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王粲登楼,怀念故土。杜甫登楼,感慨“万方多难”。许浑登咸阳城西楼有“一上高城万里愁”之叹。李商隐登安定城楼,有“欲回天地入扁舟”之感。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遭际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词是作者朱敦儒南渡后登金陵城上西楼眺远时所作,面向波涛滚滚的长江,观览江面变化,远眺城外景色的胜地。作者朱敦儒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
二、目标
目标:
1.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作写景抒情的手法。
2.结合词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词中蕴含的情感。
3.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重点: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的情感。
难点:品味本次语言和体会诗词意境。
三、原文
相 见 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四、注释
《相见欢》选自《樵歌校注》卷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相见欢:词牌名。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收:收复国土。
倩:请人代自己做。
扬州:即今江苏扬州,当时为南宋抗击金兵的前线。
五、词意
在金陵城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六、赏析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要请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
整体赏析:
这首词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下片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七、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阳(今属河南)人,宋代词人。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许,不愿做官。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两广,在岭南流落了一个时期。朱敦儒一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时间很短,长期隐居在江湖之中,被称为“天资旷逸,有神仙风致”的词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一部分反映闲适的生活。
2、写作背景
靖康之变,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位皇帝被俘,最终北宋灭亡。朱敦儒仓皇南逃至金陵,才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这首词就是词人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门的城楼时所写的。
八、问题探究
(1)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参考:
(1)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
(2)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2)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3)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片。
参考:
上片写景,但景中藏情。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了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1)借代;代指达官显贵。
(2)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5)词的最后一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用了何种修辞手法?作简要分析。
参考: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6)词的下阕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
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恢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求“悲风”把泪吹到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7)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参考: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 “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或“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过扬州前线,洒到沦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
(八)著名抗金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用以再现扬州烽火硝烟的场景。同样提及“扬州”,朱敦儒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请结合下片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
① 词的下阙运用了反问、比拟手法。
② “几时收”诗人感叹什么时候才能收复失地;结尾一句,风本来没有感情,却在前面加一“悲”字,注入了浓厚的感彩。
③ 词人对北宋灭亡而南渡时的凄惨情景的回忆,表达了他渴望收复故土的爱国心和对南宋朝廷的不满情绪。
九、诗歌主旨
本词写金陵登临之所见,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悲凉抑郁之情。表达了亡国之痛和渴望收复中原的心志。
十、课堂小结
熟读成诵。
十一、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1.《相见欢》的作者是 ,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朝代)词人。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朱敦儒 ②簪缨 ③试倩悲风 ④金陵 ⑤倚清秋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倚清秋:
(2)簪缨:
(3)收:
(4)倩: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金陵城上西楼,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中原乱, ,几时收? 。
理解型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2019·四川中考真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5.“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经典诗歌鉴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5.上阕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2018·甘肃初二期末】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官僚贵族的帽饰。③倩:请人代自己做。
(1)上阕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 【2018·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初二月考】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倩:请。
2.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3.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古诗鉴赏。 【2018·广西中考模拟】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3.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1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2019·江苏初二期末】
卜算子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jiǎo):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6.简要概括“旅雁”的形象特点。
7.有人说“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2018·山东初三期中】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9.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2018·辽宁初二期末】
采桑子·彭浪
[北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晩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径彭浪矶的时候。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2018·陕西高新一中中考模拟】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7.分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勾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诗歌鉴赏。 【2019·江苏初三期末】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②潘鬓③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①烟萝:形容花木繁茂,蓊郁如云烟。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约传》,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③潘鬓:出自潘岳《秋兴赋序》,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1.诵读《破阵子》上阕“几曾识干戈”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词 请说说你的理由。
12.有人说,李后主这首《破阵子》是对《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的绝佳注解。你认同这一说法吗 请简要说明。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2012·江苏初三期中】
【甲】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乙】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丙】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舴艋zé měng :形似蚱蜢的小船。
19.【甲】与【丙】词上阙中都有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的句子,请将它们找出来。(2分)
【甲】
【丙】
20.请简要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迁移拓展】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
【基础过关】
1.《相见欢》的作者是 ,字 ,洛阳(今属河南)人, (朝代)词人。
【答案】 朱敦儒 希真 宋代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 写出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①朱敦儒 ②簪缨 ③试倩悲风 ④金陵 ⑤倚清秋
【答案】①dūn rú ②zān yīng ③qìng ④líng ⑤yǐ
【解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情况。平时注意拼音的正确书写,注意积累。
3.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倚清秋:
(2)簪缨:
(3)收:
(4)倩:
【答案】
(1)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2)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古代贵族的帽饰。缨,帽带。
(3)收复国土。
(4)请人代自己做。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金陵城上西楼,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中原乱, ,几时收? 。
【答案】
1、倚清秋
2、簪缨散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 注意“倚” “簪缨” “倩”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并为全词奠定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的句子是: 。
2、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国土恐难收复的担忧、无奈、沉痛之情的句子是: , , ?
