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品味作品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复杂、曲折的情感; 3.品味作者笔下月色描写的精妙,感受所营造的宁静、淡雅的意境; 4.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2.品味作品语言中的情感及作者写景的精妙。
教学难点:探究“闲人”所饱含的复杂微妙的意味。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说的谁吗?那我们最熟悉的是哪位呢?(知名度最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问导读 (一)初读,读通课文 1.自由大声读课文,读准字词,把握节奏。 藻( ) 荇( ) 柏( ) 澄( )澈 2.展示朗读,同学评价,师生点拨。 (二)再读,疏通文意 3.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质疑:提出字词、句子疑问。 (检测:看屏幕) 抢答题(一):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含义 (1) 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 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3) 月色入户:(门) (4)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 怀民亦未寝:(睡) (6)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抢答题(2):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逸致的人罢了。 (三)精读,体会情感 ,品味语言 品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5.解题,从题目来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记的是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 答:游记或记叙文;苏轼与张怀民晚上在承天寺欣赏夜景。 6.读记叙部分,请同学们找找能出能表现的作者情感的词语,细细品味,说说你所体会到的作者夜游过程的情感变化。 并带着感情来读读这些句子。 答:欣然起行(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寻(有急切访友的兴奋之情)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感慨之情) 7.品析写景的句子。请品味月色描写的句子妙在何处。 .比较 (1).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和荇,写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 (2)写竹柏的影子也是侧面烘托,烘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3)原句更有意趣,先紧承上句写喻体,以假乱真,突出了月光空明澄澈、令人陶醉的特点 (四)品读,感悟态度和人生 8.请联系写作背景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作者在感慨中称自己为“闲人”,说说“闲人”一词饱含着作者哪些微妙的情绪?(小组合作探究)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毁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写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答: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闲人”从字面上理解是清闲的人。 “闲人”是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传达了 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 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所以作者当时的心境是非常复杂的。 9.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课文,争取背下来。 四.拓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