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课件+同步练习+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7份)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设计】14-15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课件+同步练习+章末整合+本章测试: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7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4-11-26 08:27:48

文档简介


基础演练
一、选择题
1.据国家民政部统计2009年中国大陆老年人口已达1.69亿,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  )
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
答案:B
2.现在世界上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人口膨胀、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其中要解决这五大问题,关键是要解决(  )                   
A.粮食问题 B.人口问题
C.环境问题 D.资源问题
思路导引:正确解答该题首先理清五大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根据选项作出判断。
答案:B
易错分析:解答该题常出现的错误是:不了解世界现在面临的五大难题,缺乏生态常识,是本题出错的主要原因。2·1·c·n·j·y
3.下列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B.已经进入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C.目前已经不再需要控制人口的数量
D.目前新生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需要引起重视
解析:我国目前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但还需要继续控制人口数量。
答案:C
4.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
①对土地资源的压力 ②对水资源的压力 ③对能源的压力 ④对森林资源的压力 ⑤使环境污染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答案:D
5.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B.我国人口发展的目标是:2010年,人口总数要控制在13.6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口总数达到峰值(20亿左右)以后,将开始缓慢下降
C.由于人口基数过大,因此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大,增长规模很大
D.由于我国人口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来势很猛
答案:B
二、简答题
6.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据图简答: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________;www.21-cn-jy.com
(2)从图乙可知,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________;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对各种资源的压力,对水(特别是淡水)、耕地,人均占有率明显下降。
答案:(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7.根据“我国人口再生产的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9
1.42
1.42
1.05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率最低出现在________年前后,结合其他学科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3)利用表中给出的数据,在图中完成1980~1995年期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图,并与1975年前曲线连接起来。21*cnjy*com
(4)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两个高峰期约是________和________。
(5)当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________。
答案:(1)1960 三年自然灾害造成的 (2)计划生育
(3)按照题干表中给出的年代和增长率绘出曲线,如下图
(4)1962 1969 (5)人口基数大,具低增长率,高增长量的特点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过程。它表明(  )
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解析:PPE怪圈表明了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恶化三者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能通过协调发展形成良性循环。www-2-1-cnjy-com
答案:B
2.到2050年,按16亿人口人均年消费粮食600 kg计算,中国共需粮食9.84亿吨,需要每公顷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中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中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答案:B
3.关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因而会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因此又会使人口继续增加
B.人的生存除需要各种农产品以外,还有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也会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
C.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将会自然减小
D.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
解析:人的生存需要粮食和耕地,因而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更多的农田;要想耕地多,就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去开垦土地,因而就会使人口增多;我国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如人均耕地、人均淡水量都极低,这都与人口众多有直接关系。2-1-c-n-j-y
答案:C
4.如图为我国近几百年来人口增长的曲线图,请分析下列有关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图示曲线近似为“J”型曲线,表明近几百年来我国人口增长不受任何限制
B.图示曲线的形成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无关,只取决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C.人口的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
D.我国地大物博,受人口激增影响不大
解析:虽然曲线近似为“J”型曲线,但人口增长还是受到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增长虽然反映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人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量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答案:C
5.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请分析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解析:综合三个图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的。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就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不会扩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定为基础,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21cnjy.com
