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8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必修3第1单元第4课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共8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11-25 11:1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引言:明清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天崩地解”的社会大变革,明覆亡的惨痛事实,对以华夏文明为自豪的士大夫,形成巨大的冲击。伴随着政治风云的激荡,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经济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文化学术界首先掀起了一场推陈出新的思想浪潮和文化大繁荣,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遭到质疑。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等思想家批判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学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也对近代启蒙思想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何继承?如何批判?第四节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烂熟中承古萌新 沉暮中晚风轻拂主要内容: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请阅读以下故事片断,结合书本内容找出明清之际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明朝,番禺秀才吴必中带着书童正走在赴京考会试的途中。他是家中独子,但是他天生愚笨,多次考县试都不中,于是老爸吴老爷拿钱为他买了个秀才的头衔,这样,吴必中带着全家的希望上京了。
  他们走到湖南时,他们先是看到一些衣服破烂,瘦得只剩下骨头的难民坐在路边,接着又看到一大帮农民手拿着锄头和大刀,一边大喊:“狗官钱弓梓,拿命来”。他们赶紧避开。后来才知道他们的土地被钱弓梓给强行霸占了。政治腐败;社会拜金风气盛行政治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吴必中一边赶路一边还不忘死记硬背四书五经,把要考的文章死死的记住。终于来到北京,他看到大街上很是热闹,大街两边都是做买卖的。最吸引他的是地上摆卖的西洋玩意,他实在爱不释手,于是买了一个望远镜。
  来到客栈,他看到有很多像他那样的考生,有的在高声谈论科举考试,有的埋头苦读,他也不甘落后,吃完饭早早地回房看书。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因循守旧,束缚思想商品经济发展西方文化传入,开阔眼界明代施复的手工工场清朝的军机处明清科举考场经济环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环境:君主专制强化思想环境:理学禁锢思想,
摧残人性探思想活跃之源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1、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
矛盾尖锐,封建制度盛极而衰2、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3、阶级上,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4、思想上,明八股取士,清大兴文字狱,程朱理学体系占统治地位,摧残人性。5、外部:西学东渐(西方科技传入)明清时期时代特征:
是我国又一重要的社会转型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根本原因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清初三大儒明清三先生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离经叛道”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5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等多种。  明代万历年间,李贽在麻城著述、讲学。虽说他是有大学问的人,却也开荒、种粮、种菜,勤快得很。李贽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生,李贽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别的先生要求学生走路要轻,说话莫大声。而李贽偏要学生们蹦蹦跳跳翻跟头,大声读书像打油;别人教书要白天,李贽白天要学生们帮家里种田、种地,夜晚听他讲学;别人教书是在学堂里,李贽要学生在钓鱼台上听;别人教书专讲“四书”、“五经”,李贽专教些实用的东西,还经常出谜语逗学生们玩:
  皇帝老子去偷牛,满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妇手,细伢打破老子头。  学生们猜来猜去,都猜不出来。李贽笑着启发说:“你们不是猜不着,是还没有长这个胆量。要干大事,就得敢破旧规矩,敢想,敢说,还要敢干。”
  接着,李贽解释说:“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满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妇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细伢打破老子头’是子不子。”学生们听了以后,就到处传播。气得那些官老爷和封建卫道士们连连骂李贽是“盗教”、“邪教”、“异端”。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生活经历:
①出生地:泉州
②家庭:世代经商
③性格:独具个性、离经叛道
④经历:少年:求学穷困潦倒
中年:做官正直清廉
老年:入狱迫害致死有官弃官有家弃家有发弃发离经叛道,自称“异端”李贽:异端?异端:原义是指异常的吉兆,
现多指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何为“异端”? 材料1 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焚书》 材料2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 ------《焚书》 1、李贽反正统意识 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主张男女平等 材料3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 材料4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焚书 》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我是圣人,我说的就是对的孔子:李贽: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论题一:李贽思想朱熹李贽朱熹:做事必尊三纲五常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李贽: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李贽: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
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论题一:李贽思想朱熹李贽材料5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去真心,失去真心,便失去真人”。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译:所谓童心,就是没有一点虚假,纯粹是真实的,是人的意念在最初发起时的本心。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生活经历:
(2)李贽反正统意识的思想主张:
①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②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提倡个性,抨击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
⑤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李贽的生活经历:
(2)李贽反正统意识的思想主张:
(3)代表作:《 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
(4)评价:
①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
②有力冲击了封建礼教和整个儒学正统思想
