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记承天寺夜游-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巨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三十年的结晶,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读来趣味盎然。
B.《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该文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抒发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
C.消息是迅速、详细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D.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这句话符合语境,表达得体。
【答案】A
【详解】B.《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所以选项中“南宋文学家苏轼”表述不正确;
C.息是迅速、详细(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所以选项中“详细地报道”表述不正确;
D.“高足”指有才能的弟子,这里用来形容自己,不得体不恰当,应将“高足”改为“学生”;
故选A。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答案】B
【详解】B.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故B错误,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引:延长(郦道元《三峡》)
B.晓雾将歇 歇:消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互相轩邈 轩:远(是均《与朱元思书》)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C.“轩:远”错误。轩:形容词用作动词,向高处。句意: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故选C。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上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分析。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故C项错误。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峡》中,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清荣峻茂”四字高度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语言简约凝练,富有表现力。
B.《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借“闲人”表达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变换着多种角度写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俯视,再是仰视。
D.《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
【答案】C
【详解】C.“高峰入云”是仰视,“清流见底”是俯视,所以选项“先是俯视,再是仰视”的表述是错误的。
故选C。
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语段一和语段二,完成小题。
【语段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段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歇:消散
B.夕日欲颓 颓:坠落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阅读语段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9.语段一和语段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答案】6.C 7.夕阳将要落山,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8.“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指夜游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了达观的生活态度 9.语段一: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川景色的无动于衷;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自许,期与谢公比美溢于言表。语段二: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详解】1.C.句意: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①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竞相跳跃。
②如,好像;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
3.考查对文章关键词的理解。结合语段二的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逮捕入狱。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闲人”一词,指二人的政治处境,有职无权,十分清闲,包含了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苏轼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正因为清闲才能欣赏到月光至美,竹影至丽的月景,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身治平,只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态度。将人生的挫折化为审美的机缘。
4.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语段一: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文章先描绘看到的山川美景,然后抒情,结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内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容景色了。是说谢灵运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也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同时,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语段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
三、课内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B.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C.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1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10.A 11.D 12.C
【分析】10.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念,考虑,想到。故选A。
1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故选D。
12.C.有误。《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之时。既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又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本文的中心意思并不在介绍发现美的审美经验,而是对自己夜游后的感受的抒发,这种“审美经验”的理解偏离文章的中心意思。
故选C。
四、综合性学习
13.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一:杭州西湖——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示例二:赤壁一—苏轼:人生如梦,一梅还酚江月。
(2)示例:承载天地之灵气,品味苏轼之底蕴。
(3)谪人共婵娟遣忧排愁
【详解】(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例句,可得出要求学生选择一处景点,然后写出苏轼所写的有关这处景点的诗文名句即可。如:黄楼——苏轼: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2)拟写标语应注意:一要紧扣主题;二是要注意文字简洁,字数不能太多(标语特点),可以适当使用修辞,一般宜用对偶、比喻、对比等,要注意控制字数,句式整齐,修辞得体。据此可拟写为:走进承天寺,品苏轼文化。
(3)要求学生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根据“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可拟写下联:闲人赏婵娟步入中庭。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11.2记承天寺夜游-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巨著,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三十年的结晶,被誉为“昆虫的史诗”。该书行文活泼,语言诙谐,读来趣味盎然。
B.《记承天寺夜游》是南宋文学家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写的,该文熔叙事、写景、议论于一炉,环环相扣,抒发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情感。
C.消息是迅速、详细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它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的正文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
D.教师节来临,林涛同学给老师的贺卡上写道:“敬爱的老师,三尺讲台播智慧,一支粉笔写春秋。您辛苦了,高足林涛祝您节日快乐!”这句话符合语境,表达得体。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B.《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吴均、陶弘景,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C.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时所作,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D.《水经注》作者是北魏郦道元,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属引凄异 引:延长(郦道元《三峡》)
B.晓雾将歇 歇:消散(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C.互相轩邈 轩:远(是均《与朱元思书》)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三峡》中,先写三峡的山,后写三峡的水;写山是为下文写水作铺垫。“清荣峻茂”四字高度概括了三峡春冬之时“水”“树”“山”“草”四种景物的不同特色,语言简约凝练,富有表现力。
B.《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借“闲人”表达出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C.《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变换着多种角度写景,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先是俯视,再是仰视。
D.《与朱元思书》全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第一段为总起,后两段分写水和山。
二、对比阅读
比较阅读语段一和语段二,完成小题。
【语段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语段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下列各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晓雾将歇 歇:消散
B.夕日欲颓 颓:坠落
C.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8.阅读语段二,结合作者的生平,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
9.语段一和语段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三、课内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下面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 念:思念
B.遂至承天寺 遂:于是,就
C.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1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只有以闲适的心情才能发现美的审美经验。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四、综合性学习
13.你们班学了《记承天寺夜游》后,决定开展一次“‘踩’访苏轼的足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连线苏轼】下面列举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都与苏轼有关系。请仿照示例,选择你最熟悉的两个景点,写出与之有关的诗文、传说或故事名称。
①赤壁 ②永州 ③承天寺
④黄楼 ⑤杭州西湖
示例:承天寺——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拟写广告】承天寺入围“文化名人苏轼十大旅游名片”的候选名单,请你根据课文中的描写,拟一条广告语以吸引游客。
(3)【巧联妙对】有人根据本文意蕴,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