答案:B
二、简答题
6.下图是以1990~1997年世界人口、粮食、资源、污染变化量为依据绘制的20世纪及未来50年曲线图,请回答:  21*cnjy*com
(1)导致自然资源迅速枯竭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一定时间内人均粮食迅速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口增长到一定的程度会减少,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模型曲线上看出,为了人类的根本利益,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对四条曲线的正确理解:(1)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所以随着人口增加,资源逐渐减少;(2)由于农业技术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但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产量下降;(3)污染会日趋严重;(4)人口数值曲线变化在粮食曲线变化之后。【版权所有:21教育】
答案:(1)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2)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
(3)人口剧增,耕地减少,环境恶化
(4)生态环境恶化,粮食不足,地球有一定承受限度
(5)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
7.当前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是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自然条件下人口数量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作答:
(1)图中的“环境阻力”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方面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决定一个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
(3)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能否发生变化?有哪些措施可以增加环境容纳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阅读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0.5
2.4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21.0
39.0
老年人口比重(%)
12.0
4.0
①发达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②发展中国家的年龄组成应属于________,人口问题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可采取的对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人均耕地、淡水资源、食物、资源和能源短缺、生存空间变小、环境污染加剧、传染性疾病流行 增大21·世纪*教育网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可以变化。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来提高环境容纳量。如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开发核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的落后设备、发展低碳经济等方式,建立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之间的协调和平衡,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来源:21cnj*y.co*m】
(4)①衰退型 人口增长慢、老龄化严重 鼓励生育、进行移民 ②增长型 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例高 计划生育【出处:21教育名师】
研究学习
考能强化系列之六:人口和环境问题的考查预测
人口和环境问题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节知识点也成为高考的一个热点。本节知识与种群和生态系统等知识联系紧密,可能会以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如环境污染会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联系;人口的增长问题会与生物种群的增长曲线联系,考查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
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右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21·cn·jy·com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为缓解人口增长带来的世界性粮食紧张状况,人类可以适当改变膳食结构,若将(草食)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比例由1∶1调整为1∶4,地球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是原来的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4)我国现阶段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这一政策能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世界人口和环境问题为背景,考查了同学们对种群的增长规律、影响因素的理解,以及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1)人口增长率过高(如a曲线所示),会导致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从而使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最终出现负增长的局面(如c曲线所示)。(2)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应呈“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条件有限。在K/2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3)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假设原来所供养的人为X,改变膳食结构后可供养的人为Y,则植物的总能量为X÷10%+X÷10%÷10%(改善之前),Y÷10%+Y÷10%÷10%(改善之后),而改善之前和之后植物的总能量不变,故X÷10%+X÷10%÷10%=Y÷10%+Y÷10%÷10%,两侧分别提取出X和Y,然后求即可。(4)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中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其中提倡晚婚晚育是为了延长世代长度;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个体数。两者均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3)1.96 (4)延长世代长度(延长繁衍一代的时间),减少新生儿个体数,降低人口出生率
课件26张PPT。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有效的控制自然增长率持续增长13.6亿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环境容纳量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自然资源环境污染人口增长资源和环境训练落实篇
基础演练
选择题
1.目前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提醒市民注意避免紫外线伤害。造成地面紫外线照射增强的直接原因是(  )
A.滥伐森林 B.水体污染
C.南极冰川融化 D.臭氧层破坏
解析:本题利用气象预报中有“紫外线指数”的内容为情景命题,考查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简单。
