。
6、 课堂练习和课后拓展
(1)、课堂练习:利用几种农业来强化主导区位因素的学习。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气候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水源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地形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市场
上海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土壤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技术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2)、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答案:(1)全年高温;降水量大;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2)(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
7、小结和板书设计 利用下面的板书设计对学习的内容利用进行总结。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1、位置 2、联系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政策 交通运输 科技 劳动力
三、区位因素的变化
四、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合理利用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
8、课后探究:农业地域的形成
在同一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特征基本相同,就形成了农业地域。例子:南方大面积的水稻田,美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小麦。
课本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地广人稀农业专业化、机械化水平非常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生产特点: 1、良性的农业生产系统。
2、利于农事的安排。
3、面向市场。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说课稿
《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 好:
我是来自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的李鹤, 咱们的家乡――河南,农业全国闻名,粮食产量常年稳居全国首位,特色产品也是誉满神州,比如许昌的烟叶、信阳的毛尖、新郑的大枣,还有我的家乡,三门峡灵宝的苹果。我带了点农产品,讲完之后,愿意和大家一同分享… …咱河南的农业为什么这么好呢?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农业的区位选择》,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2》的重要内容,《区位选择》是本章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
二、课标解读和教材处理
我们先来看一下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对于本节课而言,主要是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而“举例说明”则是本章第二、三节课要达到的目标。
教材处理:在课程设计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探究,移到下一节课中去讲解。
三、学习目标
为了达到课标要求,我制定出以下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区位的含义,对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2、过程和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增强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重难点。重点,区位、区位因素的分析及分类;难点,主导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
五、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和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为大家展示我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入新课】:我将利用图片和实物来导入新课。刚才大家都已经看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快速地融入课堂。将以上几种农产品展示出来进行讨论探究:
这些农产品分布的地区一样吗?
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引导学生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位置;二是农业和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此时,学生分组讨论:
我参与其中并做适当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但要注意讨论方向,防止学生思维过度发散,而且时间不宜过长(5分钟)。
讨论完毕,选择一组作为代表总结出影响农业的诸多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劳动力、政策等,其他各组负责补充;并对区位因素进行分类:哪些属于自然因素,哪些又是社会经济因素。接着,为了加深理解,我们还要学会对区位因素进行对比(5分钟)。
通过分析课本案例,“澳大利亚的牧羊”和“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一样,是因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
是不是所有的区位因素都不同呢?进而进入本节课的关键环节。
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来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的,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选用的教学方法是详细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探究。
首先是课本上的案例,水稻为什么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不在地中海气候区?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它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气候。为什么江西千烟洲的农业会是立体模式?影响它的主导因素的是地形 。
继续利用生活中的其他案例来分析,我会通过茶树的种植来体现土壤的重要性,用西北的农业来分析水源的意义,日本用高额的关税来保护本国农业体现了政策的重要,世园会上的无土栽培和彩色玫瑰证明了科技业在改变着农业,天津的葡萄从无到有说明了市场的强大号召力,最终确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区位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课本上给的案例是“亚热带地区景观的变化”和“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通过这两个案例引导学生得出: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区位因素的变化引起了农业景观的变迁。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
这是第一种方法:详细分析案例来辅助教学。接着是第二种,将同学们分为四组,给出问题讨论探究:
第一组:水果组 将几种水果分成两类,为什么?
第二组:牛奶组 早上起来晚了,可能就买不到鲜奶了,为什么?
第三组:小麦玉米组 我们国家和美国的产品价格一样吗,为什么?
第四组:香菇木耳组 如果你是一个种植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采购原料,还需要做什么?