3、朱敦儒的《相见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的诗句是: 。
【答案】
1、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3、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倚” “簪缨” “倩”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 【2019·四川中考真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4.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西楼”点明作者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初秋时节。
B.“中原乱,簪缨散”,“乱”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揭露了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
C.“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感慨。
D.词的下片抒情,格调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表达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下,深重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A
【解析】 A“当时正值初秋时节”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正确。 应为“‘清秋’交代当时正值深秋的时节”。
5.“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赏析。
【答案】 夸张“万里”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意近即可)
【解析】 考查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词人纵目远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而万里的长江也在夕阳下流去。明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作者所见大地之广、长江之远,眼前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
(二)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经典诗歌鉴赏】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5.上阕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能力。 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在上片诗句中筛选所描写的景色。 答题时可先叙述诗句内容,再回答所写景色。 至于“作用”,则应主要从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和所抒发的感情方面入手分析。 词的上片写景,通过“清秋”“夕阳垂地”“大江流”描绘了一幅清冷的寒秋时节,夕阳落到地平线上,大江在无声的奔流,不禁让人想到山河破碎,国家局势如日薄西山,因而悲从中来。据此理解作答。
16.“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了沉痛之情,渴望收复河山,又因统治阶级无心抗战而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 “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 “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三)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2018·甘肃初二期末】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汴京沦陷,二帝被俘。朱敦儒仓促南逃金陵。②簪缨:代指达官显贵,簪和缨都是官僚贵族的帽饰。③倩:请人代自己做。
(1)上阕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描写的景物及作用。解答此题,应在读懂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在上片诗句中筛选所描写的景色。 答题时可先叙述诗句内容,再回答所写景色。 至于“作用”,则应主要从市局所描绘的画面和所抒发的感情方面入手分析。 词的上片描写金陵城楼,寒秋,夕阳,大江等景物。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作者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借代,代指达官贵人,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渴望收复河山,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感情。 “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达官显贵。 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 “几时收?”这是作者提出的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这种“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能结束呢? 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译文】 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万里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中原大乱,达官贵族们纷纷逃散,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请与我一同悲伤的风把我的泪吹到扬州吧。
(四)诗歌鉴赏。 【2018·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初二月考】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靖康之难后,作者朱敦儒南渡,作此词。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倩:请。
2.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其作用。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朱敦儒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据此分析可知,上片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
3.整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
示例二: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解析】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 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 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 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愿望和对朝廷的愤慨之情,含蓄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古诗鉴赏。 【2018·广西中考模拟】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3.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
【答案】 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解析】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描写的是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读懂词句是作答的前提。
14.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中“一般滋味”的具体含义。
【答案】 指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解析】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 “一般滋味”这里是指离愁别恨,亡国之愁。 此题最好用知人论世的方法结合词句内容来分析作答。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2019·江苏初二期末】
卜算子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zēngjiǎo):系着丝绳射鸟用得短箭。
6.简要概括“旅雁”的形象特点。
【答案】 这是一只与雁群走失,孤苦无依、饥饿疲惫、处境危险、前途渺茫的旅雁。
【解析】 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分析。 “群相失”“独”“苦难亲”表明旅雁与雁群走失,孤苦无依; “饥渴辛勤两翅垂” “寒汀立”表明旅雁饥饿疲惫; “矰缴②忧相逼”“无处归” “哀鸣急”表明旅雁处境危险、前途渺茫。据此理解。