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吸收200~300纳米(nm)的阳光紫外线辐射,因此臭氧层被破坏可使阳光中紫外线辐射到地球表面的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严重的危害。
答案:D
2.仿生学是目前飞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如全球卫星地面定位系统扫描等就借鉴了某些生物的回声定位系统的特点,这是利用了生物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生态功能
解析:仿生学的飞速发展,主要利用了生物的直接价值中的科学研究价值。通过对某些生物的器官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利用人工材料制作仪器设备,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利用它去探究自然的奥秘。
答案:A
3.我国国内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已达239只,而以长期合作研究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见下表:
合作国家
美国
日本
泰国
奥地利
西班牙
合计
由中国提供
8只
4只
2只
2只
2只
18只
繁殖幼子
4只
4只
1只
9只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工圈养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C
4.每年5月22日是世界生物多样性日,近日在某些城市的花鸟鱼虫市场,每日均有数千只列入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入侵物种之一的巴西龟被市民买回家当宠物饲养,而市民养腻了就放生到野外。如果巴西龟造成生态入侵,将会使这些地区(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原有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
C.物种多样性增加
D.遗传多样性增加
解析流程:外来物种入侵种群数量快速增长
答案:A
5.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流程:→;;→;
答案:C
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种多样性的减少,使自然界丧失了许多宝贵的基因
B.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而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重要补充
C.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重要原因
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除特殊情形需要经过批准外,禁止一切形式的猎采和买卖
解析:对于珍稀濒危的物种,应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特殊的保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准猎采和买卖。
答案:D
二、简答题
7.下图是长江中下游某地区生态模式网络图,据此回答问题。
(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在上述方格中。
A.流域蓄水能力降低 B.围湖造田
C.水土流失 D.旱涝灾害增多
(2)为保障本地区农业良性发展,目前应采取的措施是(  )
A.计划生育,控制人口
B.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C.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扩大水域和绿地面积
D.绿化造林,兴修水利
(3)砍伐森林对生物多样性造成极大影响。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在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
解析:由图表推导出砍伐森林,使固水、固沙能力减弱,导致水土流失;通过围湖造田来扩大耕地,使流域蓄水能力降低而旱涝增多,直接后果是影响生存,降低生活水平,说明生态破坏主要来自人为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保护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1)①C ②B ③A ④D (2)C (3)建立自然保护区
8.下图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农药防治(施用DDT)和生物防治(引入捕食者)过程中,害虫种群密度消长示意图:21·cn·jy·com
(1)A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防治,E点开始进行的是________防治。
(2)在A点开始后,害虫数量越来越多,其原因是:一方面,害虫____________;另一方面,害虫的天敌因____________。2·1·c·n·j·y
(3)由E点开始,防治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F~I段种群数量已无明显波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般认为防治害虫主要是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即“有虫不成灾”,试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经济阈值是指害虫种群密度已经达到了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最低值,因此图中需要防治的时间点是________________。
(7)根据生态学种间关系原理,再写出两种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__________。
答案:(1)农药 生物 (2)由于DDT的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DDT的使用而被毒死,捕食者的减少,使害虫越来越多 (3)不污染环境并且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害虫种群密度不再升高 (4)引入天敌捕食后已建立了生态平衡 (5)在害虫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情况下,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6)ADE (7)①引入害虫的寄生生物 ②引入与害虫的生态位相似但不危害农作物的竞争生物【来源:21cnj*y.co*m】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由30多名中外科学家组成的“长江白鳍豚科考调查小组”在从宜昌至上海的1 700公里行程中,没有发现一头白鳍豚,由此可见我国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峻考验。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生物多样性做法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将与白鳍豚生态要求相似的鱼类,引种放入长江中相应区段
B.为保护草原,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华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保护,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
D.将水族馆内的白鳍豚全部放入长江中,使其种群尽快恢复
解析:盲目引进物种,势必威胁当地其他生物的生存,不能人为破坏食物链的某个营养级,引起生态平衡失调,要用科学的方法切实做好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答案:C
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了木工用的锯,属于直接价值
B.广东沿海地区加大了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属于间接价值
C.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潜在价值
D.直到近几十年来,人类才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解析:研究苍蝇属于直接价值中对人类有科研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答案:C
3.2008年12月23日,大陆赠送的大熊猫团团和圆圆顺利到达台湾。下列关于大熊猫的说法正确的是(  )www.21-cn-jy.com
A.大熊猫数量少是因为它处于第四营养级以上,获得的能量少
B.如果把团团和圆圆引入环境秀美的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数量会呈“J”型增长
