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1937.12.13-1938.1
2
学习目标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
2.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
3.了解新闻评论写作手法。
4.铭记历史,不忘国耻;培养正视历史、热爱和平的情感。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示钟声”的寓意。
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职责进行反驳。
钟声
人民日报国际评论栏目
5
2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
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2017年12月13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
人民日报刊登了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作者有感而发,写下震撼人心的篇章。
创作背景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生字学习
6
初衷 杀戮 篡改
抵赖 妄图 辱没
呓语 遁形 铭记
彰显 惨绝人寰
振聋发聩
chū zhōng
shā lù
cuàn gǎi
cǎn jué rén huán
wàng tú
rǔ mò
yì yǔ
dùn xíng
míng jì
zhāng xiǎn
dǐ lài
zhèn lóng fā kuì
词语注释
6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泛指死难的军民。
篡改:用作伪的手段对经典、理论、政策等进行改动或曲解。
呓语:一指梦话;二比喻荒谬糊涂的话。
遁形:隐藏形体,隐身。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极点。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聩,聋。
10
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大意。
一(1)第四个国家公祭日隆重举行,悼念死难同胞,珍爱和平。
二(2-4)正反对比,一方面表达国际社会和中国政府对南京大屠杀的鉴定立场。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还很顽固。
三(5-6)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昭示中国人珍爱和平的决心。
整体感知
1.开篇引用铭文,结合文题和课文内容试述其作用。
详实的叙述给人真实的感觉,用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不容置疑。
11
内容上,高度概括了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的意义,奠定了全文隆重哀悼的感情基调;
结构上,照应题目,引出下文。
2.叙述南京大屠杀时为什么详实叙述时间、地点、人数。请说明理由。
精读细研
3.第二段列举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的具体事例,有什么作用?
11
列举大量的国外事例,是为了证明“南京大屠杀发生80年后,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仍在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更能展现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的认识,从而表达铭记历史、维护和平是世界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响应。这使得文章能够更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说明证据确凿,从而表明文章的准确性。
精读细研
4.通过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 作者写这些有何用意
11
事件:①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②在美国旧金山市议会一致通过设立“慰安妇日”的议案后,属于日本右翼的大阪市市长要解除大阪市与旧金山市的姐妹城市关系;
③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精读细研
11
用意:①说明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顽固,他们妄图扭曲历史,辱没人类的良知;
②从反面证明了国行公祭的意义及其必要性。
精读细研
5.应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
遁形。”
11
将“国家公祭日”比作“长呜警钟”,生动阐明了铭记历史、牢记国耻的决心,不给任何妄图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右翼分子以可乘之机,要让他们的罪恶灵魂彻底消失。
精读细研
6.80年来,南京的命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
11
由1937年的一座“恐怖之城”变成现在的“国际和平城市”,体现了南京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南京的命运变迁说明了和平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何等重要,更能激发全世界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和决心。
精读细研
勿忘国耻 勿忘国耻1937.12.13-1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