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第2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第2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4 22:0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背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之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这是人间至情。这人间至情却蕴含在父亲朴实的外表、笨拙的动作和简单的话语之中。关于爱的文章,往往会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同走进《背影》。
二、预习检测
1.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乎无多大关系的第2、3段?
明确: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做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账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事一毕,父子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父亲背着失业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地关照儿子就更为感人了。
2.在送行的过程中,父亲为儿子做了哪些事情?
明确: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格;送子上车,选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三、合作探究
(一)细节描写。
原文: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删改后的语段:
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1.比较阅读,同样都有动作描写,哪个片段更感人?哪些词语更感人?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明确:原文更感人。作者在原文中从穿着、行动两方面对父亲的背影进行具体描写。写穿着,三个“布”照应了前文所述的惨淡家境,也与父亲为“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对比;写行动,选用了“探”“攀”“缩”“倾”等动词和“蹒跚”“慢慢”“肥胖的”等修饰语,抓住了父亲胖、行动诸多不便等特征,用特写镜头精细地描写他爬月台的动作,集中反映了父亲深挚的爱子之情。
2.带着感情,全班配乐齐读课文。
朗读提示:语气低沉,语速舒缓。
(二)读背影,效写法。
1.小组合作,探讨第6段的感人之处。
明确: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一件事,写最动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动情的瞬间,同时还必须是真实的、感人至深的内容,融入作者的情感烘托。本段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堆砌的修辞,把情景放在买橘时,把瞬间放在“背影”中,从中体现了浓浓的父爱,这就是文中细节描写的魅力。文中用细节塑造形象、捕捉瞬间定格的艺术手法体现在动作的细化延长,穿戴的对比呼应,体形画其神韵,还有情感的外化反应等特写镜头,它们都是为了烘托背影。父亲的形象用这个背影来代指,无疑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然而,正是这个背影,使我们感到父亲的真实、可敬、可亲,令我们一次次感动不已。在背影中,我们读出的并不仅仅是父亲那一袭黑衣、臃肿的体态,更有父亲那沉重的生活负荷,特别是折射出他心理上的重负。从背影中,我们感知的也不仅仅是父亲蹒跚的步履、艰难的上下,买橘子的费力和困难,更有父亲对儿子的深爱。太多太多、太重太重的东西浓缩到父亲的“背影”里去了,细微之处见真情,浓缩了的细节情更浓,这就是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的写法。
2.文章不仅成功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而且极大限度地使用了“背影”。“背影”在文章中被反复渲染,这无疑放大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增强了细节描写的力量。那么这四次背影是从谁的角度来写的?
明确:这些背影都是从儿子的角度来写的,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对“背影”的反复渲染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四、拓展延伸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你有过和作者相同的体会吗?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和心理活动。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鼓励学生坦诚叙述自己和父母之间有过的不理解和矛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达到促进与父母的相互理解和沟通的目的;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并鼓励学生把这些话说给父母听,达成双方的相互理解。    
学习朱自清懂得爱、懂得感恩的思想。
五、达标检测
作者所写的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的背影,深深地刻在无数读者心中。这背影之所以感人至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彩的动作描写。请你用心观察身边的人在一个特定情境下的细节,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个动作描写的片段。
【课文片段在线】(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答案:【写法分析】作者运用动作描写,用“探”“攀”“缩”“倾”等动词突出表现了父亲穿铁道、爬月台时的艰难,简洁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动作描写,就是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通过描写人物做什么和怎样做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凸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动作描写的方法有:①动作拆分,慢镜头回放;②细节成就亮点;③加修饰语,丰满血肉;④善用修辞,让文字发光。
【例文】刘老师猛地站起来,厚实的手掌“啪”的一声拍在讲桌上,一双严厉的眼睛射出利剑一样的光,直直地盯着李欣。老师那拍击桌面的声音使李欣猛地一颤,他握着的手一抖,纸条从手指间滑了下去。他赶紧抬头瞄了老师一眼,又迅速把头低下去,盯着桌上的某一件东西,再也不敢动了。
六、课堂小结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感人。通过本节课对重点段落的品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作者散文的风格。在日常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将生动的细节描写融入作文中。
七、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傅雷的《给傅聪的一封信》、马克·汉林的《地震中的父与子》。
八、板书设计
父亲的动作:探 攀 缩 倾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