(视频展示)
我会在谈论的过程中引导同学们去分析:
第一组:水果组 大家刚才看到了,将水果分为南方和北方两类,分类的原因是气候;
第二组:牛奶组 它是时鲜业的代表,我们每天都能买到新鲜的奶制品,它的生产销售已经成型,除了像蒙牛、伊利这样的大企业之外,几乎在每个城市的周围都有乳牛养殖,但是养殖户会不会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呢?当然不是,因为市场是有限的;
第三组:小麦玉米组 我们国家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美国是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本低,价格自然也比较便宜;
第四组:香菇木耳组 野生香菇价格高、产量低,人工种植的产量高、价格低,如果我是一个种植大户,现阶段想要达到高产稳产,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多学习科学技术为香菇的生长创造条件。
讨论之后得出结论:什么是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具体做法就是找出主导区位因素,或者找出其变化,看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最后确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标的要求。(用时20分钟)
接着,联系当下,升华主题,实现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们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农业景观正在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耕作方式正朝着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因为农业的崛起而更加繁荣富强。(2分钟)
七、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
我的课堂练习是两个,设计理念是:第一个通过几种不同的农业来强化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第二个是2011年的高考真题,引导学生去理解高考,它的要求不仅是分析还要用专业的地理术语去描述。课后探究是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为学习后两节课打下基础(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安排用时5分钟)。
八、课堂小结和板书设计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农业,要理解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是位置,二是联系;还要知道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两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最后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的。(课堂小结3分钟)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之处是:课堂设计新颖,创设情景贴近生活,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愉快的气氛中实现教学目标。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所选取的案例仅符合我的家乡和咱们河南的农业现状,对于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典型农业类型涉及较少,今后会更加努力。
这是我说课的所有内容,谢谢大家!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三门峡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鹤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对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本节课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是二、三节要达到的目标。
教材处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作为课后探究,下一节课将详细讲解。
二、学习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理解区位的含义,对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
过程和方法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爱我家乡、爱我中华。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区位的含义,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分类;
难点: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农业生产的。
四、新课教学:
1、通过预习回答:区位的含义:一是 ;二是 。
2、读图分析:
讨论探究:这些农产品分布在河南的哪些地区?
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
3、区位因素的分类:
4、区位因素的对比
读图分析:为什么澳大利亚和泰国的农业景观不一样?
5、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1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活动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叶闻名世界,日本茶道研究者曾经把茶种带到日本栽培,但效果始终不好,是 起着关键作用。
我国西北干旱少雨,但有几个地方却美的让人神往,比如被称之为“塞外江南”的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形成两个农业区的主要因素是: 。
日本由于客观原因,农业生产成本很高,但日本农产品仍占据着国内市场,原因是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 起主导作用。
世园会上的无土栽培和彩色玫瑰证明了 在改变着农业。
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这是为什么? 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区位因素的变化
讨论:为什么亚热带地区景观在不断变化?
环地中海地区的人们都做出了那些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7、区位选择的实质
分组讨论探究:
第一组:水果组 将几种水果分成两类,为什么?
结论:
第二组:牛奶组 早上起来晚了,可能就买不到鲜奶了,为什么?
结论:
第三组:小麦玉米组 我们国家和美国的产品价格一样吗,为什么?
第四组:香菇木耳组 如果你是一个种植户,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除了采购原料,还需要做什么?
