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6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 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共6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19 10:19: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2张PPT。第3课 宋明理学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①佛教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①佛教盛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同时,当时南北对峙,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剥削残酷,压迫深重,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寺院形成了独立的经济力量;加上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给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各种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机会均等的满足。所有这些导致佛教的盛行。
②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军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仍然继续流传,在上层社会中也拥有不少信徒。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有皇帝、大臣信奉,下层民众中也拥有众多的信徒。
③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
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要么是“不明”。2、儒、佛、道三家相互影响和融合(2) 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 (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 (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隋唐时期,儒学发展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三教合一)思考:为什么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①儒学首先是一种行为哲学,它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的需要。
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
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理学: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佛、道根本目的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 流学派,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课题解读:何谓宋明理学?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1、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2)“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3)儒学体系的更新; (社会动荡不安; 受到道、佛教的冲击)2、宋朝理学的产生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②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家政事,参政议政;言论不当,朝廷仅是贬官离京而已,而且职务并不低。③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4)时代背景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背景: 知识·梳理二、理学的成熟1.代表人物:
2.理论来源:3.主张和成就:(1)理气关系论: (2)理学的修养论: 强调:仁;核心是正君心(3)社会政治理论: 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4)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4.影响:
(1)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3)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知识点拔 朱熹(集大成者)二程+张载“理直气壮”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程颢像理学的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
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程颐像材料二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理学的方法论
怎么才能通达“理”?
—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了解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即穷理;“致知”就是心里明白了。“格物致知” 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与最终贯通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朱熹像理学的社会政治观: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宋朝理学集大成者,孔孟后古代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诗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反映朱熹怎样的认识论?
——格物致知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道德观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理”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观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方法论程朱理学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子语类》“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程朱理学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材料三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天理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程朱理学  材料四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二程遗书语录》方法论:格物致知(3)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三、陆王心学(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2)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阳明格竹陆王心学  材料一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守仁《答顾东桥书》  有一个叫杨茂的聋哑人听王守仁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就以写字问王守仁。王问:“你嘴巴不能说话,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那你的心能分得清是非吗?”杨答:分得清是非。王说:“只要你心中分得清是非,存在天理,你就是个聋哑型的圣贤啊。”“心”是万物的本原
(心即理也)陆王心学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思想核心:“致良知”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陆王心学  材料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知行合一《赏花》  朱熹、王守仁与友游园,时春风和煦,百花怒放。
  友问:为何百花如此美丽?
  朱熹说:“天生的。”
  王守仁说:“天生是天生的,但这是我看到了,百花才是美丽的。”世界本原同:世界的本原是“理”。
异: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活学活用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陆王心学 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陆九渊③ 反对“格物致知” 王守仁①思想核心“致良知” ②求“理”的方法——内心反省 “致”就是达到; ”“良知” 即本心,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就是“理” 。“致良知”就是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②强调自我主动,鼓励奋发陆九渊阅读材料,探讨心学思想
材料一 陆九渊说: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世界”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的本源在人的意识,它具体体现为人的感觉、精神、意志等 材料二 风吹旗动,一位僧人说是旗动,另一位说是风动,陆九渊过去跟这两位僧人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是仁者心动。 心即理也陆九渊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冲
击力,在当时引 起强烈的反响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材料二 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守仁材料一 一次,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心学的方法论
—如何把握 “理”?
不靠“格物”:而靠内心的“自省”。陆王心学的方法论
内心的反省,“致良知”材料三:王阳明认为:“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知行合一”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理在心中。
宋明理学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理学的发展创立:北宋五子
成熟:南宋朱熹
发展:陆王心学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背景: 知识·梳理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白鹿洞书院阅读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观点
材料1: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 是理”;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 理;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守仁:“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不同点是什么?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把握“理”的途径(认识论)不同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塑造了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格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儒学的表现形式理是外在的,独立于人存在的理是内在的“心”格物致知内心反省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扇枕温衾 恣蚊饱血
扇枕温衾:黄香,东汉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人。八岁时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二十四孝”—郭巨埋儿 自己打消了当孝子的念头,而且也害怕父亲做孝子特别是家境日衰、祖母又健在的情况下,若父亲真当了孝子,那么该埋的就是他了。
——鲁迅《旧事重提》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贞节牌坊”贞节牌坊的背后都是血泪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重男轻女;轻视个体自由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美丽”的三寸金莲重男轻女 评价宋明理学
材料1 朱熹:“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2: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材料3: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材料4: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戴震 (清) 重礼轻法四、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
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
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 ①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②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 ③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小结:如何评价和对待宋明理学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性①尊卑等级观念;
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④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
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课后练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内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背后或者之上,有一个更根本的原理,即形而上学的存在“道体”
道体是万物的本源
通过“格物致知”来体验天理的存在
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企图以道德形而上来建立一个和谐的道德理想国。它高举道德鞭策人君成为尧舜禹汤,并以道德法则作为调和君臣矛盾乃至整个统治秩序中一切矛盾的最高准绳。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心”是第一性,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阳明心学作为程朱理学的突破以“致良知”为人生观。它高举“良知”的牌坊,企图通过“良知”达到“天理”,以此匡扶天下道义,挽救乱世危亡。 主观唯心主义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
1、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是:
A、统治者反对儒学 B、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C、佛教占统治地位 D、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是:
A、禅宗 B、理学 C、心学 D、道学
3、“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天理”主要指:
A、儒家道德伦理 B、自然规律
C、人的良知 D、上天的意志
BBA练习巩固4、在唐代的皇室公主中,有22位再婚,4位结了3次婚。而贞洁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却开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5、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相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6、下列引文,符合程朱理学思想的是:
A、“夫盈宇宙者,无非物”
B、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C、气者,理之所依也,无其器则无其道
D、良知既是天理A练习巩固cB7、下列关于理学发展历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北宋五子开创立了理学
B、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C、陆王心学推动了理学新发展
D、王守仁是理学的集大成者
8、王阳明创立心学的主要目的是
A.对抗程朱理学 B.加强内心修养
C.维护封建统治 D.上升为统治思想练习巩固DC9、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是 A.理学大儒的传播?????????????????????
B.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C.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D.是人们求取功名的敲门砖
10、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练习巩固BA1、(2009年江苏高考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2009年广东高考卷)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仁” B.“心外无物” C.“理” D.“格物致知”
DA高考经典 练习反馈3、2008年广东高考单科卷)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4、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DC
5、下列言论不符合宋明理学思想观点的是 A.“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
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A C7、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8、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B.将儒家思想发展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身的思想体系
C.是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
D.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判断以下材料各自的归属?1.我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天地万物鬼神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鬼神了。
2.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3.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
4.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
5.天下万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焉有一理。
6.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7.“善念存时,即是天理。” 心学理学心学理学理学心学牛刀小试心学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儒学士大夫积极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还致力于社会道德教化工作)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道德;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凸显人性的庄严。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2、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带有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包括( )
①受佛教、道教冲击失去正统地位 ②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③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所接受 ④儒学家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B3、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了促进儒学发展的措施,主要有( )
①设立五经博士,兴办太学 ②在孔子庙堂建立国学 ③尊孔子为“先圣”“宣父” ④下令对五经作出权威性官方注解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C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