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孟子》三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2.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5.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二、基础知识综合
6.下面的片段是浩然同学整理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___,字子舆。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____________”,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____________”并称。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了《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斗且廷见令尹子常①,子常与之语。归以语其弟,曰:“今子常相②楚君,蓄财货如饿豺狼,无令名③于四方。民之羸馁④,日已甚矣,道殣相望⑤,盗贼司目⑥,民多有离叛之心。是之不恤⑦,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不亡何待!”期年,乃有柏举之战⑧,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编自《国语》)
【注释】①斗且:楚国人。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子常:子囊的孙子,名囊瓦。②相:辅佐君王。③令名:好名声。④馁(něi):饥饿。⑤道殣(jìn)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⑥司目:伺机。⑦恤:顾念;救济。⑧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孙武率领3万吴军,奔袭千里攻破楚国都城,在柏举击败20万楚军。⑨昭王:楚国君主。随:随国,在今湖北随县。
7.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意为护城河,池挖得深,敌军进攻困难,是“地利”的体现。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为安定,作者写“域民”意在表现“人和”的重要性。
C.“亲戚畔之”中的“畔”是通假字,同“叛”,意为背叛,表现了彻底失去“人和”的后果。
D.“而蓄聚不厌”中的“厌”意为满足,突出表现了子常贪得无厌的丑态和斗且对其的痛恨。
8.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9.如何理解甲文段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
10.柏举之战中楚国失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请你运用甲文段的观点进行探究。
四、课内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空乏其身
③法家拂士
④而后作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13.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
1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五、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3)[观点大讨论]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23.《孟子》三章-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亲戚畔之 B.曾益其所不能
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
【答案】C
【详解】A.“畔”,同“叛”,背叛;
B.“曾”,同“增”,增加;
D.“拂”,同“弼”,辅佐;
故选C。
2.下列加点词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所以动心忍性 D.富贵不能淫
【答案】B
【详解】A.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B.古今都是“所以”之意;
C.古义:通过这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D.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过多、放纵;
故选B。
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怎么,哪里)
C.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准则,标准)
D.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委屈)
【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D项“屈”意思是“屈服”。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7月7日以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已连续6天不断出现高温(35℃以上)天气。(删去“不断”)
B.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贾利民就投身于中国高铁的科研创新工作,见证了中国高铁发展及孕育的全过程。(将“发展”和“孕育”对调)
C.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三国人物和故事也是戏曲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将“也”改为“都”)
D.升学压力透过高中、初中、小学直抵幼儿园,一些上海的地区,小朋友为了升入理想中的小学,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进行应试训练。(“应试”改为“考试”)
【答案】D
【详解】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D项应是把“一些”和“上海的”对调。
5.下列各语句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B.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C.所以动心韧性,曾益其所不能。
D.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答案】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C.应为“动心忍性”。
二、基础知识综合
6.下面的片段是浩然同学整理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___,字子舆。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____________”,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____________”并称。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了《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答案】(1)轲 战国 亚圣 孔孟
(2)将“了”改为“的”
【详解】(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平时应该加强此方面的积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2)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的能力。划线句结构混乱,后半句的主语应是“《孟子》一书”,所以改为: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的《孟子》一书。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三章》)
【乙】斗且廷见令尹子常①,子常与之语。归以语其弟,曰:“今子常相②楚君,蓄财货如饿豺狼,无令名③于四方。民之羸馁④,日已甚矣,道殣相望⑤,盗贼司目⑥,民多有离叛之心。是之不恤⑦,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不亡何待!”期年,乃有柏举之战⑧,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编自《国语》)
【注释】①斗且:楚国人。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子常:子囊的孙子,名囊瓦。②相:辅佐君王。③令名:好名声。④馁(něi):饥饿。⑤道殣(jìn)相望: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⑥司目:伺机。⑦恤:顾念;救济。⑧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孙武率领3万吴军,奔袭千里攻破楚国都城,在柏举击败20万楚军。⑨昭王:楚国君主。随:随国,在今湖北随县。
7.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中的“池”意为护城河,池挖得深,敌军进攻困难,是“地利”的体现。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为安定,作者写“域民”意在表现“人和”的重要性。