C.如果大熊猫灭绝就会失去这个物种的基因库
D.大熊猫的人工授精成功,说明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解析:大熊猫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箭竹为食,位于第二营养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并不适于大熊猫生存,所以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人工授精的成功可提高其繁殖率,而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是环境的破坏,所以自然保护区依然要建立,若大熊猫灭绝则物种基因库也将随之消失。www-2-1-cnjy-com
答案:C
4.下列有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B.工业生产产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
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严重污染
解析: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的水质恶化,从而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引起全球气候的变暖,导致极地的冰雪和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5.下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版权所有:21教育】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
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
C.对大型动物迁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
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
解析:纵坐标为存活率,横坐标为种群密度,a种生物种群密度较大时,存活率较低,说明一般个体较大,营养级别较高;对于生物b来说,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较高,种内斗争也就较弱。种群个体间的竞争与种群密度有关,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剧烈。21教育网
答案:D
6.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不同层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Ⅰ、Ⅱ、Ⅲ分别表示遗传(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图Ⅰ说明基因重组导致多种等位基因的产生,从而形成遗传多样性
C.图Ⅱ反映出生殖隔离的生物可以在同一个环境中相对稳定地共存
D.图Ⅲ反映出的河流、森林和城市生态系统具有相同的小气候特点
解析:该题考查了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指的是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重组只能产生新的基因型,不能产生等位基因;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因此,A、B、D选项错误。在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具有生殖隔离)可以稳定共存。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C
二、简答题
7.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发布的一项报告指出: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矿物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排放大量的CO2,导致CO2浓度增加,如图所示是根据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CO2体积分数(y)的历史数据。试回答下列问题。2-1-c-n-j-y

(1)由图可知,大气中CO2浓度逐年增高,温室效应加剧,这将导致土壤沙漠化、洪水泛滥等恶果。导致CO2浓度增高的主要原因是(  )21*cnjy*com
A.人口剧增,细胞呼吸产生的CO2增多
B.工业污染和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C.大量植物和动物物种灭绝
D.自然因素破坏了生物圈生态平衡
(2)由于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温增高,这被称为温室效应,是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对地面附近气温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CO2(  )
A.对射来的太阳光中的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这就足以使全球气温增高
B.在一昼夜中从射来的太阳光中吸收的热大于它向地球外辐射的热,这就导致全球气温增高
C.对由地面向外辐射的红外线有强烈的吸收作用,是这些被吸收的热使大气温度升高
D.强烈吸收由地面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又向各方向辐射红外线,其中约一半向地面辐射,从而使地面附近气温增高
E.对由地面向外辐射的红外线有强烈的反射作用,使这些能量返回地面,从而使地面附近气温升高
(3)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有哪些?为避免温室效应加剧给全球带来灾难性后果,请你提出人类应采取的对策。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大气中CO2浓度升高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工业污染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2)空气中CO2大量存在,可将由地面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又反射回地面,导致近地面温度升高。(3)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水的溶解以及岩石风化中的利用。因此为避免温室效应的加剧,应严格控制污染源,大量植树造林,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对原有的煤炭燃料进行更换,用不具污染的新能源代替。
答案:(1)B (2)E (3)自然界消耗CO2的主要过程有:植物的光合作用、岩石的风化、江湖海水的溶解作用。应采取的措施:①严格控制森林乱砍滥伐,大力植树造林;②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大力推广氢能、电能、核能等新能源;③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④积极开发新能源,推广新能源技术
研究学习
学科素养提高系列之七:水体营养化及防治措施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
由于氮、磷含量过多进入湖泊、河流和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一般认为水体中含磷20 mg/m3和无机氮300 mg/m3即为富营养化。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时,由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面往往呈蓝、红、棕、乳白等色,因占优势浮游生物的颜色不同而水的颜色各异。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中则称作赤潮。
富营养化发生所必备的条件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总氮总磷等营养盐相对比较充足;
②铁,硅等含量比较适度;
③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和溶解氧含量;
④缓慢的水流流态,水体更新周期长。
只有在上述四方面条件都比较适宜的情况下,才会出现某种优势藻类“疯狂增长”现象,发生富营养化。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首先应控制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其次可采取疏浚底泥,清除水草和藻类,引入清水冲稀和采用人工曝气等措施;此外,亦可在保证水体溶解氧的条件下,饲养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以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减轻其富营养化程度。  21*cnjy*com
