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内容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双百”方针的内涵和贯彻执行的曲折历程。
通过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掌握运用史料神入历史,建构历史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史料为经,以探究问题为维,培养论从史出的能力。
展示“双百”方针的邮票,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课程资源意识。
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会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执行过程中的曲折历程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财富。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双百”方针的内涵及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难点: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形式
本课通过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师生互动对话,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建构历史,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深度思考,激发其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意识。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邮票图案: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些图片吗?这是国家专门发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邮票,是为纪念1960年7月22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课本上还有毛泽东接见代表的照片)而发行的,第一枚为“工农兵”,第二枚为篆体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国家为什么会专门发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邮票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双百”方针在国家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怎样的地位。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邮票图片导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创造神入历史的学习环境,为后面的新课学习作铺垫。
新课教学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双百”方针是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呢?
1.“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
呈现材料:
材料一:为了建设社会主义,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我国知识分子的面貌在过去六年来发生了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6年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方针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957年毛泽东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双百”方针提出的必要性。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始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某些争论混淆了不同性质的矛盾,也不利于经济和文化发展。因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提出“双百”方针是非常必要的。
设计意图:根据材料概括“双百”方针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目的,主要是提高从材料中获取重要信息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双百”方针的内涵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
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方针的特点:基本性、长期性、包容性
“双百”方针的前提:不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呈现材料:
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说春秋战国时期,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派,诸子百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5月2日)
引导学生思考:“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争论内容上讲有何主要不同?“双百”方针中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的自由争论和发展,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指政治主张的不同。“双百”方针的核心是“放”,放手让各种文艺观念自由讨论和争鸣,文学艺术创作的题材应该丰富多样,作家艺术家有选择和处理题材的充分自由。也就是说,就是要在文化领域体现民主、自由。但这里所说的“自由”,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所主张的“自由”有本质不同,即必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前提,这是必须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活动探究
有一位卫生部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啸的学说为主导)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材料中的观点是否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不符合。盲目崇拜苏联造成的学术研究中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容易禁锢创新思维,不利于学术文化争鸣,不利于科学进步。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比较两种不同的“百家争鸣”、两种不同的“自由”,以提高比较辨别能力,深刻理解“双百”方针的内涵。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认识提出“双百”方针的必要性,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3.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展示图片,了解“双百”方针贯彻执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由于“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文学艺术出现了繁荣的春天,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尤其是出现了像《红旗谱》《红日》《红岩》等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
情境创设
20世纪50年代……当他读到老舍先生的《茶馆》第一幕的时候,就兴奋得像个小孩儿,不但拍案叫绝,而且大声疾呼:“这是经典!经典!”他还说:“我的心怦怦然,几乎要跳出来。我处在一种狂喜之中,这正是我一旦读到了好作品的心情。这第一幕是古今中外剧作中罕见的第一幕。”
——摘自梁秉垄、东冉《老师曹禺的后半生》
引导学生思考:当时为什么会出现被曹禺称之为“经典”的剧作《茶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20世纪50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创作的积极性,因而出现了许多像《茶馆》那样的经典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上述三部优秀长篇小说图片,窥一斑而知全豹,可知那时文学艺术的繁荣景象。通过情境创设,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艺创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双百”方针的破坏
教师讲解: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的文艺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的文艺领域出现了萧条的景象,“双百”方针没有一帆风顺地发展下去。
1.一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
呈现材料:1964年3月1日,第三届“百花奖”开始征集选票。原拟定于6月下旬发奖。但这时文艺界的整风、思想大批判如火如荼。有的获奖者正在作检查、接受批判;有的作品被诬陷。……影协不得不于1964年底,呈请撤消了这次评奖。至此,第三届“百花奖”,黯然隐入了历史深处,停办了17年之久。
——摘自李多钰《中国电影百年》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三届百花奖”会于1964年底黯然撤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由于“双百”方针受到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从1964年8月开始,全国各大报刊对一大批文艺作品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进行批判。许多作家、艺术家被打倒。
2.一出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历史剧
在文艺理论方面,许多本来是完全可以自由讨论的学术观点,也被当作资产阶级或修正主义的文艺思想来加以反对。这种批判破坏了党的“双百”方针,妨碍了党的文艺事业和学术工作的健康发展,挫伤了知识分子的创作热情。
展示吴晗及《海瑞罢官》图片。
1959年4月,毛泽东针对干部中不敢讲真话的问题,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但是,1965年11月,著名明史专家吴晗的《海瑞罢官》剧本被捕风捉影地同“单干风”“翻案风”联系在一起受到了批判,也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左”的错误愈演愈烈,大批知识分子受到错误的批判,许多著名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广大文艺工作者被当成“修正主义分子”“资产阶级分子”“黑帮分子”惨遭迫害,成了多次群众运动的斗争对象。许多优秀文艺作品被当成大“毒草”禁止出版发行,许多优秀剧目被停止上映。文艺工作者既没有创作的条件,也没有创作的心情,更不敢进行任何文艺作品创作,文艺界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过渡:在当时文艺界万马齐喑的局面下,只有样板戏可以演出,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的局面。
3.八个“一枝独秀”的样板戏
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情况,了解当时文艺界的萧条景象。
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行的八个“样板戏”邮票图片:
上述图片是1968年发行的“文化大革命”邮票《毛主席的革命文艺路线胜利万岁》,以八个样板戏为主要内容。你能认出是哪八个“样板戏”吗?
