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14—16世纪西方人文主义的复兴
内容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
记住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观点,理解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自主的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
课堂上,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理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
通过学习,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反对教会,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战斗精神的了解,培养追求进步、追求真理的优良品质,树立坚持信仰的顽强意志。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西方文艺复兴产生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理论基础。
难点:文艺复兴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性质、作用。
教学形式
本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法,通过情境与问题的设置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起意大利,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具权威性的足球赛;那里有最诱人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永恒之城──罗马、威尼斯、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就在这片土地上,曾哺育了斯巴达克斯、但丁、米开朗琪罗、达·芬奇、伽利略、马克·波罗等伟大的人物;也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恺撒大帝、墨索里尼等暴君。这就是意大利──一个神秘的王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4—16的意大利,探寻文艺复兴的足迹。由此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思想史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如何让思想史的教学“活”起来?钱穆先生曾经指出:“思想要有事实表现,事背后要有人主持。如果没有了人,制度、思想、理论都是空的,靠不住的。”基于此,从学生熟悉的人和事来导入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
一、人文主义的复兴——文艺复兴运动
设计意图:首先分析文艺复兴兴起的原因,通过介绍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的著作及主张来分析文艺复兴的影响。
1、人文主义复兴的原因
问题探究:14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是一种什么状况,使得这片土地适宜于长出“人文主义的花朵”?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找出花朵成长的土壤。
教材明确指出:“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在意大利产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意大利北部城市里的富商、手工工场主、银行家逐渐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打破封建神学的束缚,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反对世俗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神学的权威。”可见,教材告诉我们,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人文主义花朵的“土壤”。 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人文主义花朵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逐步形成壮大;
(2)丰厚的古典文化遗产众多人才,造纸术和印刷术广泛使用;
(3)古代文化的发现、地理大发现。
2.人文主义复兴的代表人物
(1)“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与《歌集》
问题探究:阅读下列材料,说出彼特拉克的哪些主张为他赢得了“人文主义之父”的美誉?
材料一:《歌集》主要歌咏他对女友劳拉的爱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诗,诗中赞颂祖国,号召和平与统一,揭露教会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热爱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间的幸福,追求爱情和荣誉,但不能和宗教传统及禁欲主义思想决裂;有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而又脱离人民,轻视群众。这些矛盾正是从中古过渡到新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诗继承普罗旺斯和“温柔的新体”诗派的传统,克服了抽象性和隐晦的寓意,表现了新的人文主义精神,使爱情诗接近生活。诗人在劳拉身上寄托他关于美和精神品质的理想,同时也对她的形体之美一再加以歌颂。
——汪洋:《彼特拉克为什么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1年第12期
教师点拨:彼特拉克,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现世的眼光去看待当时的社会。他广泛搜集希腊、罗马的古籍抄本,并且敢于突破中世纪的神学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把人和现实生活放在中心位置,诠释古典著作。他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本人的创作,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彼特拉克被人们称之为“人文主义之父”。
过渡: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用人的眼光、世俗的眼光、显示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社会。但幸福在哪里?薄伽丘给予很好的回答:幸福在人间。
(2)“幸福在人间”——薄伽丘与《十日谈》
材料二:第四天第一个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父亲下山进城,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道:“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
——薄伽丘:《十日谈》
问题探究:在材料中,薄伽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薄伽丘希望用这个故事说明什么?目的何在?
教师点拨: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当时,《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和但丁的《神曲》齐名的文学作品,也被称为《神曲》的姊妹篇。材料说明人的本性是爱美的,也是有欲望的,目的在于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据薄伽丘讲,《十日谈》中的故事都是有理有据的。作品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揭露和批判了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和修女的虚伪、封建贵族的等级观念等,宣扬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3.文艺复兴的影响
问题探究:“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向其他国家、向其他领域迅速扩展。法国学者米什莱的《法国通史》将文艺复兴定义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你如何理解?(教师分发材料,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展开讨论,选出代表表达本组的意见)
教师点拨: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地讨论,在学生讨论的基础教师总结文艺复兴的影响:
(1)文艺复兴发现了“人”。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2)文艺复兴发现了“世界”。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就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而“地理大发现”的主角哥伦布和卡波特都是意大利人。哥伦布不顾艰难险阻,投身于充满危险、艰苦的探险事业,就说明他富于乐观进取和积极冒险的精神。
(3)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自然科学大踏步地前进。从哥白尼到牛顿,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上帝的立足之地日益缩小。
(4)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大量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
二、人文主义的发展——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路德为什么挑战教皇的权威?