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是全人类普遍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在各种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因此本节知识是高考的热点,每年都有考查相关知识的试题出现。考查形式多以某一具体的环保问题为背景,与前两章的知识结合起来,综合考查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调查,在我国有很多城市附近的河流、湖泊等天然水体受到了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其表现主要是水体发绿发蓝,继而发黑发臭,水生动物大量死亡。很多学者认为含磷洗衣粉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请你利用下面的材料和用具设计一个实验对学者的上述观点加以验证。
实验材料和用具:
取自然界的清水1 000 mL;玻璃水槽(两只);含磷洗衣粉;发绿池水100 mL;蝌蚪20只;不含磷洗衣粉。
实验步骤:
(1)第一步:在甲、乙两只玻璃水槽中放入等量的________,再加________,甲槽中加入少许________,乙槽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步:将甲、乙两槽放在有阳光直射的地方,每天观察____。
预测结果:
①甲槽水质______________;
②乙槽水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等甲槽水质变为绿黑色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观察蝌蚪的成活情况。
结果:
③甲槽中蝌蚪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乙槽中蝌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设计能力。设计实验应遵循等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实验步骤部分已给出,联系题干就可正确解答。【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答案:(1)清水 等量的发绿池水 含磷洗衣粉 等量的不含磷洗衣粉 (2)水质的变化 ①逐渐变绿变黑发臭 ②无明显变化 (3)向甲、乙两槽各放入蝌蚪10只 ③逐渐死去21·世纪*教育网
④能正常生活
课件24张PPT。第2节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丹顶鹤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 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 CO2等 全球气候变暖 氟利昂等 紫外线辐射增强 皮肤癌和白内障 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植物 动物 微生物 基因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 食用药用 科学研究 原地 自然保护区 最有效 原地 异地 动植物繁育中心 行将灭绝 盲目地 掠夺式 合理利用 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 自然、经济、社会 协调与平衡 训练落实篇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章测试1(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多个物种,一个星球,一个未来,突出保护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紧迫性。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
C.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其直接价值
D.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禁止对野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解析: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提倡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答案:D
2.2010年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泥石流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就是滥伐乱垦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护、山体疏松。下列有关说法不合理的是(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可以预防泥石流的发生
B.为实现快速绿化,保护山体,应由外地引入一些繁殖迅速的新物种
C.人力进行经济活动时,需要遵循生态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D.人类经济活动违反自然规律时,必然引起大自然的报复
解析:新物种迁入,由于食物,空间资源充足,没有天敌,一定时期内可以快速增长,但是可能会构成生物入侵,对当地物种造成灾害。  21*cnjy*com
答案:B
3.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
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
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
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
解析:生物多样性间接使用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B
4.人们把动物分成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的价值观,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片面注重了物种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科学研究价值 D.潜在价值
解析:以人的需要为中心是注重其直接价值。
答案:A
5.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人口动态的主要依据
C.人口数量问题既有其自然生理基础,又有其社会制约因素
D.不同人口种群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种群特征的关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其他种群特征,这些特征都会影响种群的大小、发展等变化。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仅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决定,关键要看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
答案:D
6.下图是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这幅宣传画所揭示的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是(  )
啊!地球出汗了
A.酸雨 B.温室效应加剧,气温升高
C.臭氧层空洞 D.森林面积锐减
解析:宣传画形象地揭示了地球上的气温明显升高,呼吁人类共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答案:B
7.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A.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实现能量的循环,使废物资源化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能量不能循环。发展生态农业,可以使环境中原来流向分解者的能量重新以生活能源如沼气能或食物中化学能的形式被人类重新利用,从而实现物质的多级利用。21cnjy.com
答案:B
8.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生物圈的功能上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
A.人类排放废物的增加
D.能量流动被阻断
C.自动净化能力被破坏
D.物质循环回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