C.“亲戚畔之”中的“畔”是通假字,同“叛”,意为背叛,表现了彻底失去“人和”的后果。
D.“而蓄聚不厌”中的“厌”意为满足,突出表现了子常贪得无厌的丑态和斗且对其的痛恨。
8.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9.如何理解甲文段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
10.柏举之战中楚国失败的内部原因是什么?请你运用甲文段的观点进行探究。
【答案】7.B 8.(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9.“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高城深池、利兵足粮、山溪之险:“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意思对即可) 10.一是执政者“失道”。作为楚国令尹的子常痴迷“敛财之道”,却不懂“爱民之道”,只顾私欲,不管国民;楚昭王用人不察,不知“为君之道”,失去民心。楚国失道,“不亡何待”。二是楚国没有“人和”。百姓得不到救济,饿殍遍地,民怨沸腾,盗贼横行,百姓已经有了叛乱之心;战争虽然是在楚国进行,楚国有地利,但内部不团结,军心难用。(观点正确,分析合理即可)
【解析】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域”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故选B。
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
城,内城;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环,围;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根据【甲】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可知,“天时”指的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指的是物质条件的优势,如城高河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人和”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
从【乙】文“今子常相楚君,蓄财货如饿豺狼,无令名于四方(现在令尹子常辅佐楚国的君主,聚敛财物就像饥饿的豺狼一样,在天下没有好的名声)”“是之不恤(子常对这些都不去救济)”可知,楚国的令尹子常大肆聚敛财物,只顾私欲,而全然不顾百姓饥瘦挨饿,不救济百姓;楚君任用此人,是用人不察,不知“为君之道”,失去民心。执政者“失道”,楚国“不亡何待”。
从【乙】文“民之羸馁,日已甚矣,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多有离叛之心(百姓饥瘦挨饿,一天比一天更厉害了,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盗贼张目窥伺,百姓多有背叛造反的心思)”可知,百姓得不到救济,饿殍遍地,盗贼横行,百姓已经有了离叛之心,楚国没有“人和”。由注释可知,柏举之战虽发生在楚国境地,楚国有地利,但内部却不团结,很难团结一致对外抗敌。
四、课内阅读
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②空乏其身
③法家拂士
④而后作
⑤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13.本文讲的是 和 的问题。
14.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1.①选拔、任用 ②财资缺乏 ③同“弼”,辅佐④有所作为⑤在国外 12.①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②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13.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14.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练。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解析】11.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
①句意为: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举:选拔、任用。
②句意为:使他财资缺乏。空乏:财资缺乏。
③句意为: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④句意为:然后才有所作为。作:有所作为。
⑤句意为: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出:在国外。
12.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然后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所以:通过这些。曾益:增加。”句意: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②重点词语:“恒:常常。过:犯错。”句意: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
1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选文第二段先从正面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再从反面论述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所以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14.考查对文言文主旨的理解以及知识拓展。在第一段中,作者列举了六位经历磨难成才的事例,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艰苦环境的磨练;通过第二段的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在就人才的主观因素是思想斗争的折磨。
五、综合性学习
15.综合性学习。
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
(2)[成语大搜集]《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含义丰富,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一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任重道远 ⑥诲人不倦 ⑦一鼓作气 ⑧见贤思齐
(3)[观点大讨论]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答案】(1)示例:孟母断杼、韦编三绝、曾子杀猪、颜回好学等。
(2)③⑦
(3)示例一: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一个人的成长关键在于自己。
示例二:我认为这种做法可取。因为好的环境有利于成才成长。
【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常识的积累。解答时,根据平时的学习和阅读举出两个与孔、孟或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即可。如:孟子休妻、始作俑者、五十步笑百步、两小儿辩日等。
示例一:孟子休妻。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不敢提休妻的事。
示例二: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示例三:两小儿辩日。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
【小题2】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
解答时,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平时积累作答即可。
“愚公移山”出自《列子 汤问》,“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庄公十年》,故③⑦不是出自《论语》《孟子》。
【小题3】本题考查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感悟及语言的综合表达能力。
解答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对当今许多家长争先购买学区房的现象给出自己的意见,亮明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此题答案不唯一,关键在于表述的理由要充分。
如:我认为这种作答可取,但要量力而行。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学校周边文化气息比较浓重,人文环境比较好,家长希望让孩子在好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效仿孟母三迁,想要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学习,希望将来能有一番作为,但是也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范围内,我一般都会忽视掉孩子,环境固然重要但是过多的给孩子压力就会适得其反。正确的合适的住所加上好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学区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