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内容标准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课本,了解新中国科技发展上的主要成就,如“两弹一星”“神舟”号飞船、巨型计算机系统研究的重大突破、杂交水稻等。
了解相关科学家的爱国事迹和奉献精神。
认识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科技进步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互动式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运用图片资料创设的情景,感受历史。
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运用“讨论法”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科技的进步,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通过学习相关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体会科学家们掌握优秀的专业知识并勇攀科学高峰的执著精神,不惧危险的大无畏精神,感受勇于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
难点: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师生互动教学,通过情境与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举世瞩目的“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将第一次入住“天宫”。33岁的刘洋也成为中国第一个飞向太空的女性。未来两天内,“神舟”九号飞船将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二者携手在太空飞行6天之后又将短暂分开,再进行由航天员手动控制的交会对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和人民便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其中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民族科技之光再次在中华大地上闪耀。那么,60多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到底取得怎样的成就呢?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呢?这样的科技成就对于我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3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课教学
一、“两弹一星”和“神州”五号
1.“两弹一星”的成功试爆和成功发射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出台的背景,了解取得的成就及和平使用核能的情况,同时培养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原子弹、氢弹。
教师出示材料,让学生阅读和思考:
材料一: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1951年6月的一天,约里奥·居里约见了在居里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即将回国的中国科学家杨承宗,对他说:“你回去转告毛泽东,你们要保卫和平,要反对原子弹,就要自己有原子弹。原子弹也不是那么可怕的,原子弹的原理也不是美国人发明的。”
——雷荣天、李毅、李鹰翔《当代中国的核工业》
请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打破美苏两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
接着,让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两弹一星”的成功试爆和成功发射的概况。
提问:中国发展“两弹一星”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结合教材总结: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维护国家安全;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讨论:我们都知道原子弹、导弹都是非常可怕的杀人武器,中国研制这些核武器难道不是和我们中国人热爱和平的初衷相违背吗?另外,即使和平利用,核电站建设也有危险,如何看待核电站建设?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核电站建设属于核能的和平利用,中国非常重视核电站建设,先后建立了秦山和大亚湾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但是在建设好核电站的同时,一定要防止核泄漏。
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美国、苏联、法国、日本)。标志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神州”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成功发射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神舟”五号等我国在太空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并补充最新的成就。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入太空,经过21小时的飞行,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把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飞船把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教师补充:2011年11月,“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成功,这是中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获得成功。2012年6月,“神舟”九号飞船将与“天宫”一号自动对接。二者携手在太空飞行6天之后又将短暂分开,再进行由航天员手动控制的交会对接。预计2013年6月,将发射“神舟”十号飞船,它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二、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数据等展示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补充皖籍计算机专家的相关事迹。通过材料分析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1.电子计算机
(1)成果
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1983年,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问世。1992年,“银河-Ⅱ”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每秒运算10亿次。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2000年,中国研制出曙光3000超级并行计算机系统,速度是每秒4032亿次。2010年,“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全球第一,达到每秒2570万亿次。
教师补充:慈云桂,安徽枞阳人,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台“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84年获国家科技成果奖特等奖。
(2)意义
对推动中国国防、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2.信息技术
2001年7月,中国研制成功能在一秒钟之内传送5000万个汉字和比这个数目更多的英文及其他信息的千兆以太网交换机。
根据以下材料,试分析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早在1956年,周恩来总理就亲自提议、主持、制定了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78年3月,党中央在京召开了规模盛大的全国科学大会。这次大会是在粉碎“四人帮”、国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和里程碑。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开始了“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研人员”的改革。199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全面落实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摘编自新华网:万钢谈中国科技事业改革开放三十年
材料二:许鹿希说:“邓稼先最后留下了两句话。一句是‘苦了你了’,当时我感觉得到,他对我很担心,不知道今后怎么办?还有一句是‘死而无憾’,这句话是说他自己这一生没有空虚地度过。”
——《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旷世爱情:英雄大爱》,华夏出版社?
材料三:2007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
学生总结: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②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③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如邓稼先 、钱学森等)。
心灵感悟
邓稼先、钱学森两位科学家的事迹中,我们应该学习的优秀品质有哪些?
掌握优秀的专业知识并勇攀科学高峰的执著精神,不惧危险的大无畏精神,勇于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关心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爱国精神,科技创新、刻苦钻研等。(其他言之有理皆可)
三、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运用不同形式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重视史料的意识。对于杂交水稻的价值这个问题不是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材料和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入到这个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灵魂深处受到触动,亲身去体会杂交水稻的价值。
提问: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依据以下材料,回答中国农民为什么要这么说?
材料一: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增多,气候对农业影响加大,世界农业面临着自然灾害多发的严峻考验。近些年发生的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造成一些国家粮食减产,加剧了世界粮食供给矛盾。
——《粮安天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材料三: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唐·帕尔伯格《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学生总结: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一靠邓小平是因为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二靠袁隆平是因为袁隆平成功选育杂交水稻。
课件展示《饥饿的女孩》《哺乳》两张反映非洲饥荒的图片。
说明杂交水稻的意义: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其在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有助于解决世界性的饥饿问题。
思维拓展
同学们,现在的我们可能都没有过挨饿的经历。家里的长辈或许会给我们说起1960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的紧缺情况,大家可能会不以为然。可是看了以上两张图片,同学们还能无动于衷吗?反思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浪费过粮食?是不是应该感谢袁隆平这样的水稻专家,感谢邓小平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杜绝浪费粮食,从我做起!
播放视频:省部长访谈录:专访科技部部长万钢(片段,1分06秒)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创设问题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激发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热情。
讨论:科技进步怎样改变着老百姓的生活?
学生总结:科技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普通的生活中。科技进步从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可以畅所欲言)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主要在哪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怎样认识新中国科技进步的重大历史作用?
本课所涉及的科技成就分为四大领域:一是国防科技领域,二是空间技术领域,三是信息技术领域,四是农业科技领域。
科技进步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科技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科学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