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0 15:5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红星照耀中国》
纪实作品的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1938年,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
作品介绍
纪实文学是一种迅速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的新兴文学样式,亦称“报告小说”,是报告文学化的小说,也是小说化的报告文学。真实性是不可缺少的,又要有艺术性,通过作者一定的思想、写作经验,用文学艺术地手段表现、反映出历史或者现实生活、人物事件等,包括历史、案列、回忆录、人物传记等各种纪实文学文体。
埃德加·斯诺来自于美国的小康之家,新闻记者。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作者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
作者
采访时间
采访路线
采访对象
采访内容
采访感想
【美】埃德加·斯诺,新闻记者
1936年 西安事变前夕
北平-西安-保安-预旺-保安-西安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
红军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不可征服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
《红星照耀中国》曾译名为《西行漫记》,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
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斯诺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此外,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目 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这类作品,或是记录历史,或是叙写现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第一,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
第二,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阅读指导
第三,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它们说什么“话”。作品中记录的是经过作者筛选的事实,还有作者对于事实的感受和印象,这当中必然会体现作者的倾向性。
第四,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我们要善于学以致用,汲取营养。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
出身与家庭
童年的经历
受教育情况
参加革命的起因
参加革命后的经历
专题探究
人物:周恩来
肖像:个字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
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
事件:1919 年学生运动学生领袖……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有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示例:
人物:周恩来
类别 表现
肖像
出身
事件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周恩来与邓颖超
个字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心,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1919 年学生运动学生领袖;1925、1926、1927年进行了北伐;1931 年后他加入红色队伍。
1.有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
2.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3.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态度温和。
类别 表现
肖像
出身
事件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毛泽东与斯诺
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背有些驼,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
农民,父亲(贫农→富农,管教严格),母亲(心地善良,慷慨厚道,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每天工作十三、四小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惧悬赏,时常在大街上和农民聊天。
1.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
2.博览全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研究。
3.有演讲和写作的才能,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
4.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5.相信罗斯福总统是个反法西斯主义者。
人物:毛泽东
人物:朱德
类别 表现
肖像
出身
事件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象铁打的一样。
穷苦的佃农→著名将领蔡锷的军官→共产党
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在一起生活作战。
1.天性极端温和;做事十分负责;
2.关心爱护部下,天下闻名。
3.喜欢运动,但是也喜欢读书。
人物:彭德怀
类别 表现
肖像
出身
事件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身体很健康。只是肚子有点不好,说话南方口音很重,快得像连珠炮。
富农,他的生母在他六岁那年就死了,父亲再续。
9岁离家闯荡,17岁带领饥民攻打粮仓,对待士兵胜似兄弟,长征途中自己的马常让给部下骑。
1.乐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2.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3.身体健康、动作敏捷,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
人物:贺龙
类别 表现
肖像
出身
事件
人物特点及作者印象
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父亲是哥老会的一个领袖,把名望传给了贺龙,因此贺龙在年轻时就闻名湖南全省。
靠两把菜刀起家,被国民党报纸称为“劣迹昭著”;年少时便以胆略及才智名满湘地。
1.土匪头子:在哥老会中的名声遍及全中国。
2.口才很好:有很强的个人感召力。
3.喜欢马。性格很急躁,但是很谦虚。
4.一直忠于党,从来没有违反过党的纪律。
5.总希望别人提出批评,留心听取意见。对有钱人仇视。
1.数量大
西北苏区一共有少年先锋队员约四万名。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
2.年龄
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之间的少年,他们来自中国各地。
3.精神面貌
热爱红军,对红军的忠贞不贰、坚定如一。
人物:红小鬼
4.性格特点:
刚毅坚忍,令人叹服;他们当中有许多人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有许多人是出征山西期间加入了红军。
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
做事认真负责。在苏区,少年先锋队员的任务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过路旅客,看他们有没有路条。他们十分坚决地执行这项任务,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彭德怀也不能例外。
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的起因
长征的路线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长征的历史价值
长征的起因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
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
事件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1936年,12月12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变,扣留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以逼蒋“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
意义
基本结束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开始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一致抗日的新阶段,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奠定了全民族抗战的基础,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专题三:关于西安事变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课堂小结
一、填空
1.《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____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 (填国籍)记者____________(填姓名)。这部著作是一部________很强的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2.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文中的“大规模的转移”是指_______________。
3.《红星照耀中国》中“红星”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行漫记
美国
埃德加·斯诺
纪实性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课堂练习
2.概括叙述,《贺龙二三事》都写了他哪些事 (至少写四个方面)
答案:(1)年轻时胆大英勇;(2)带军纪律严明;(3)懂得革命的意义;(4)曾经忠于汪精卫,不满国民党,加入共产党;(5)口才好;(6)个人感召力强;(7)性格急躁,但谦虚;(8)仇恨有钱人。
3.概括回答红军过大草地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案:(1)缺少食物;(2)当地少数民族仇视红军;(3)国民党和当地军阀围追堵截。
二、简答题
1.在井岗山时的“三项纪律”是什么
答:(1)行动听指挥;(2)打土豪款子要归公;(3)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
不论我们对这一事件的动机及政治背景作何评论,都必须承认这一点,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
1.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发生在哪一年 是谁发动的
1936年。张学良和杨虎城。
2.“这场军事政变”的动机是什么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3.“这场军事政变”的结果如何 有何历史意义
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
三、片段阅读
未名湖畔——斯诺之墓
“我爱中国,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
——埃德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