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不断解放的历史进程
这个过程大致经历了先仿制外国的器物,以抵抗外国的侵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此举失败后,又想仿行外国的政治制度图自强,这就是康有为等的维新变法思想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再后来就是再解放思想,学习外国的“民主”和“科学”,学习马克思主义。
这个过程是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经过从林则徐、李鸿章到—康有为、孙中山,再到陈独秀、 李大钊、毛泽东等几代人的不断探索、奋斗,不断解放思想的漫长历史进程。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840年(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后)20世纪初 (新文化运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器物(科技)制度(经政) 思想文化学西方—资本主义学苏俄—社会主义——向世界学习第8课 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目标
1、能说出魏源、林则徐向西方学习的基本主张
2、能识记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基本观点。
3、能结合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基本主张,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4、能结合材料概括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时)西学的传入,人们还是可以轻易地用“西学中源”,把这些知识(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引者著)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发明,如天文历法、测量以及所谓的“西洋奇器”等。从明清之际最前卫的人算起,如黄宗羲认为“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王夫之认为“盖西夷之可取者,唯远近测法一术,其他皆剽窃中国之绪余”。乾嘉时代以学术闻名的钱大昕也认为,西方天学算学,是习自于在中国失传的祖冲之《缀术》。 材料二:(明末清初)虽然“西洋奇器”不断输入中国,数量也远远超过输入北美的,精致程度也相当高,而且,其中包含的知识和技术内涵也远远超过运到北美的器物,但是“在很多人手里不过上掌上玩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认真地研究和充分地利用。一旦传教士离开中国,这些器物也就大多销声匿迹,或弃置于深宫之中”。
——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态度:(1)认为“西学中源”,西方的近代科技或是中国失传的,或是从中国剽窃去的;
(2)对西方的器物不屑一顾,视为玩物。
问题一:从两则材料当中,你能看出明末清初的士大夫对西学持什么样的态度?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天朝上国的心态,文化优越感。 《南京条约》签订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开眼看世界:面对、观察、认识外部世界; 正视中国的落后,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 (1)林则徐的主要活动 设立译馆,组织人翻译传教士在澳门、广东的报刊。编译《四洲志》,是近代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地位 开中国近代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河。一、初醒:开眼看世界2.魏源和《海国图志》 ⑴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
⑵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⑶是书何以作?曰: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 问题二:与明末清初的士大夫们相比,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同时还存在什么样的局限? 进步:开始认识到自己在技术、兵器和军事上的不足,主张向西方学习。
局限:没有摆脱“华夷之辨”,仍然没有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西方背景晚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英国发动 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深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一)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代表林则徐 魏源 主张: 译著:《各国律例》《 》 地位: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 主张: 。
著作:《 》(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四洲志开眼看世界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晚清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英国发动 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放眼世界的先行者意义: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为后来
的 派和 派进行近代化改革
奠定了思想基础维新洋务“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魏源)
从材料看“师夷长技”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魏源扮演了两大角色:他是黄昏时的猫头鹰,理性地预告了天黑后的凄凉;他是黎明前的云雀,清脆地预告了天亮后的雾霭。
——周兴旺(著名畅销作家,评论家,书法家、诗人和艺术鉴赏家) ㈡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思想背景 代表:奕?、 、 、 、张之洞内涵 ①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②西学为用:以西方科技为辅助手段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②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出现
③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出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实质:实践:“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 张之洞:“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新式教育、新式海军㈡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19世纪60—90年代) 中体西用思想背景 代表:奕?、 、 、 、张之洞内涵 ①中学为体: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②西学为用:以西方科技为辅助手段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②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出现
③清政府内部洋务派的出现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实质:实践:目的:进步性:在 、 、 等方面
有进步意义,为西学在华传播创造良好环境
局限性:强调维护 ,又起着 的
作用反顽固守旧 学习西方 谋求变革封建体制阻碍思想解放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技创办近代企业、新式教育、新式海军挽救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更新,思想要旧。”这一主流思想体现在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张之洞的《劝学篇》
C.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D.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甲午一战,体态庞大的中国被“蕞尔小国”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当时的中国人彻底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引起了知识界的思考,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君主立宪”的日本打败了“帝制”的中国。⑵维新思想的发展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背景:代表梁启超: 严复 康有为 著作:《 》《 》目的:阐明 的必要性特点:资产阶级学说和儒家思想相结合发表《 》,阐明变法内容和途径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维新变法变法通义译著:译述了赫胥黎《 》,
取名《 》,首次将 说
引进中国,为变法提了 。地位:系统将近代西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进化与伦理天演论进化论理论根据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 主张: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影响①开阔知识分子眼界,提高了他们参政热情
②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 康有为为何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借用孔子可以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 ③康有为本人是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一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出版的译著数量之巨、种类之多、范围之广,为所罕见。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顽固守旧的社会风气,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吾辈今日得稍有世界知识,其源泉乃康、梁二先生之赐,是二先生维新觉世之功。
——陈独秀 探究维新思想的影响依据材料一、二,概括康梁维新思想产生的社会影响。冲击了封建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思想的实践 103天
慈禧发动戊戌政变维新思想与洋务思想的异同?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
不同点:①两派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利益,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②两派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洋务派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派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两派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林、魏李、左、曾康、梁、严师夷长技
以制夷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君主立宪、
发展资本主义小结: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器 物制 度了解西方历史
地理政情学习西方先
进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
治制度外国入侵
技术落后内忧外患
技术落后外患加剧
制度腐朽1.(2011年北京考题)“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练习解析2.(2011年上海考题)有人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来了‘未来的中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只有政治家才能带来“未来的中国”
B.康有为性格对维新运动的重要影响
C.康有为性格中的弱点与优点
D.改革家应兼具谨慎与热情的性格3.(2011年安徽考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
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
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4.(2012年上海考题)从右侧的书目看,严复的翻译主
要涉及哪一领域?
A.宗教文化
B.科学技术
C.社会理论
D.文学艺术5.(2012年天津考题)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
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6.(2012年海南考题)某学者曾提及:一群志趣相投者“生育于此种‘学问饥荒’之环境中,冥思苦索,欲构成一种‘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之新学派”;由于固有之旧思想根深蒂固,所汲取的西学极为有限,其学说难免支离破碎,文中所说“新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魏源
B.康有为、梁启超
C.孙中山、章太炎
D .陈独秀、胡适7.(2013年重庆考题)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天演论》???? D.《资政新编》8.(2013年安徽考题)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1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师夷”,就是向西方学习。在今天看来,这是非常普通的主张,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但在魏源生活的时代,这可是石破天惊之论……(魏源认为来自欧美的外国人)“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串古今”,是天下的“奇士”、域内的“良友”,值得我们学习。他还批评那些坚持“华尊夷卑”的传统观念、反对“师夷”亦即向西方学习的人,是株守一隅、夜郎自大的“夏虫井底之蛙”。—《光明日报》(1)材料一体现了魏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有何重要影响?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影响:启迪人们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材料二: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有哪些。指导思想:“中体西用”、维新思想(实行君主立宪)、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材料三: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鹄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关于启蒙与现代化的关系,西方与中国适成倒置:在欧洲,是由启蒙而现代化;在中国,则是为现代化而启蒙。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启蒙运动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思想启蒙的特点,并指出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特点:为现代化而启蒙。原因: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的探索。(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改变中国”中的作用。 作用: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人们探索救国道路;推动近代化进程;推动中国社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