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唐诗五首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1 10:2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9张PPT)
唐诗五首
古 诗
基本形式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派别: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浪漫诗派、现实诗派……
知识链接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
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唐代以后,称为近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和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则称为长律或排律。)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
知识链接
律诗简介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5个字或7个字,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知识链接

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大意;
诵读诗歌,领略诗歌的韵律之美,并能背诵默写全诗;
通过品读赏析,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野望
作者:王绩
——【清】翁方纲
正是不可多得也
忽逢野鹿
如鸢凤群飞
入初唐诸家中
以真率疏浅之格
王绩【jì】(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注有“老”、“庄”。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
诗人简介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此诗便是创作此时。
创作背景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歌首联“望”字点题,总领全诗:颔联和颈联都照应“望”字,描绘的全是诗人所见之景。
“徙倚”即徘徊,“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若有所待的画面。
呼应尾联,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表现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精读细研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颔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静态的景色。颔联妙在融情于景,描写了漫天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条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精读细研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颈联转而写人,写动态、写近景:画面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清冷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于外物的反映。
颔联和颈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精读细研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用典。运用伯夷叔齐归隐采薇的典故,意在表明现实中知音难觅,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伯夷叔齐。再次表达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精读细研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
古代三大名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古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和”天下绝景“之称。黄鹤楼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古代三大名楼
岳阳楼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古代三大名楼
滕王阁
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历史上的滕王阁先后共重建达29次之多,屡毁屡建。
知识链接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诗人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 ,原籍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著名诗人。于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考中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官位一直不显 ,后游历天下,天宝十三载卒。
崔颢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精读细研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面对历史陈迹,不免浮想联翩,“已乘”和“空余”,“昔人”和“此地”,两相映衬,凝成了古今变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在诗人心中布上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精读细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人登上古楼,只见碧空浩渺,白云悠悠。这样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诗人产生世事茫然,吊古伤今之情。道出了“人去楼空”,唯有悠悠的白云千载依旧的景象。
展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无常的感慨。
精读细研
晴川历历汉阳,芳草萋萋鹦鹉洲。
诗人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晴日平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在目,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一片繁荣的景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字表现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景象。“烟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它与“日暮”一同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而自己官途失意,还面对烟波浩渺的长江,独立在苍茫暮色之中,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更添异地飘泊之感。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
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怀乡之情。
精读细研
使至塞上
王维
王维(701—761)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诗人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所写的即为赴边途中的所见所感。
写作背景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
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
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多抒发报国的豪情、对战争的痛恨、对统治者的不满、对家乡的思念等。
知识链接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开头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和经过的地点。
精读细研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和抑郁。
精读细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边塞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精读细研
构图美:
线条美:
色彩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
——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精读细研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尾联与首联呼应,写到达边塞的情景,借候骑之口,点明都护崔希逸远在燕然前线,写出边塞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赞美了他们以身许国的爱国热情。
精读细研
渡荆门送别
李白
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项祖国壮丽山河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赠别友而作。
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财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厢景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首联叙事,扣住诗题,交代了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精读细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写景。(远景)“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的情形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流入大海之外,气势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精读细研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颈联绘景。(近景)通过对途中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运用想象,将水中的月影比喻成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上云霞之美。
精读细研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尾联抒情。运用拟人手法,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意味无穷。“送”字直接点题。
精读细研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诗人简介
创作背景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此前诗人曾因得罪权贵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精神上因此受到严重打击,思想上也由“兼济天下”转为“独善其身”。这时,他为避免在朝为官遭受党争之祸,主动要求到外任杭州刺史。离开了京师,心情恬静一些,该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两个地名连用,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精读细研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争”“啄”,这两个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给人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精读细研
文中“几处”能不能改成“处处”,“谁家”能不能改成“家家”,为什么?
不能。因为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也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运用“几处”“谁家”突出了“春行”之“早”的特点。
精读细研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用“乱”修饰“花”,写出了花的多和繁,化静为动,写出了花争芳斗妍、竞相开放的情态,从而突出了花的繁茂和其姹紫嫣红的色彩;用“浅”修饰“草”,写出了草在初长时的样子和嫩绿的色彩,突出了初长芳草的鲜嫩。
精读细研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精读细研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最爱”说明诗人在此看到的景象更美,对西湖美景的喜爱表露无遗。“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