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会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和非生物,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②通过观察、讨论、领会,能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力目标
通过事物的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谜语、实物及课件,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②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通过举例活动,让学生关注生物,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起始节。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识别身边生物的基础上,描述生物的生命现象,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说出生物的基本特征。学生对于生物的生命现象已有不少感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指导、点拨,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任一种自己熟悉的生物。
课前准备:
生长旺盛的含羞草,塑料小鱼,活小鱼,鱼饵料,小细棒等;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与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出示谜语:“没胳膊没腿,从来不离水。走路不用脚,摇头又摆尾。”
学生揭示谜底——鱼
2、讲述:今天老师就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条小鱼(出示塑料小鱼和活小鱼),同学们想不想要?这节课下课,老师就送给你们,不过你们必须回答对老师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它们有什么不同?哪个是生物?哪个不是生物?以你的理解来说说什么是生物?
学生:积极思考、尝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3、课件展示: 美丽的自然景色画面。
学生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作为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呢?导入课题。
设计意图:以谜语形式,借助实物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有趣,使用激励性言语,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的同时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明确生物是有生命的。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过渡:同学们观察的很细致,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密切相关 。
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1.1—1,回答问题:插图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生物?
学生边观察边回答: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千年银杏树、蝴蝶,还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大肠杆菌。
2、讲述:自然界中的生物,现在已被人们认识的有200多万种。根据它们的特点,人们通常将它们分成三类: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进一步引导:现在你能将图1.1—1所示的生物进行分类吗?
3、为了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让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生物。大屏幕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生物标本、图片。学生说出名称并尝试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在学生视野充分拓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众多的生物简单分类,明确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过渡: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尽管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1、探究活小鱼具有的生命现象。5—6人一组,让小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塑料小鱼一条,活小鱼两条(大小不同、体型相似),鱼饵料,小细棒等。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探究出活小鱼具有的生命现象。
问题提示:
a、仔细观察活小鱼的口与鳃盖的活动,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会呼吸
b、放几粒鱼的饵料,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能摄食
c、轻轻搅动水面,会发现什么 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对刺激有反应
d、缸中的两条鱼大小不同,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颜色、体型相似但又有所不同,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遗传和变异
e、小鱼是由大鱼产卵孵化而成,然后小鱼也能变大,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繁殖、生长和发育
f、鱼儿离不开水,这说明活小鱼具有什么生命现象?适应一定的环境
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层层提示、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出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让学生从中品尝到了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为后来的课堂中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指出:生物从外界摄取食物,然后将废物排除体外的现象,称为新陈代谢;后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差异性称为变异;生物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设计意图:教材中出现了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应激性这三个名词,学生对新陈代谢、应激性非常陌生,遗传与变异有所闻但理解不够,在此,教师适时点拨,有助于学生理解,为后面归纳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打下基础。
2、观察思考:同学们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观察教材第四页图1.1-2生物的生命现象,思考:
a、图中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哪些生命现象 这些生命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b、请你选择自己熟悉的一种生物,分析它是否具有这些生命现象。
(课件播放:一粒种子逐渐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领略生命的孕育和生长之神奇。)
3、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a、植物能进行呼吸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指出: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b、植物又是怎样将废物排出体外?
c、植物需要营养吗?
d、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繁殖方式?
e、动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能够做出不同反应(如:给饵料和轻搅水面),那么植物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吗 与动物又有何不同?(出示含羞草植物,用手碰触含羞草,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指出:植物和动物都有应激性,但是动物的应激性比植物明显。
补充:植物的应激性大多表现在向光生长、向地生长和向水生长等方面。
设计意图:通过碰触含羞草,理解植物对外界刺激也能做出反应,只不过不如动物的反应明显。
f、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件展示:⑴青蛙的保护色,引导学生思考:青蛙的体色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这样的体色对于它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⑵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引导学生思考:仙人掌的形态与普通植物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
⑶蚯蚓疏松土壤。
⑷有林地和裸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地方的气候有什么不同?试分析原因?(植物可以保持水土,增加大气湿度,从而可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空气质量。)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改变环境。让学生建立生物与环境是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4、填写表格
生命现象 动物 植物
1
2
3
4
5
教师总结: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是因为生物都需要营养、需要呼吸、需要排出废物,也就是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除此以外,还需要说明:除病毒外,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发言,他人补充的形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加强,通过合作获得成功,增强了自信心。
归纳总结 迁移应用
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各小组相互补充,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应激性。
(4)能繁殖后代。
(5)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6)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 都有一定的结构。
2.迁移应用:教材第5页巩固提高1、2、3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会在新知中迁移,在迁移中应用,在应用中巩固了重要知识:生物所具有的生命现象。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对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你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一朵小花,一棵小草?课下尝试设计一些关爱生物的广告。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生物的认识及广告的设计,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课堂达标检测
A类
1、生物是指 的物体,通常分为 、 和 三类。
2、生物通常具有 、 、 、 、 、 等生命现象。
3、下列各组中全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
A.山石和土壤 B.树木和花草
C.细菌和河水 D.蝴蝶和空气
4、下面是猫和老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⑴ 猫生小猫属于_________。
⑵ 小猫长成大猫属于______。
⑶ 猫生猫,鼠生鼠属于_________。
⑷ 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及花猫,这种现象属于_________。
⑸ 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_________。
B类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种特征?( )
A 排出体内废物 B 能生长和繁殖
C 呼吸 D 对刺激发生反应
2、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有( )
A 智能机器人 B 石油
C 溶洞中不断长高的石笋 D 石头上的青苔
3、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
A 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 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C 生物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D 生物都能进行呼吸
4、下列人类的食物中,不是来源于生物的是( )
A 蔗糖 B 食盐 C 鸡蛋 D 水果
C 类
仿真玩具“宠物狗”的外部形态和叫声与生活中的宠物狗非常相似,它是生物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动物:蝴蝶、小鸟…… 1新陈代谢
2植物:草、树…… 2生长发育
3微生物:细菌、病毒…… 3应激性
4繁殖后代
5遗传与变异
6适应并影响环境
7有一定的结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七年级生物课的开篇,不但要完成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今后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激趣—探究”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认识生物,然后观察生物的这些生命现象,最后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遵循了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
利用塑料小鱼与活小鱼,既达到了直观的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我采取了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提示,分组观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小组讨论的方法,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