③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和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④其代表了中小地主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宁波余姚人。其父黄尊素为明末东林党名士,被宦官魏忠贤陷害致死。黄宗羲成年以后加人复社,坚持反宦官斗争,险遭杀害。清兵南下,他召募义兵成立“世忠营”,武装抗清。明亡后拒绝清廷征召,隐居著述。主要著作有《明夷待访录》等。 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清三先生(或清初三大儒)。2、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说⑴生活经历:参加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隐居著述。⑵代表作:《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明夷待访录》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批判君主专制,呼吁君臣平等⑶思想主张: 材料四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材料三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明夷待访录》 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②提出限制君权主张, 把学校作为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③反对传统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⑶思想主张: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A、政治上:B、经济上:C、学术:主张“经世致用”  为了配合维新变法运动,《明夷待访录》被大量秘密印发、传播。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深!”又说:“此书乾隆年间入禁书类,光绪间我们一班朋友曾私印许多送人,作为宣传民主主义的工具。”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为近代反专制斗争提供思想武器⑷评价:①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②黄宗羲的经济主张,反映了明末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⑶思想主张: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3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顾炎武(1613—1682),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3 、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 ⑴生活经历:⑵主要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著作。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 ⑶思想主张  材料五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五、六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命运。 “天下”是天下人所共有,并非一人一姓所私有。“亡国”和“亡天下”是不同的两件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⑶思想主张  材料五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五、六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⑶思想主张  材料五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六 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顾炎武《日知录》材料五、六反映了顾炎武怎样的思想主张?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顾炎武的主要思想:(1)强烈地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了“众治”的主张
(3)梁启超把其观点归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史为鉴,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背景:A、明朝末期内外交困,危机四伏;B、士大夫面对危机,寻求改革方案;C、提倡以史为鉴,提倡研究与现实结合,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明清时期“经世致用”主张经世致用的 内容 1、反对八股取士,主张为学应求真务实,关心国际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天下郡国利病书》“八股之害,甚于焚书”2、提出拯救时弊的主张 “严以治吏,宽以养民”;“明主治吏,
不治民”3、主张“工商皆本”“大贾富民者,国之司命也”⑷评价:①虽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但他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是十分强烈的。
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启蒙精神。3、顾炎武思想的启蒙精神4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1644年,清兵入关,王夫之和友人一起在衡山起兵抗清。兵败,逃到广东肇庆,效力于南明桂王政权,对桂王政权里许多人结党争权深表不满。不久,他见大势已去,辞职还乡,长期住在湖南湘西苗瑶山区。晚年隐居在衡山石船山麓,努力著述,人称船山先生。著作现存《船山遗书》288卷,还有一部分已经散失。4、王夫之“孤秦陋宋”批判湘西草堂明月无心自照人清风有意难留我
船山先生草堂大门有幅对联,右联:清风有意难留我;左联:明月无心自照人;横批:湘西草堂。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既有反清复明的内在情结,又有浓浓的归隐田园的气息。 屋内正中亦有一幅对联,右联:六经责我开生面;左联:七尺从天乞活埋。船山先生一方面对明王朝的覆灭悲愤欲绝,觉得活在异族统治之下,犹如活埋一般;可另一方面,船山先生苟活于世,却有着宏大的抱负,那就是:为民族传统文化的更新与传承而奋争不息。生,还是死,看来是萦绕在这座湘西草
堂内与外的无形精灵,亦成为船山先生灵
魂深处的问题。屋内有些介绍先生生平事
迹的东西,数件遗物。最引人注目的是湘
西特有的一双木屐和一把油纸伞。据说,
船山先生对异族满清的统治一直无法接
受,骨子里都是反清复明的念头。他出外
必穿木屐,以示脚不踏清王朝之地;又不管
天气是晴还是雨,皆手撑着一把油布伞出
门,以示头不顶清王朝之天。
铮铮傲骨,强烈的民族气节由此可略窥一斑了。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孤秦陋宋”
首先是“孤”。
“孤”的核心是“私”。在船山看来,尧舜禹三代禅让制度是公天下,在民主推举制度之下,国家是大家的国家,天下是大众的天下,尧舜禹可以为最高统治者,在众人之上;众人也可成为尧舜禹,与众人相同。这种天下众人相同的社会,尧舜禹当然不孤了。 “孤秦陋宋”
“陋”是浅陋、丑陋,见识短浅;
“陋宋”之“陋”有以下含意:一是陋于术,即玩弄权术;二是陋于人;即没有人材,缺乏治理天下的人材;三是陋于言;朋党对立,君子小人对立,书生意气,相互攻击,讲假话空话,误国害民;四是陋于时与势,没有及时抓住时机。
船山说,孤秦之“孤”与陋宋之“陋”,其核心是猜疑之心,自私之心,坏在一个“私”和一个“疑”字上。       王夫之批评说:最高统治者从完全彻底的个人私利出发,妄图将天下永远控制在一家一人手中。因私而害怕人们造反夺权,因私而诛杀天下贤才,因私而疑天下。一个“私”字,一个“疑”字。由私而疑,由疑而失天下。 4、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⑴生活经历:⑵代表作:《船山遗书》 、 《宋论》 材料一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夷狄盗逆之所可私,而抑非一姓之私也。”
材料二 “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材料三 “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主旨: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⑶思想主张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材料四: “气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而已矣。无其器则无其道。” 世界是物质。一切事物都是可知的。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材料五:“动以入动,不息不滞……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 。”①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猛烈抨击“孤秦”、“陋宋”,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批判暴政。
②哲学思想:
在发挥“气一元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③历史观:尊重规律,天地之化日新
④学术:主张经世致用
4、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⑶思想主张:4、王夫之——唯物主义思想家⑷评价:闪烁着唯物主义和革新的光芒,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探究: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建立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探究:评价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局限:积极: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⑴地位和著作:唐甄是清初经世致用的倡导者,著《潜书》⑵主要思想:
