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味诗歌之美。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意蕴美。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及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由电视剧《庆余年》“范闲朝堂斗诗”导入。
二、出示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体味诗歌之美。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之情。三、“一诗”(一)读诗你知多少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诗技巧: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音长仄声短,韵字平仄皆回缓。教师解读读诗技巧,示范。
4、名家范读
5、学生配乐朗读
(二)品诗你悟出什么
1、诗歌不但要读,还要品,品诗意,品诗境,品诗情,同学们请认真阅读三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品析
2、全班交流:
(1)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篱下采菊,优哉游哉,无意抬头,偶见南山。夕阳西下,云雾缭绕,飞鸟成群,结伴而还。好一幅自由恬淡的田园风光啊!而这样一幅自由恬淡的田园风光体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齐读这两句诗B、这两句的妙处全有一个“见”字表现出来苏东坡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能品出“见”与“望”的不同吗?C、“见”之无心之得,不经意间南山就一下子扑入了诗人的眼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这两句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与菊花、南山交感融合,成为和谐的一体,表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化境。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学生读写作背景: 陶渊明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贵。于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隐居。《饮酒》其五就写于他归田园隐居之后,这时陶渊明 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重视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归复自然,才能从追名逐利、得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中解脱出来,求得完美。陶渊明认为人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生命的完美,所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中的(齐读)“飞鸟飞鸟既是眼前实景,又具有象征意义。倦鸟归林,诗人也如飞鸟般回归田园,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达到“返璞归真”。这首诗写景抒情叙理,形势和内容达到高度统一,而境之悠然自得,情之物我合一,理之返璞归这些真意,真皆源于诗人的“心远”,“心远”是这首诗的诗眼。
(三)唱诗你想到什么诗歌具有节奏美,音韵美,可以用来咏唱,《经典咏流传》传唱人朱哲琴演绎了这首经典,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悟诗歌之美。
三、“一人”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以下三则材料,思考:从中你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陶渊明?
材料一:南朝钟嵘评价陶渊明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陶渊明最大的成就是将诗歌与田园隐居生活结合起来,由此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题材“田园诗”,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材料二:《爱莲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材料三: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许多人不择手段追名逐利。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对官场不满。《史记》记载当他在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整冠束带相迎,以示敬意,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2、学生交流
3、总结:这就是陶渊明, 他是一位诗人,开宗立派,写诗言志;他是一位隐士,独爱菊花,淡泊名利;他是一位志士,不畏权贵,高洁傲岸。
四、“一人生”
1、陶渊明已远去,但他的思想和精神仍在影响着我们,走出历史,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你是赞同还是反对,理由是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积极意义:弃官归隐,独善其身,是对当时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真正为理想和信仰而活。消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打黑除恶),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作为现代中学生,我们要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五、在经典传唱的歌声中下课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