结论:
什么是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决策者对农业 的选择。具体做法就是找出 ,或者 ,看它们是如何影响农业,最后确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联系当下,我们的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农业景观正在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耕作方式正朝着 、 、 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中国会因为农业的崛起而更加繁荣富强。
8、 课堂练习
(1)、课堂练习:写出以下几种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主导因素
农业生产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
河西走廊的粮棉、南疆的棉花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上海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
(2)、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
9、课后探究:“农业地域的形成”
在同一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生产方式、发展方向等特征基本相同,就形成了农业地域。例子:南方大面积的水稻田,美国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小麦。读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回答课本问题。
10、用图表形式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
课件36张PPT。河南农业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粮食产量、小麦、芝麻、黄红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泡桐、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中药材也久负盛名。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牧畜存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河南特色农产品许昌烟叶河南特色农产品信阳毛尖河南特色农产品新郑大枣河南特色农产品灵宝苹果农业的区位选择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
它和工业、城市、人口都是必修2的内容;
区位选择是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二、课标分析与教材处理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解读:在本节课中要求我们教会学生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举例说明”则是本章第二、三节课要达到的目标,将“农业地域的形成”作为本节的课后探究,移到下一节去讲解。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了解区位的含义通过学习本节,增强学生爱我家乡、爱我中华的情感。判断农业的区位因
素和主导区位因素分析区位因素的变化三、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点难点区位的含义
区位因素的分析
区位因素的分类主导因素及其变化是如何
指导农业生产的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教法和学法自主学习法 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许昌烟叶信阳毛尖新郑大枣灵宝苹果设计的意图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融入课堂。讨论探究:
1、这些农产品分布的地区一样吗?位置
2、假如在平顶山给你一块土地来布局农业生产,你会考虑哪些因素呢?联系学生分组讨论:
我此时参与其中并做适当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3分钟)。许昌烟叶信阳毛尖新郑大枣灵宝苹果气候交通运输政策机械劳动力市场地形、土壤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市场 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许昌烟叶信阳毛尖新郑大枣灵宝苹果澳大利亚牧羊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 不同地区,农业景观不一样,是因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同。 是不是所有的区位因素都不同呢?引入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主导区位因素。关键环节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详细分析案例 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活动1水稻习性: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单、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主导区位因素是气候活动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主导区位因素的是地形 日本想要栽培我国杭州的“明前龙井”茶叶,但效果始终不好,请问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土壤 我国西北干旱少雨,但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被称之为“塞外江南” 。原因:灌溉水源。 日本政府对本国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并对国外农产品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国内农业生产。政策 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举行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我们看到了无土栽培和彩色玫瑰,这说明 也在改变着农业。科学技术 天津市汉沽区近年来出现了大面积的葡萄园,而在几年前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市场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区位因素的变化亚热带景观变化稻田花卉鱼塘甘蔗环地中海农业变迁 地中海气候区冬季多雨,且经常下暴雨,造成高地水土流失和低地沼泽化。后来人们大规模兴修水利,拦洪灌溉,凅沼开垦,对水的因素进行了季节调配,改变了农业区位条件,使这里更加适合水果、蔬菜花卉的生产。19世纪中叶以后,交通运输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环地中海成为水果、蔬菜、花卉等的“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随着现代保鲜技术的发展,市场前景更加看好。越是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遭受低温、洪水、病虫害时的损失越大,环地中海的“时鲜业”已有多次惨痛的教训。而且地区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问题都要求对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选择作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了农业景观的变迁。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我们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小组讨论探究小麦玉米组牛奶组香菇木耳组水果组小组讨论探究小麦玉米组牛奶组香菇木耳组水果组气候交通运输政策机械劳动力市场地形、土壤?什么是区位选择?具体做法是找出主导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确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进而指导农业生产。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联系当下,我们的农业景观正在改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多,耕作方式正朝着科技化、规模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河南、未来的中国会因为农业的崛起而更加繁荣富强。热量水源地形市场土壤技术七、课堂练习和课后探究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6分)2011新课标试题(1)全年高温;降水量大;5—10月(或者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2)(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倾斜(或者自内陆向沿海渐低课后探究: 农业地域的形成 1、读图描述澳大利亚的人口、降水、气温分布特点。
2、分析混合农业的特点。
3、分析在混合农业的形成中,有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区位的含义
两要素:位置、联系
二、农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 地形
土壤 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 技术
交通 政策 劳动力
三、区位因素的变化八、课堂小结和板书设计主导区位因素区位选择的实质:指导农业生产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之处是:课堂设计新颖,创设情景贴近生活,能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愉快的气氛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所选取的案例仅符合我的家乡和咱们河南的农业现状,对于全国乃至世界上的典型农业类型涉及较少,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