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内容,按照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这条线索学习了课文。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中没有写藤野先生的部分。
明线: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暗线: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双 线 结 构
1.课文开头,作者交代了自己离开东京的缘由。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在东京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丑态百出,作者对他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 夸张、比喻、反语
爱国
知识卡片
反语
定义: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多含有否定、讽刺、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彩的修辞手法。
作用:揭露、批判、讽刺和嘲弄消极方面,增强语言的战斗力,鲜明地表明了说话人的立场和意见。
结构上:承上启下,巧妙自然地由东京生活过渡到仙台生活。
内容上:独句成段,起突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对东京的厌恶,引出下文去仙台的内容,与第1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前后照应。
2.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到“别的地方”去呢?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材料补充
补充材料一:《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其中的第9篇。在第8篇《琐记》中曾用“乌烟瘴气”形容南京水师学堂的生活,文中还写道:“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
补充材料二:明治维新的日本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外积极侵略扩张。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1895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补充材料三: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人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1903年毅然剪掉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自题小像》这首诗,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日暮里:
水户:
爱 国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去仙台
1.细读第5段,作者对所受到的优待持怎样的态度?
“大概”表示推测;“物以希为贵”是说“我”受到优待的原因不是受到尊重,而是仙台当时“还没有中国的学生”,这种推测反映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是怎样的优待呢?找出关键句仔细品味。
心酸无奈
学医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在仙台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弱国”与“低能儿”之间本无因果关系,作者却在中间加上“所以”,并用“当然”来加以强调,这是作者有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来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愤恨和抨击。
“也无怪”写出了作者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情感。
匿名信
事件
答题思路
1.通过抓住句中关键词,分析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描写方法等,理解其含义;
2.通过抓住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解读句子的内涵;
3.联系上下文、文章主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赏析句子
说明作者没有把自己看成局外人、旁观者。他并不因自己出国留学就自认为高于平凡的同胞,更不认为自己是可以俯视他们的救世主;相反,作者的心灵始终与多难的祖国与同胞紧靠在一起。影片的内容始终牵动着作者的心,此时他内心的痛楚是可想而知的。
3.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呢?
4.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补充材料: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鲁迅《<呐喊>自序》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弃医从文
写出了“我”当时内心震撼之大。
爱
国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到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挫伤,他认识到中国国民不觉悟,是造成民族衰弱的主要原因。
匿名信事件:弱国国民受歧视,从而激发了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
弃医从文的原因
直抒
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
付诸行动——
藏讲义
挂照片
写文章
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力量和勇气
爱国
离开仙台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呜呼,无法可想
寻求
希望
失望痛苦
侥幸无奈
颓丧伤感
辛酸无奈
愤怒不满
绝望痛苦
失望
学医
弃医
从文
1.结合具体语句,梳理并概括出“我”在日本求学期间思想情感的变化。
2.第38段结尾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结构上:自然收束全文。
内容上:表明藤野先生的精神鼓舞着“我”,激励“我”用文字拯救国民的灵魂。“我”把自己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和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合作探究
文章题目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并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写“清国留学生”,交代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
写日本“爱国青年”,反衬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
写弃医从文,是为了交代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
往仙台途中记得的“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记得“水户”,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舜
水客死之地,这是作者爱国情感的又一表现;
对初到仙台受到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也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表现;
对藤野先生的敬仰,也主要是因为他能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学生;
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
看电影事件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希望能够唤醒国民们麻木的灵魂;
最后,作者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有益于国家、民族的实际行动。
2.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两次易地求学,两次辗转奔波,始终贯串着爱国主义情感。
入探究
概括主题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藤野先生
在东京——无比憎恶,心生离意
在仙台
离仙台——别后怀念
怀念先生(明)爱国之情(暗)
初到仙台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悬挂照片
多写文章
交往经过
弃医从文——匿名信、看电影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与先生惜别——善意的谎言,赠照片
收藏讲义
纠正解剖图——严谨治学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写作特色
1.双线结构。
本文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离别、怀念。暗线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离开东京、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弃医从文的原因等都是围绕暗线展开的。
2.语言富有浓厚的感彩。
文章的语言时而尖刻讽刺,时而真挚赞美,时而悲愤责难,时而深沉叙述,恰当地表现了作者情绪的变化。
例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拓展延伸
古代老师的称谓
称谓 含义
先生
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
师傅
古时老师的通称。“师傅”一词原本是太师、太傅、少师、少傅等官职的合称,因为这些职位负责教习太子,所以“师傅”也成为老师的代称
师父
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也将老师尊称为“师父”
自题小像
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译诗
祖国啊,
我的心灵无法逃脱对你的眷恋,
虽然你风雨飘摇,像夜晚一样黑暗。
即使你并不了解我的情感,
我也要将一腔热血向你奉献!
课后作业
鲁迅先生的白描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生活简朴、治学严谨的学者藤野先生传神地刻画出来。请你也运用白描手法来刻画一个人物。
写作指导
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用几句话,几个动作,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用简洁传神的语言进行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