解析:解答此类问题应从以下两步入手,第一步首先理解环境污染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工农业生产发展造成的,还有人类生活水平提高造成的。二者排放的废物是否一定污染环境呢?第二步根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说明只要排放的废物在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之内,就不会造成污染,同时,只要生态系统存在,这种净化能力也不会阻断。显然环境污染与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并不是物质不循环,而是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如废弃物中大量的有机物不能被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使得物质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被阻断造成环境污染。21·cn·jy·com
答案:D
9.(易错题)下列关于大气臭氧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目前大气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形成了“臭氧层空洞”
B.冰箱用的致冷剂氟利昂能破坏臭氧层
C.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使地面生物免受其害
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紫外线,能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辐射
解析: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而臭氧层的作用正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类免受伤害。这个臭氧层中存在着氧原子(O)、氧分子(O2)和臭氧(O3)的动态平衡。但是氮氧化物、氯、溴等活性物质及其他活性基团会破坏这个平衡,使其向着臭氧分解的方向转移。而氯氟烃物质的非同寻常的稳定性使其在大气同温层中很容易聚集起来,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它们光解出氯原子和氟原子,成为破坏臭氧的催化剂(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在遇到H、NO、Cl、Br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O2。
答案:C
10.下列关于我国环境和资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施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由于我国生产技术总体水平较低,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相当严重
C.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占有量也比较高
D.我国资源利用政策是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解析: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正确的,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不高。
答案:C
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持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馈调节
解析:生物多样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与人类的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21教育网
答案:D
12.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
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
C.可看作一个小型生态系统
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
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
答案:B
二、简答题(共40分)
13.(12分)阅读、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南方某水乡为解决家畜饲料问题,从南美引进了一种速生水生植物水葫芦,近几年却发现它已经泛滥成灾,由于其干物质含量仅5%左右,有机物含量很少,利用价值极小,已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据考察,在原产地无此现象。2·1·c·n·j·y
材料二 有植物王国和基因宝库美称的云南,由于一些外来物种的入侵正在引发生态危机。紫茎泽兰原产美洲,十多年前经东南亚侵入云南。紫茎泽兰的毒素会使牛羊中毒,其种子又多又小,散落范围大,生存能力强,能到处传播,所到之处草木都无法生长。紫茎泽兰生长特别快,正以每年30 km的速度向北蔓延,一直扩展到了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地区。21·世纪*教育网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失控的原因主要有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它们的生长呈现出“________”型的生长曲线。www-2-1-cnjy-com
(2)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制止这场生态灾难,其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原产地却没有出现此严重后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21cnj*y.co*m】
(3)水葫芦失控使水体遭到严重污染,溶解氧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变臭等。这种危害类似于水体的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4)为达到既控制水葫芦的疯长,又防止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的目的,有人设想引入水葫芦的天敌,你对此设想有何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二,请你提出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引入的水葫芦、紫茎泽兰生长在营养丰富、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环境中,它们的增长呈现出“J”型曲线。【版权所有:21教育】
(2)外来物种侵入后,原地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的多样性等都会遭到破坏。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生活污水中N、P等的过量排放,引起水中藻类疯长、好氧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水中的溶氧量大量减少、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水体发出恶臭。这些后果就与题意中叙述的危害类似。21*cnjy*com
(4)引入水葫芦的天敌,是人为地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可能会引起生态平衡的严重失衡。因此在引入天敌的时候一定要谨慎行事,多次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作出决定。
答案:(1)J
(2)当地的生态资源被破坏,生态平衡被破坏,物种多样性遭到严重威胁 在原产地经长期的自然选择,它们已与其他生物形成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彼此能保持适度规模的种群,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3)富营养化
(4)能否引入天敌不能轻易下结论,原因是必须考虑引入天敌会不会与引入水葫芦一样导致失控而危害其他生物,因此必须反复实验论证后才能作出决定
(5)如何消除这场生态灾难?从这一事件中人类应吸取什教训?如何正确把握物种引进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如何利用紫茎泽兰造福人类?如何研究开发紫茎泽兰有价值的一面?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4.(16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有两个突出的问题,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其一是蛙的数量急剧减少,其二是鼠害泛滥,虫害频繁发生。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蛙的发育、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分析环境中臭氧层的破坏和农田水体pH的变化如何导致蛙的数量急剧减少。
