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散 文 二 篇
第二课时
边防巡逻
守护国土
抗灾救灾
守护人民
新课导入
治病救人守护生命
风雨无阻
守护秩序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为了谁》这首歌呢?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很多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上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军人为保卫祖国而战斗,医生为治病救人而忙碌,运动健将为梦想而拼搏,奋不顾身抗击新冠肺炎的英雄,无私无畏脱贫攻坚的楷模……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新课导入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 素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作者简介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背景介绍
遏制( ) 飓风( )
肆意( ) 濒临( )
俯瞰( ) 嘲讽( )
è
jù
sì
bīn
kàn
cháo
字词学习
遏制:制止;控制。
飓风:发生在大西洋西部的强烈风暴。
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流转:流动转移,不固定在一个地方。
词语释义
第二部分
(1)总说支配自己一生的主要动力——三大追求。
(2—4)分述一生的三大追求。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5)总结全文,表明对生命的依恋、热爱,升华主旨。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整体感知
开篇点题,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为什么而活,即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1.第一段与题目有何关系?说说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品味第一部分
精读细研
2.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作者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把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比作“深深的苦海”,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的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既然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强烈的追求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精读细研
品味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
并列式
第2段:分写追求爱情
第3段:分写追求知识
第4段:分写同情人类苦难
精读细研
爱情可以带来喜悦,使人摆脱孤寂,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
知识可以增进对人类、自然和科学的了解,充实人类的精神,开阔眼界。
同情人类苦难,虽深感无能为力,但希望人类所受的苦难可以减轻一些。
2.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原因分别是什么?
精读细研
3.“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的“冰冷死寂”和“深不可测” ?
“冰冷死寂”“深不可测”写出了孤寂的可怕,反衬出真挚爱情的可贵。以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时的情感体验。
精读细研
仙境是美好的,那里没有罪恶,没有苦难。作者说看到仙境的神秘缩影,意在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带来的体验之美好。
4.“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 。”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精读细研
5.阅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第一:了解人类心灵
第二:星星为什么发光
第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人类
自然
社会
精读细研
6.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精读细研
7.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分析划线句子和词语。
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感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上”是说这些追求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感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读细研
承上启下。“云霄”指美好的理想境界,“尘世”则指现实世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作者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
8.“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云霄”“尘世”分别指什么?
精读细研
9.“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
人类应有的生活是充满爱、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社会中的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这句话体现出一个伟大思想家希望从苦难中拯救人类的良知。
精读细研
10.“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类的苦难引起了作者“不可遏制”的同情,他希望减轻人类的不幸,但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而且他自己也深受其害。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是作者大我意识和博爱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精读细研
11.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
①追求爱情,能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是人本能的追求,属于个人情感领域。
②追求知识,既使自己精神更加充实,还能掌握改造世界的方法,从而造福人类。
③同情人类的苦难,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减轻它们,则由小我升华到了大我,由个人之爱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精读细研
与开头相呼应。
虽然上述三种人生追求在给作者带来了快乐的同时,更给作者带来了痛苦,但作者仍认为这样的人生很有价值,并为此痴心不改,愿意继续为之奋斗,这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爱。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此句在结构上有何作用?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品味第三部分
精读细研
文章前面讲生活的苦难,此处却说“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应该怎样理解?
(1)作者胸怀广阔,勇于担当,要为减轻人类的苦难而活着,因此,付出辛苦是值得的。
(2)作者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因此痛苦的生活是值得的。
(3)苦中伴随着乐,现实是苦难的,但是爱情和知识会带来欢愉,征服苦难也会产生胜利的喜悦,因此,苦乐相伴的体验是值得的。
(4)虽然作者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甚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他毕竟努力过,奋斗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合作探究
既然活得这么痛苦,为什么罗素说是“值得”的?
胸怀广阔,勇于担当
不以苦为苦,而以苦为乐
苦中伴随着乐
苦乐相伴的体验
努力过,奋斗过
付出辛苦
痛苦的生活
没能减轻人类的不幸
值得
拓展延伸
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的人还有很多,你想到了谁?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拓展延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拓展延伸
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
——阿诺德
拓展延伸
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追求。我们的追求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要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这样,我们的追求才会更有意义。
拓展延伸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写作特色
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有人为了生存而活着,有人为了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而活着,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有人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不管为了什么而活着,我们都要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课堂小结
A.归隐是旧时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散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B.仁慈的大自然遵循这样的原则:它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乐趣。
C.实践,要靠认识来指导;认识,要靠实践去检验;实践和认识是密切相关的。
D.“到底去不去啊?我的宝贝!”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啊!”
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D
课堂检测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 勋
①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课堂检测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课堂检测
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课堂检测
1.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
2.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
3.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第 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
5.“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
课堂检测
1.示例:①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②我喜欢诗,喜欢与诗相伴的时光。③我爱在生活中读诗、听诗。④美好生活不能没有诗。
2.示例:(1)在街坊邻居闲聊间听诗。(2)在惩罚里听诗。(3)在门联、门楹上听诗。
3.(1)示例:“加餐饭”的表层含义是指多吃一点,保重身体;深层含义是指要多阅读、多积累,补充精神食粮,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2)示例:“长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汉字汉语给予我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
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参考答案:
课堂检测
4.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5.示例:①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②我认为,书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课堂检测
我为什么而活着
总说三种追求
分说三种追求
总结收束全文
追求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人类苦难
条理清晰语言生动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