①儒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定乱除暴安百姓;
②最大特点是对专制君主的大胆批判。他把历代帝王看作贼,反对把帝王神化。
③对“官”也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④提倡经世致用之学。5、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⑶历史影响:
①在当时。。。。。
②其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
③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仍没有跳出。。。   明末清初,专制王朝犹如一艘沉舟已风雨飘摇;传统的儒学思想好象一棵病树充满枯枝败叶。而当时的世界却千帆竟发,万木争春。这几位进步思想家上下求索,承古萌新,试图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启蒙思想框架,但仅仅是晚风轻拂,难以形成大潮巨浪。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解说词 从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身上,我们能体会哪些精神?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6、几人的进步思想主张及评价:
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评价:
1、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
2、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
3、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4、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5、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①明末清初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②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③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专制主义的主张,是中国思想界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7、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影响理解历史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探究思考:1、主要思想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社会根源
(1)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理学走向极端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政治: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思想:批判传统儒学影响:知识梳理反正统意识主张①批判继承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早期民主启蒙思潮);
②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家思想的演变5 、魏晋到隋唐:冲击:受到道教、佛教冲击,“三教合一”。2、战国:继承发展:百家争鸣,孟子、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使儒学成为诸子中的蔚然大宗。4、汉代:正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春秋:创立:社会转型之际,孔子开创儒家学说。6 、宋明时期:改造与融合:程朱理学、陆王心学。7 、明末清初:批判与启蒙:反对封建礼教的“异端”李贽,三大思想家(黄,顾,王),唐甄8、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打倒孔家店3、秦朝:重创:焚书坑儒,遭到沉重打击。1.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八坚持、反对)深化?提高  当代儒学复兴2.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领导人倡导的”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是儒学在当代中国政治理念中的新体现。
把儒家的一些伦理原则和道德用于规范用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改善一切以物质利益为中心而造成的冷漠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深化?提高  当代儒学复兴1、关于李贽思想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B、否定宋明理学
 C、批判三纲五常 D、否定君主专制
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的主张,不包括
 A、个性自由 B、经世致用
 C、农工皆本 D、民主共和
DD知识巩固4、关于明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影响的下列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有利于解放思想
 B、农工商皆本思想的提出,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C、对君主专制造成了猛烈的冲击
 D、直接推动了变革当时社会的实践
5、关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和明清之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从本质上否定君主专制
 B、维护的阶级利益相同
 C、产生的历史条件相同
 D、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性DD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
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2、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
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的危机
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
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
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BA3、下列有关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批判的内容及影响,说法不准确的是
A、挑战正统,提倡个性
B、批判专制,否定帝权
C、批判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D、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学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D4、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商鞅、吴起等改革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道学家的虚伪 B5、提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主张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董仲舒
C、唐甄 D、黄宗羲D6、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提出
 A.“天下为主,君为客”  
 B.“博学于文,行已有耻”
 C.“工、商皆民生之本”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A针对明代八股取士、读书人只知诵读程朱注解、严重脱离社会现实的状况,黄宗羲等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学应求真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B、把耕地按肥瘠高下分为几等,定出不同的税则来征收赋税
C、“严以吏治,宽以养民”
D、“工商皆本”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家不包括: A、顾炎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王阳明明末“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包括:
A、政局动荡,统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役沉重,赋税不均,百姓生活困苦
B、商品经济蓬勃发展,“重商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C、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
D、明朝内外交困,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