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同学们,上午好!必修三·专题八一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学习要求:
知道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拜伦、雨果
及其代表作,认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
影响。了解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
舒伯特及其代表作,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
样性和民族性。了解浪漫主义拜伦(英)《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雨果(法)《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贝多芬(德)舒伯特
(奥地利)第三、五、六、九交响曲《小夜曲》《春之信念》、《野玫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
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
就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雨果(1802—1885·5·22)体验浪漫主义青年雨果体验浪漫主义1830年2月在法兰西剧院首演欧那尼(山大王)国王莎尔老公爵赦免吹响号角自杀自杀体验浪漫主义体验浪漫主义1830年2月在法兰西剧院首演古典派的质疑:
1、戏剧的主人公应该是
高贵的贵族或国王。
2、主人公应该崇尚理性,
节制感情。
3、剧本不应该充满离奇
的情节。“欧那尼之战”认识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崇尚理性张扬情感贵族、国王底层民众严整、典雅曲折、离奇体验浪漫主义《巴黎圣母院》剧照该小说于1831年3月出版体验浪漫主义丑就在美的旁边,
畸形靠近着优美,
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
恶与善并存,
黑暗与光明与共。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认识浪漫主义张扬情感,
争取自由;憧憬理想;
批判社会。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认识浪漫主义工业革命;
法国革命;
启蒙运动;
强烈反差;
不满和追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张扬情感,
争取自由;憧憬理想;
批判社会。体验浪漫主义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
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
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
寻常地浓密,……到处逆立,……眼中燃
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
为之震慑; ……他的脸色时常有变化,或
是在钢琴上被人无意中撞见的时候,或是
突然有所感应的时候,有时甚至在街上,
使路人大为吃惊。
——(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体验浪漫主义欣赏《第五(命运)交响曲》
(1805—1808) “古今交响乐中最短小、最有力、
也是最著名的主题”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
他已写过“海利根遗书”,他的耳聋已完全失去治愈的希望。
……他在一封信里写道:“假使我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
世界,这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中广网“乐海泛舟”节目文稿体验浪漫主义 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战斗性,令人想起产生它的时代。大革命
已经到了维也纳。贝多芬被它煽动了。……他所有的同情都倾向
于革命党人。在他生命晚期最熟知他的申德勒说:“他爱共和的原
则。他主张无限制的自由与民族的独立……他渴望大家协力同心
地建立国家的政府。”
——(法)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如果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
的作品,那你这一生可以说是什么
也没听过。”
——恩格斯体验浪漫主义《第五(命运)交响曲》
(1805—1808) 俄国音乐批评家谢洛夫把第三、五、
九交响曲称为“自由交响曲”。认识浪漫主义富有诗意,
注重情感
表达,
充满幻想。工业革命;
法国革命;
启蒙运动;
强烈反差;
不满和追寻。工业革命;
法国革命;
启蒙运动;
强烈反差;
不满和追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张扬情感,
争取自由;憧憬理想;
批判社会。认识浪漫主义富有诗意,
注重情感
表达,
充满幻想。工业革命;
法国革命;
启蒙运动;
强烈反差;
不满和追寻。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张扬情感,
争取自由;憧憬理想;
批判社会。认识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对启蒙运动所依赖的极端理性主义的一种批判。
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启蒙运
动和浪漫主义都以人的内心解放为目的,都认为人可以追求到
绝对真理和正义。
——(英)邓肯·希思 朱迪·伯瑞汉姆 著 《视读浪漫主义》 也许浪漫主义在1848年革命的街头早已断气,但它的精神
仍在影响我们。我们已经习惯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对立看
成持续辩证的、西方文化轮流重新规定两个传统的理念和形式
的过程。
——(英)邓肯·希思 朱迪·伯瑞汉姆 著 《视读浪漫主义》 产生于18-19世纪的欧洲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传入有着浪漫传统的中国,五四一代的中国文人被认为是浪漫的一代,20年代前后的十年被看作是浪漫的十年。认识浪漫主义认识浪漫主义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富有诗意,
注重情感
表达,
充满幻想。促进思想自由;
形成文化传统;
影响东方文学;
增进生活情趣。张扬情感,
争取自由;憧憬理想;
批判社会。工业革命;
法国革命;
启蒙运动;
强烈反差;
不满和追寻。“浪漫主义,简单地说,就是……自由主义。”
——雨果爱自由要甚于生命。
——贝多芬 动荡的法国政局
1789年
法国大革命
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1815
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1830
复辟的波旁王朝
1830—1848
七月王朝
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1870
法兰西第二帝国 (19世纪30年代)法国工人居住
在污秽不堪的破屋里,身体备受摧残。
一个男人一天至少劳动13小时才
能挣得2个法郎。……而时价一公斤面
包卖30—50生丁,一套男人的衣服卖
80法郎。
工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30年。
——吕一民 著 《法国通史》认识浪漫主义 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花朵、
诗歌、友谊、爱情,一切都黯然失
色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
——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 巴黎圣母院恐怖阴森。在这里住着一主、一仆:学富五车信仰虔诚的副主教克罗德和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克罗德看上了才貌双全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夜间打发人劫持少女,少女被国王的卫队长,年青英俊的孚比斯救出。姑娘爱上了孚比斯,满怀嫉妒的副主教趁他二人幽会之际刺伤军官,却嫁祸于爱斯梅拉达。姑娘即将被绞死之际,被暗中爱慕她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救出,并把她安顿在圣母院内避难。克罗德唆使教会把姑娘看作女巫,法院不顾圣母院享有圣地避难权,决定予以逮捕,姑娘又一次被送上了绞刑架,此时英俊的军官却正在向国王的女儿献媚求爱。眼瞅着姑娘被绞死,卡西莫多义愤填膺,把抚养他成人的副主教从钟楼顶推了下去,活活摔死,自己则到公墓里面找到少女的尸体,并长眠在她身旁。多年后,人们发现墓地里两具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试图把他们分开时,尸体顿时化成了两屡青烟。 体验浪漫主义拜伦(1788—1824) 我没有爱过这世界,
它对我也一样;
我没有阿谀过它腐臭
的呼吸,也不曾
忍从地屈膝,
膜拜过它的各种偶像;
……
我站在人群中,
却不属于他们;
……——《唐璜》(1818—1824)他热烈地向往自由,
但是,自由啊,
你的旗帜虽破而仍飘扬在空中,
招展着,就像雷雨一般,
……
余音逐渐消亡,
仍然是暴风雨过后
最嘹亮的声响;
……
因此,一个更加美好的
春天,
将会把
更加甜美的果实献上。体验浪漫主义拜伦(1788—1824)——《唐璜》(1818—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