①臭氧层被破坏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农田水体pH变化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蛙的数量急剧减少,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因素也产生重要影响。
(3)有人尝试“引蛇灭鼠”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此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
参照上述方法,并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三种防治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法。①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基因突变率上升,产卵率下降,畸形卵出现率上升 ②pH变化影响受精卵的发育 (2)人工捕捉 大量使用农药 (3)无环境污染 ①使用性引诱剂 ②引入天敌
③引入寄生虫
15.(12分)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下图为人口自动调控图(注:环境中的人口容纳量是指环境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请据图解答下列问题:2-1-c-n-j-y
(1)由图可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
(2)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因此,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________。www.21-cn-jy.com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口问题与种群问题的结合。正确解答该题首先看懂人口自动调控图,然后根据所学内容作答。
答案:(1)增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计划生育
规律总结:正确解答该类问题要注意生态学中的人口问题与种群的相关内容紧密结合。

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本章测试2(人教版必修3)
一、选择题(共60分)
1.2010年世界湿地日的口号为:携手保护湿地,应对气候变化,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21*cnjy*com
A.湿地的破坏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
C.湿地生态系统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D.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的相关知识。属于综合运用层次。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项错误。不同的生态系统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湿地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农田生态系统低,B项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项正确。湿地生态系统遭受污染,鱼类死亡进而加剧污染,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正确。2-1-c-n-j-y
答案:A
2.2010年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为:生物多样性促发展、促减贫。从该主题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B.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对人类有重要价值的基因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基因(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基因(遗传信息)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础,只有基因的类型丰富,生物的种类、生活方式才丰富,A项正确。长在路边的小草可能含有一些利于生存的抗性基因,故可能对人类有重要价值,B项正确。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C项正确。遗传多样性越丰富,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越容易生存下来,故适应环境能力较强,D项错误。
答案:D
3.“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这句话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
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经济价值
解析:森林的上述作用体现了森林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的范畴。
答案:B
4.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一项为(  )
A.五灵脂、海螵蛸、蝉蜕等都是常用的取自动物的中药
B.各种野生生物都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无法再生
D.野生生物种类繁多,共同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调节作用的间接价值,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本题中A项为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项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项为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21cnjy.com
答案:A
5.下图显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认识到(  )
A.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只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策略
B.后工业化阶段环境问题会自行解决
C.保护环境至关重要,必须杜绝兴建大量排污的工业
D.应该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D
6.如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对森林的两种开发模式Ⅰ、Ⅱ,其中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通常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
B.选择性砍伐使森林变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
C.选择Ⅱ模式更有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D.进行大面积砍伐,让其自身恢复
解析:对物种多样性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开发不利用,而是合理的开发利用使森林更有层次和多样性,这样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利于森林可持续发展,完全砍伐后再种植的树具有一样的树龄和种类。www.21-cn-jy.com
答案:D
7.下图所示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够保持国家安全(  )www-2-1-cnjy-com
A.A国 B.B国 C.C国 D.D国
解析: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长与粮食产量保持协调发展的国家生存的最长久。
答案:B
8.目前中国生态现代化整体水平较低,名列全球倒数第18位,国内也只有北京一地生态现代化水平超过平均水平,下列有关中国生态现代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应当是先污染,后治理,再向生态现代化转型
B.应当是发展“原料—产品—废料—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C.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