在“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唯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样板戏是强行推行文艺的“一言堂”,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样板戏不但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而且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各抒己见
材料一:由于最大限度地忽略了人民群体的欣赏需要和艺术趣味,样板戏普遍存在着以政治说教强加给剧中人物同时也强加给观众的表现套路。这些彻底政治化了的样板戏其实在艺术上从来并无精心构建的痕迹,它们从根本上说就不是正常的艺术作品,更不用说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品。
——摘自朱寿桐《样板戏的艺术缺失》
材料二: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它的唱词唱腔极富艺术感染力,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样板戏之所以被广为传唱,首先是它来自于民间,它本质上的东西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邵宇彤《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重新审视》
引导学生思考:材料一、二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对样板戏的评价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材料一认为样板戏是政治化的剧种,没有艺术价值;材料二认为样板戏是对传统艺术的革新,是属于人民的,具有艺术价值。这种评价只能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通过拨乱反正,“双百”方针重新得以贯彻执行,文艺批评步入正常的轨道。(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一批被点名批判的电影”“一出成为‘文化大革命’导火线的历史剧”“八个‘一枝独秀’的样板戏”等设计,让学生知道:1964年以来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双百”方针遭到破坏,中国的文艺事业遭到摧残,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趋于单调、贫乏。通过展示“文化大革命”期间发行的“样板戏”邮票,让学生神入历史认知历史。通过呈现两则对样板戏不同评价的材料,使学生掌握多角度、宽视野的评价方法,体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规律,并认识到“文化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同时,也为过渡到下一目作了准备。
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
呈现材料:
材料一:随着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长期遭受压抑的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和“五四”新文学传统开始逐渐复苏。在此后一年半时间里,当文艺界尚未普遍地自觉摆脱“文化大革命”话语时,最早隐隐展露出这种复苏迹象的,是“三只报春的燕子”:白桦的剧本《曙光》……首先揭开了几十年来压在人们心底的对极“左”路线的仇恨;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以中学生的愚昧无知为警钟,写出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盛行的反知识、反文化的政治风尚造成的现实危害;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则直接为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鸣不平,正面表达出对文化知识的尊重和对知识分子的赞美。这“三只报春的燕子”正预示着中国当代文学新的精神走向。
——摘自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
材料二:右边两枚邮票是为纪念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而发行的,第一枚为“文艺的春天”,第二枚为百花簇拥的篆体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引导学生思考:依据材料一,结合材料二回答,为什么会飞来“三只报春的燕子”?其中《班主任》和《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之所以飞来“三只报春的燕子”,主要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班主任》率先揭示了极“左”思潮对青少年心灵的毒害,产生了较大反响;《哥德巴赫猜想》不仅打开了当代文学关于知识分子的题材禁区,也为报告文学思想艺术水平的提高开拓了道路,对社会的改革和历史的前进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情境创设
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等,丰富多彩。
引导学生思考:“那段日子”为什么只会出现那样单一的文化生活?现在能看“美国大片”“韩剧”,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左”思潮对“双百”方针的破坏,大批优秀艺术作品被打成“毒草”,“样板戏”一枝独秀。现在能看美国大片、韩剧,说明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文学艺术呈现出多元发展、五彩缤纷、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活动探究
讨论:在贯彻执行“双百”方针过程中,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重视人才,保护人才,建立自由、平等、宽松的政治环境;要处理好文艺、学术与政治的关系、与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必须从实际出发;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材料、情境创设、讨论等相关师生互动,认识新时期文艺繁荣的主要原因,理解文学艺术多样发展的特点,总结“双百”方针贯彻执行过程中留下的经验教训。体现课标要求,提升本课立意,并增强课堂生成意识。
课堂小结
本课结构:
教师总结:“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繁荣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需要而作出的、符合科学与文化发展规律的一个长期性的文化政策。但在当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东西方文化论争充满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国际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和不断完善,证明“双百”方针是正确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贯彻和执行“双百”方针不仅对于当前,而且对于今后都有着重要意义。
结尾:教师展示国家邮电部于1987年9月5日为中国首届艺术节发行的纪念邮票《中国艺术节》(右图)。邮票以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行书“艺”字为主图,龙飞凤舞的一个繁体“艺”字,极尽中国书法线条灵活之美,令人赏心悦目,也展现了中国艺术之美。由此衷心祝愿:在贯彻“双百”方针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事业能更加繁荣昌盛、欣欣向荣!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往往是一节课的“眼”,好的课堂小结能给学生带来长期的影响。在教师总结“双百”方针的历史价值之后,可以展示《中国艺术节》邮票,既考虑到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课堂导入相呼应,又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