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11.1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同步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05 20:46:41

文档简介

11.1答谢中书书-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
A.有误,结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分析,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和“青林翠竹”;
故选A。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峡》中,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清荣峻茂”四字高度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语言简约凝练,富有表现力。
B.《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借“闲人”表达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变换着多种角度写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俯视,再是仰视。
D.《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
【答案】C
【详解】C.“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所以选项“先是俯视,再是仰视”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引:延长(郦道元《三峡》)
B.晓雾将歇 歇:消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互相轩邈 轩:远(是均《与朱元思书》)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轩:远”错误。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句意: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故选C。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答案】B
【详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故B错误,选B。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答案】B
【详解】B.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故B错误,选B。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
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阅读语段(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9.语段(一)描绘了“山川之美”,语段(二)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6. (1)消散 (2)只是 7.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8.闲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清闲的人,具有闲情逸致的人才能欣赏到月色之美;二是指屡遭贬谪之人,表现出苏轼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只要说出两层含义,意思对即可) 9.语段(一)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川景色的无动于衷;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自许,期与谢公比美溢于言表。
语段(二)作者的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全文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失意的感慨。总之表现出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写出情感由欣喜到悲凉的变化,意思对即可得)
【分析】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1)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7.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颓(坠落)”“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8.本题考查词语理解。首先要读懂原文,然后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是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所以自然有观赏月色的闲情雅致。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9.本题考查作者情感。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可看出语段(一)描绘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沉醉山水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以感慨收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一)选自《全梁文》 作者:陶弘景 年代:南朝齐梁
(二)选自《苏诗文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歇 歇:歇息
C.夕日欲颓 颓:坠落
D.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选文语言凝练丰富,结构精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选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选文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答案】10.B 11.C 12.D
【解析】10.考查词语释义。
B.句意:早上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
故选B。
11.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动词,认为;
B.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副词,一起;
C.助词,的\助词,的;
D.代词,它的\代词,其中;
故选C。
12.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分析。
D.“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有误,根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应为:暗含着作者能与古代先贤比肩的自得之意。
故选D。
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答案】 (1)扣住“夏天是个好节”这个中心句, (可从画家、作曲家、雕刻家等角度去展开 2)临风歌盛世声随月亮山高
【详解】这是一道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第(1)小题是对学生句子仿写的考查。做此题时,要注意仿写的句式必须和例句相同,即结构、修辞要相同,内容相近,语言相合,字数相当,要注意识别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句子间的关系,然后直接套用。例句是一个假设句,对照仿写即可。第(2)小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知识的掌握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特点:①字数相等。②句式一致。句式指的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③词性相对。对联要求,一般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④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的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即它们结构上必须是一样的。⑤内容相关。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决对不能彼此孤立,各自为政,或是不能风马牛不相及,这是写作对联的大忌。分析上联的句式特点,根据给出的几个词语拟写下联即可。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11.1答谢中书书-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2.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峡》中,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清荣峻茂”四字高度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语言简约凝练,富有表现力。
B.《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借“闲人”表达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变换着多种角度写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俯视,再是仰视。
D.《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引:延长(郦道元《三峡》)
B.晓雾将歇 歇:消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互相轩邈 轩:远(是均《与朱元思书》)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郦道元《三峡》)
B.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夕阳已经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译: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晓雾将歇(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
7.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8.阅读语段(二),结合作者生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9.语段(一)描绘了“山川之美”,语段(二)描写了“月色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两文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小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B.晓雾将歇 歇:歇息
C.夕日欲颓 颓:坠落
D.沉鳞竞跃 沉鳞:水中潜游的鱼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康乐以来 不以疾也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相与步于中庭
C.欲界之仙都 春冬之时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其一犬坐于前
1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
B.选文语言凝练丰富,结构精巧,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感受,创造了优美的意境。
C.选文写景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了山川的生机勃勃。
D.选文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暗含着作者对世人要及时行乐的规劝。
四、综合性学习
13.综合性学习
在语文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自然山水的魅力,可以细味名胜古迹的意蕴……
(1)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句话。
夏天是个好季节。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写一首长诗来赞美它的热情明朗;假如我是 ,我
(2)在我国许多旅游胜地,精彩的对联比比皆是,自成一道风景。下面这副对联来自黄石市团城山公园的凝碧亭,上联已给出,下联有待整理,请将整理后的下联填到横线上。
上联:把酒问鲶鱼谁道磁湖水浅
下联:
盛世 山高 声随月亮 歌 临风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