7.有人说“本词处处写雁,实则处处写人”,结合诗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词人用托物言志(象征、借物喻人)的手法,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解析】 考查对主旨、写法的理解。 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联系“旅雁”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咏物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 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 本词中,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 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三)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2018·山东初三期中】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答案】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 “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解析】 本题可以从古诗的“炼字”来分析。 所谓“炼字”,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这类字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往往用“以动写静”和“比喻拟人”等方法,来突出景物的奇特之处,表达作者情感。 本题中“钩”要从比喻的手法、表达环境的特点和情感来赏析。
9.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
【答案】 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
【解析】 考查对诗句含意的把握。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怎能不“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 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然而“锁”住的又何止是这满院秋色? 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得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怎一个愁字了得。 融情入景,以景喻人。
(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2018·辽宁初二期末】
采桑子·彭浪
[北宋]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晩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径彭浪矶的时候。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词人把自己比作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 发战乱中远离家乡的孤寂(悲凉)之感。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将自己比作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运用比喻修辞手法,长空中失群的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抒发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2018·陕西高新一中中考模拟】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7.分析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勾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答案】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刻画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的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的形象。
【解析】 考查诗句所刻画的生动形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主要从对人物的描写的角度来和环境的刻画的角度来分析。 要答出人物的形象特征和人物的情感倾向。
1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运用比喻,以麻丝比喻离愁,将抽象情感加以具体化,把抽象的离愁想想表达出来,体现了愁之深,恨之长。
【解析】 欣赏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 时过境迁,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诗歌鉴赏。 【2019·江苏初三期末】
破阵子
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①。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②潘鬓③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注释]:①烟萝:形容花木繁茂,蓊郁如云烟。②沈腰:出自《南史·沈约传》,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③潘鬓:出自潘岳《秋兴赋序》,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钓。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1.诵读《破阵子》上阕“几曾识干戈”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词 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示例一:重读“几曾”,意为“哪曾”,反问语气,强调国破时的意外与悔恨。
示例二:重读“识”,认清,此处含“经历”意,强化国破时的悲情。 示例三:重读“干戈”,代指武器,此处指战争,强调战争来袭,国破家亡的伤痛。
【解析】 重读是指把诗句中的一个词或某个某几个音节读得重些、强些。 如对“几曾”要重读,因为“几曾”为修辞重音(反问语气),朗诵者通过重读的方式对诗歌中作者所采用的修辞手段的词句给予强调。 再如“识”也可重读,因为这个词语是感情重音(强化国破时的悲情),由于抒发情感的需要,通过重读的方式对这个词语加以情感色彩的强调。
12.有人说,李后主这首《破阵子》是对《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的绝佳注解。你认同这一说法吗 请简要说明。
【答案】 示例一:认同,《相见欢》为后主降宋后囚居所作,其中“别是一般滋味”饱含亡国后的种种愁苦与伤痛之请。这首《破阵子》上阕写故国曾经的繁华欣荣,与此后的悲惨情景形成鲜明对比,交代了“别是一般滋味”产生的缘由。下阕描写了国破家亡的凄凉景象,是“别是一般滋味”的形象化诠释。
示例二:认同。《破阵子》上阕写了曾经的繁华,下阕写了国破惨象,两相对比,更传达了复杂难言的情感,呼应了《相见欢》里“别是一般滋味”所包含的情感。
示例三:不认同,《破阵子》上阕描写华之联,饱含对故国的自豪与留恋:下阙描写国破家亡时的凄凉景象,充满亡国的伤痛。而《相见欢》全词借景打情,表现词人孤独愁苦的情绪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故注解一说难成立。
示例四:不认问,《破阵子》裴达的情路侧于广之前、离别之悲,《相见欢》里表达的请感更复杂,既有亡国之痛、离别之悲,又有故围之思、幽因之哀、孤寂之答,无言之痛等等。
【解析】 此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破阵子》是否为对《相见欢》中“别是一般滋味”的绝佳注解这种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诗歌的内容和时代背景说出相应的理由。 如答认同,可从《破阵子》描写了故国曾经的繁华欣荣与现今的悲惨情景,这些都成了“别是一般滋味”的原因的角度作答。如答不认同,可从两首词所表达的情感并不完全一致的角度作答。
(二)阅读下面的诗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2012·江苏初三期中】
【甲】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乙】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丙】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舴艋zé měng :形似蚱蜢的小船。
19.【甲】与【丙】词上阙中都有通过人物的外在行为来写主人公的内心哀愁的句子,请将它们找出来。(2分)
【甲】
【丙】
【答案】 【甲】“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 【丙】无言独上西楼(2分)
【解析】 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诗句理解内容。
20.请简要说说下面三个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之处。(3分)
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答案】 三句都是写“愁”,但愁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①是直抒“物是人非”的思人之愁。②是直抒“故国不堪回首”亡国之愁。 ③是隐郁于心中的亡国之愁。
写法上:①“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用夸张表现凄苦忧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形象可感地写出了“愁”之重; ②“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比喻(设问、夸张),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一江春水”永流不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多。 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比喻的手法将“离愁”喻作“丝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愁”之乱、之繁杂。(3分)
【解析】 从内容和写法上来进行比较,表述合理即可。
【迁移拓展】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