问题探究:身为神学博士、教授的马丁·路德为什么会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三:马丁·路德1483年11月出生于萨克森的埃斯勒本城一个作坊主家庭。1500年路德进入德国著名的埃尔夫特大学学习法律,这里各派思想十分活跃,特别是有许多具有人文主义新思想的学者在此任教,他们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大胆批判,给予路德深刻的影响。尽管路德学有成效,但他的精神生活充满着恐惧,他怕死后审判,怕发怒的上帝,怕战争与瘟疫。因此在埃尔夫特大学毕业后,他便进入了奥古斯丁修道院。在修道院中,他严格遵守禁欲主义,以斋戒、自我鞭笞等各种中世纪晚期最被称道的方法来折磨自己,力图创造一个新的自我。可结果呢,路德没有任何获救的感觉。怎么办呢,去罗马!那可是传说中的“上帝之城”,是最接近上帝的地方!1510年,路德首次赴罗马。他和另一个修士带着朝圣者的热情和虔诚,走向这座神圣的“不朽之城”。当这座城市映入眼帘,路德不禁狂喜地高举双手惊呼:“向你致意,神圣罗马!殉道者的血使你神圣光耀!”但罗马之行太令他失望。他说过:“谁第一次往罗马去,他去找骗子;第二次,他染着骗子气;第三次,他自己就成了骗子。”1512年路德获准维登堡大学神学博士学位并出任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
——陈伟国:《反思与超越——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札记》,四川教育出版社 2010年9月
材料四:只要买赎罪券的钱币落入钱柜叮当一响,买主挂记的那个罪人的灵魂会立刻从炼狱直飞天堂。
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清罪恶了。
——约翰·台彻而:《赎罪券推销者》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回答:
文艺复兴的推动;罗马教皇对德意志的剥削尤为严重;导火线是教皇兜售赎罪券。
(2)兴起的标志:《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3)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
问题探究:马丁·路德提出哪些主张来挑战教皇的权威?
材料五:这福音(《圣经·新约》)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
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
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核心是如何救赎灵魂的问题——信仰即可得救;教徒和上帝直接对话;简化宗教仪式;世俗权力高于教权。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原因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法国迫害新教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2)主张
材料六: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这样做就是亵渎神明。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问题探究:材料中可以看出加尔文核心的主张是什么?这一主张为什么更有利于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呢?
教师点拨:加尔文的思想同路德相似,也主张“信仰得救”。他认为人人都可以通过阅读《圣经》直接与上帝沟通。他否定教会的救赎理论,但他比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神学学说。加尔文“先定论”认为,人类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上帝而不在于人,上帝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相反,人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上帝。一切造物只有一个生存意义,即服务于上帝的荣耀与最高权威。“先定论”还认为,上帝认为人类皆有罪恶,因此他预定只给少数人以恩宠,他们死后可以生入天堂,这些人被称为上帝的选民,而其余的大多数人则将被罚入地狱。这是上帝的安排,任何人都无法改变。任凭如何祈祷、行善、做弥撒、买赎罪券都无济于事。“先定论”试图以此彻底否定教皇和教会在救赎问题上的任何作用和权威。这种“先定论”无疑也会给人们以空前的孤独和焦虑感,因为人们无法预先知道谁是上帝的选民。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有意义的生存下去呢?“先定论”进一步指出尽管上帝预先决定了被救赎的人,但每一个基督教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奋斗和成功来证明自己是被上帝选中给予救赎的人,因为他把个人事业的成功解释成是个人能够获得上帝选中的可靠表现,是上帝预先决定给予救赎的神意的证明。这样,一个人的成功便成了将获得上帝救赎的主要标志。这种站在新兴资产阶级的立场给予“先定论”以符合资产阶级思想的解释,使得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像路德那样只靠信仰而得救,而是下一步就是要走出修道院,将修道院的大门“砰”的关上,大步跨入生活的集市,把自己的规矩条理渗透到尘世生活之中,并且以不懈努力、艰苦劳作的创业精神和厉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去积极进取增加财富,践行自己的神圣责任,以完成上帝的意愿,光大上帝的荣耀!这种把世俗生活神圣化,把赚钱发财看作是人生必须追求的目的,就是自己实实在在得到了上帝的祝福和庇护,就是成为上帝的选民标志了。扩而大之,人们经商办企业、发家致富、积蓄资产、放高利贷等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这样一来,世俗职业和个人奋斗便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增加财富,就是增加上帝的荣耀,事业成功,就是证明了受到上帝的恩崇。这种思想,产生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实际效果就是资本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繁荣。
3.宗教改革的影响
问题探究:马丁·路德与加尔文的改革给欧洲带来哪些巨大变化呢?怎样理解宗教改革使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进一步发展?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相互讨论一下,看能不能分析归纳一下。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政治上:①打破了天主教一统西欧的局面,建立了不受罗马教廷控制的新教教派(英国国教、路德教、加尔文教共同形成新教的三大派别);②打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王权强大,容易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天主教的财产和土地被没收,很大一部分落入新兴资产阶级手里,用于投资,用于经营资本主义农业;加尔文教鼓励发财致富,成为上帝的选民,为经济活动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文化上:①人文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人的得救与否或者在于个人是否信仰,或者在于个人是否奋斗,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都是自己的上帝;建立个人在信仰事务上的自主权);②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人文主义的内涵在不断发展,引导学生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思考:作为现代社会的一员,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传承人文主义品质?
材料七: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起来……一部分知识分子不能明确自身的职责和社会义务,落入“落俗和媚俗“的境地……导致人生存意义的失落,人类与环境关系紧张等等。人文精神意识的逐渐淡薄乃至消失……造成金钱比终极关怀更加使人激动人心。
——贺萍、高娜:《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缺失探析》,载《长白学刊》,2007年第2期
古典文化、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属于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解放运动,虽然人文主义将这三个阶段联接为一个整体,但是,人文主义在各个阶段的表现与内涵是有差别的。具体地说,古希腊时期是人文主义的起源,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是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启蒙运动则是人文主义的高峰。“人文主义”是人类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其本质是解决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解决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文艺复兴回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生活;宗教改革回应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启蒙运动解决的是人应该过怎样的政治生活?人应该怎样生活是人类亘古永存的话题。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既是很远的过去,也是很近的现在。敌人可以战胜,思想永远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