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名著知识点总结及练习
作者简介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
雨果称他为“昆虫世界的荷马”,世人称他为“昆虫界的维吉尔”。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乡村,童年在乡间和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物理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法布尔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是自学成才,留下了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拥有
多重身份的法布尔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仅展示出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
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创作背景
1859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并在小镇上整理了自己20多年研究的资料,写成了《昆虫记》第一卷。
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的钱购得一座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法布尔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用尖镐平铲刨刨挖挖,建成了一座百虫乐园。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直到1907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
主题概括
《昆虫记》以其瑰丽丰富的内涵,唤起了人们对万物、对人类和对科普的深刻省思。作者将昆虫多彩的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通过详细、生动地描绘各种昆虫的外部形态和生物习性,记录各种昆虫的生活和为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表达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昆虫记》既传播了科学知识,又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孜
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作品概述
《昆虫记》是一本讲述昆虫真实生活的书,涉及蝉、蟋蟀、蚂蚁、杨柳天牛、小甲虫等一百多种昆虫。全书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对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另外,此书不仅详尽地写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生活的研究成果,更写出了他痴迷昆虫研究的
动因、生平抱负、知识背景和生活状况等。
语段赏析
语段一: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佩戴在一个威武的大将军胸前的一块闪着银光的胸甲。
赏析: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水甲虫的胸翼。
语段二:在水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堆闪着亮光的“蚌蛛”在打着转,欢快地扭动着,不对,那不是“蚌蛛”,其实那是豉虫们在开舞会呢!赏析: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豉虫在水塘里的热闹场面。
语段三:它们身体鼓鼓的,像半粒豌豆,鞘翅光滑或有绒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红色或黄色的斑纹,或红色、黄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纹,但有些瓢虫,鞘翅黄色、红色或棕色,没有斑点,这些鲜艳的颜色具有警戒的作用,可以吓退天敌。
赏析:作者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瓢虫的样子展现在读者眼前,将它们“可
以吓退天敌”的原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艺术特色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该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熔于一炉,娓娓道来,通过对种种昆虫习性、特征的描述来体现作者特有的对生活世事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该书的问世又被看作是动物心理学的诞生。其艺术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浓厚的文学气息。
《昆虫记》不同于一般科学小品或百科全书,它散发着浓厚的文学气息。首先,它并不以全面系统地提供有关昆虫的知识为唯一目的,除了介绍自然科学知识以外,作者还利用自身的学识,通过生动地描写将昆虫的生活与人类社会巧妙地联系起来,把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认识体系搬到了笔下的昆虫世界里。他透过被赋予了人性的昆虫来反观社会,传达对人类社会的见解,无形中指引着读者在昆虫的“伦理”和“社会生活”中重新认识人类思想、道德与认知准则。其次,虽然全文用大量笔墨着重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并不像学术论著一般枯燥乏味,而是行文优美,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语言朴实清新、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情趣和诗意。作者使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对自然界动植物声、色、形、气息多方面进行描述,语言生动有趣。此外,他凭借自己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基础,在文中多次引用希腊神话、历史事件以及《圣经》中的典故,字里行间还穿插着普罗旺斯语或拉丁文的诗歌。
2.理性与感性的融合
《昆虫记》融合了科学与文学,这也意味着它既有科学的理性又兼具文学的感性。书中不时提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试图在科学中融入更深层的含义。在研究记录之余,作者在字里行间也提及自己安贫乐道的乡间生活经历,向读者介绍膝下的儿女,乃至他的家犬,充满了人情味。可以说,这部作品的感性基调,就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一种对生存的清醒认