D.应当是先进行生态农业建设,再进行城市生态建设,最后再进行生态现代化建设
解析:在可持续发展中,生产模式应是“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生产过程应当是没有废料,从而减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只有采用综合生态现代化原理,协调推进绿色工业化和生态现代化建设,才能缩短和其他国家的差距,否则差距会越来越大。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答案:C
9.“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其基本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循环利用,而能量却只能单向流动,不能循环。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单靠其自身的调节能力,不能保证它向对人类最有益的方向发展。21*cnjy*com
答案:C
10.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战略
B.可持续发展考虑了人类的长远发展
C.可持续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永恒主题
D.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的发展为主线的
解析:可持续发展是以人类的长期发展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经济、社会持久而和谐的发展为主线,追求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共存。
答案:D
11.如图为一条流速缓慢的河流和一个生活污水排放口的示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P点的溶氧量增加,细菌种群数目增加
B.P点到Q点的有机物数量增多导致藻类植物种群数目增加
C.P点到Q点藻类植物增加是由于无机物浓度增加引起的
D.如果人为地将空气泵入污水中不会有助于分解有机物
解析:从P点到Q点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藻类植物利用这些无机物大量繁殖,从而使其数目大量增加。【来源:21cnj*y.co*m】
答案:C
12.生态农业是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农业生产系统,其特点是在保持和改善系统内的生态平衡、不对其周围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求得最大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下列不属于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的是(  )
A.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B.作物轮作、套种
C.使用化肥提高作物产量
D.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解析:生态农业是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护自己生存环境里的生态平衡,使用化肥会造成污染。
答案:C
二、简答题(共40分)
13.(8分)水葫芦是100多年前被作为花卉引入我国的。近年来,水葫芦疯狂肆虐我国南方江河湖泊,各地水域警报频传。
(1)造成我国水葫芦灾难的原因是(  )
A.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
B.掠夺式的开发利用
C.外来物种侵入到缺少天敌的地区
D.环境污染
(2)水葫芦繁殖能力强,蔓延迅速,其主要危害是(  )
①影响通航 ②威胁堤坝安全 ③产生有毒物质 ④危及生物多样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处理水葫芦蔓延的方法有(  )
A.物理打捞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除 D.以上三种均可
(4)我国有关部门正尝试从原产地引入水葫芦的天敌,以控制水葫芦的蔓延,你是否赞成这种方法?说明理由。
答案:(1)C (2)C (3)D
(4)①赞成,引入天敌,可以有效控制水葫芦的蔓延; 或②不赞成,引入天敌,该天敌有可能成为新的入侵生物,造成更严重的生态灾难。(叙述合理即可)
14.(14分)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对“使用家庭煤炉产生的气体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该研究方案主要包括的内容有: ______________
(至少写出三项)。
(2)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两点主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该课题研究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开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取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大蒜,一盆(编号1)置于阳台上,一盆(编号2)置于厨房煤炉旁,白天给予同样的处理,并进行同样的光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如下:
项目
编号
原来
形态
一周后
二周后
三周后
四周后
长度
1
4.8
5.1
5.8
6.7
8.1
2
4.8
5.3
5.7
6.1
6.6
颜色
1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绿色
2
绿色
绿色
顶尖
变黄
黄色
扩大
顶尖
枯掉
①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
A.调查法、实验法 B.同位素标记法、样方法
C.实验法、观察法 D.观察法、调查法
②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计划(研究分工、完成时间等)、结果预测、报告交流形式等
(2)①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3)煤球燃烧产生的气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在煤炉旁生活的植物会出现病症
(4)①C ②家庭煤炉燃烧产生的气体(或SO2)影响植物的生长
15.(18分)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________。为解决太湖水体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21·cn·jy·com
类别
青鱼
鲢鱼
鳙鱼
鲤鱼
食性
螺蛳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杂食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________。
(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教育网
(3)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表是对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________。2·1·c·n·j·y
A
B
C
D
E
Pg
15.9
870.7
0.9
141.0
211.5
Pn
2.8
369.4
0.3
61.9
20.1
R
13.1
501.3
0.6
79.1
191.4
(5)有人认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 000 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 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________;在丙烧杯中加0.15 g洗衣粉和0.15 g尿素;丁烧杯中________;21·世纪*教育网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向阳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补充完整以上实验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处:21教育名师】
答案:(1)第一营养级 鲢鱼
(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或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水体具有自净作用)
(4)11.3%
(5)加0.3 g尿素 不加任何物质(或加0.3 g蒸馏水)(注意乙和丁所加物质可互换)
①除去样品中原有的矿质元素
②丙 洗衣粉中含磷,尿素中含氮,营养充分,藻类生长繁殖快
课件8张PPT。章 末 整 合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