识,一种对生活的深厚感情。而科学的理性就是得到了这种感性的支持才能持续下去。
真题集锦
1.名著阅读。
意大利蟋蟀没有黑色礼服,也没有整个蟋蟀类所特有的臃肿外表。相反,它纤长,娇弱,体色很浅,近乎白色,这与它夜间活动的习性十分适合。
这段文字出自 。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无常》里讲到作者在故乡看大戏,戏里的无常颇具人情味。阿嫂死了儿子,十分悲伤,无常同情阿嫂,放其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阎王捆打四十。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这是鲁迅第一次在日本的同乡会看到的范爱农,当时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
《昆虫记》一书中,法布尔用生动活泼、轻松诙谐的笔调,让笔下的虫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尊重。
《昆虫记》中法布尔没采用解剖法,而是采取观察与实验的方法,实地记录昆虫的生活现象、本能和习性,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昆虫世界。
3.语文课上,李老师建议大家组成读书小组对《昆虫记》和《水浒传》进行专题探究,请你根据示例为这两部名著各设计一个探究专题。
(1)《昆虫记》探究专题示例:探究法布尔的观察方法。
你设计的专题: 。
(2)《水浒传》探究专题示例:探究《水浒传》中的情节。
你设计的专题: 。
4.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甲】当那个可怜的蝗虫移动到螳螂刚好可以碰到它的地方时,螳螂就毫不客气,一点儿也不留情地立刻动用它的武器,用它那有力的“掌”重重地击打那个可怜虫,再用那两条锯子用力地把它压紧。于是,那个小俘虏无论怎样顽强抵抗,也无济于事了。
【乙】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要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好歹的拉到了地方,他的裤褂全裹在了身上。【甲】段文字选自名著《 1 》,作者是 2 ,他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的小生灵们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
【乙】段出自名著《 3 》,作者是 4 ,这里所写的是 5 (写出人名)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细腻逼真,令人感同身受。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个人耗尽一生的光阴来观察、研究昆虫,已经算是奇迹了;一个人一生专为昆虫写出长达十卷的书,更不能不说是奇迹。
这些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法布尔,他的《昆虫记》被誉为“地下“潜伏”四年; 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 ”。在这本书中,在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
服敌人。
参考答案
1.【答案】《昆虫记》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积累。文段讲的是关于意大利蟋蟀的一些特点和生活习性,自然而然地可以想到描写昆虫的生物学著作《昆虫记》。
2.【答案】 B
【解析】 B项“当时两人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错误。鲁迅与范爱农初次相识的地点是:日本横滨。1905年冬,范爱农随徐锡麟夫妇赴日留学。当时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应陈子英之邀前往横滨迎接,就在这时开始与范爱农相识,官吏检查范爱农等人的行李时翻出给师母带的绣花的弓鞋,鲁迅看到后嗤之以鼻,摇了摇头,被范爱农看到了,从此对鲁迅不满。范爱农等人在火车上互相让座,鲁迅又看不过去,摇了摇头。1907年日本留学生们接到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杀、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的消息,举办同乡会时他反对鲁迅等人主张发电回国的想法,专门跟鲁迅作对,从此与鲁迅作对。后来范爱农由于没钱回乡,受到轻蔑、排斥、迫害,只得在乡下教几个小学生糊口。革命的前一年再次遇到鲁迅,两人熟识了,范爱农解释了为何当年与鲁迅作对,鲁迅表示歉意,两人冰释前嫌成为好友。
3.(1)【答案】示例一:探究“蜂”的多样性及生活习性;示例二:探究昆虫的捕食技艺。
【解析】名著探究专题活动设计,可从名著的内容、人物情节、语言特色、社会意义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如:《昆虫记》可从文章介绍的各种昆虫的特点、生活习性方面设计探究专题。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答案】示例一:探究主要人物逼上梁山的原因;示例二:试比较武松、鲁达、林沖、李逵性格的异同。
【解析】名著探究专题活动设计,可从名著的内容、人物情节、语言特色、社会意义等方面入手进行设计。如:《水浒传》可从小说的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特点、社会意义等方面来设计探究专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4.【答案】昆虫记 ; 法布尔 ; 骆驼祥子 ; 老舍 ; 祥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基础知识和内容的识记。【甲】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螳螂捕食蝗虫的过程,这是出自法国昆虫学家、文学家法布尔所著的长篇科普文学作品《昆虫记》,该作品又称《昆虫世界》《昆虫物语》《昆虫学札记》或《昆虫的故事》。【乙】段文字根据在烈日下拉车的情景,容易想到这是祥子。《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舒庆春)所著的长篇小说,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祥子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代表人物。
5.【答案】昆虫的史诗 ; 蝉 ; 蜘蛛 ; 螳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名著内容及文学常识的识记。文段介绍了《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被誉为“昆虫的史诗”。通过读这本书,就知道那些地下“潜伏” 四年的昆虫是“蝉”;在编织“罗网”方面独具才能的是“蜘蛛”,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的是“螳螂”。
第1页共5页
第1页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