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议论文写作、阅读示例与训练(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考点:
1.《鲁公治园》——解释词语
2.《愚公移山》与《太平广记》——解释加点词语
3.议论文写作——我看“愚公移山”
4.《愚公移山》与《扁鹊见蔡桓公》——解释加点词
【考点研究】
1.解释词语
2.议论文写作
【考题示例】
一、《鲁公治园》——解释词语
【考点解读】
1.解释词语
2.断句
3.翻译
文本 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欲凿池( );②无地置土( );
③或曰( );④公复止( )。
答案 ①打算;②放置;③有人; ④停止。
解析 ①句意为:想要凿出一个池子。
②句意为:没有地方放土。
③句意为:有的人说。
④句意为:他又停下来。
问题2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标两处)
园 成 必 添 仆 妇 下 房 不 足 甚 可 虑 也
答案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解析 句意: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问题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答案 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解析 得分点:筑,修;护,围护;何,什么。
译文 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又)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二、《愚公移山》与《太平广记》——解释加点词语
【考点解读】
1.解释加点词语
2.翻译
3.比较两文共同点
4.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
文本 甲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愚公移山》)
文本 乙 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①相望。冰乃入水戮蛟。己为牛形,江神龙②跃,冰不胜。及出,选卒之勇者数百,持强弓大箭,约曰:“吾前者为牛,今江神必亦为牛矣。我以太白练③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遂呼吼而入。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稍定,有二牛斗于上。公练甚长白,武士乃齐射其神,遂毙。从此蜀人不复为水所病。至今大浪冲涛,欲及公之祠,皆弥弥④而去。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祠南数千家,边江低圯⑤,虽甚秋潦⑥,亦不移适。有石牛,在庙庭下。唐大和五年,洪水惊溃。冰神为龙,复与龙斗于灌口,犹以白练为志,水遂漂下。左绵、梓、潼⑦,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惟西蜀无害。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漂垫:浮沉。②江神龙:指蛟龙。③太白练:像白绢一样的东西。④弥弥:水满的样子。⑤圯(yí):桥。⑥秋潦:秋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⑦绵、梓、潼:古代州县名。
问题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惩山北之塞( ) (2)渤海之尾 ( ) (3)选卒之勇者数百( ) (4)须臾雷风大起( ) (5)犹以白练为志( )
答案 (1)苦于;(2)边上;(3)士兵;(4)片刻(一会儿);(5)标志(标记、记号)。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惩,苦于; (2)句意:渤海的边上。尾,边上; (3)句意:挑选了好几百名勇敢的士兵;卒,士兵; (4)句意:一会儿风雷大作。须臾,片刻,一会儿; (5)句意:还是以白绢带为标志。志,标志,记号。
问题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
答案 (1)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我把一条大白绢带系在头上,你们好辨别,去射杀那个没有记号的。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1)重点词有:以,凭借;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如……何,把……怎么样。 (2)重点词有:第一个“以”,把;第二个“以”,来;辨,分辨;无记者,没有标志的那个。
问题3 试从体裁、主题、人物形象等角度比较两文的共同之处。
答案 (1)两文都具有神话色彩。甲文中李冰化变成牛化为龙与蛟龙拼斗;乙文中两座山最后被天神相助移走。 (2)两文都反映了古人敢于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英勇气魄。甲文中愚公不满两座山阻寨,出门绕远决心移山;乙文中李冰作为郡守面对蛟龙危害百姓誓杀蛟龙。 (3)在改造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两文主人公都充演智慧。甲文中的愚公移山前对于士石的堆放的难题早有安排,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力不足的问题;乙文中李冰化作牛与蛟龙拼斗在头上系上白绢以方便勇士辨认。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比较理解。 根据甲文“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与乙文“己为牛形,江神龙跃”可知,两篇文章出现了神鬼变形的内容,在体裁上都富有神话色彩; 根据甲文“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与乙文“李冰为蜀郡守,有蛟岁暴,漂垫相望”“左绵、梓、潼,皆浮川溢峡,伤数十郡。惟西蜀无害”可知,在主题上,甲文愚公是为了改变出入阻隔的地理阻碍,乙文李冰是为了改变年年水害的侵扰,两文共同反映了古人敢于与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英勇气魄; 根据甲文“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与乙文“我以太白练自束以辨,汝当杀其无记者”可知,在对抗恶劣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愚公与李冰虽然都遇到了困难,但各自都想出了对应的方法去解决,共同反映出两位主人公的智慧,表现出二人坚忍顽强、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问题4 下列对乙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有蛟岁暴”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百姓”;“有二牛斗于上”是“有二牛于上斗”的倒装。 B.“冰乃入水戮蛟”中的“戮”本义是“杀”,这里表现了李冰心系百姓,勇敢无畏的形象特征。 C.“须臾雷风大起,天地一色”运用环境描写,突出了环境恶劣,营造氛围,为下文李冰与蛟龙斗争做铺垫。 D.西蜀这个地方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其起源完全是李冰化为牛进入水中与水患蛟龙拼斗这件事。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乙文“故春冬设有斗牛之戏,未必不由此也”可知,这里是对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起源进行的推测,并不确定。“其起源完全是李冰化为牛进入水中与水患蛟龙拼斗这件事”过于绝对; 故选D。
译文甲 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译文乙 李冰在蜀郡做郡守的时候,有一条蛟龙年年兴风作浪,百姓们常常浸漂水中,遥遥相望。李冰于是下水杀它,欲为民除害。他自己化作一头牛,那江神龙上下跃动;李冰难以取胜。等到回到岸上,他挑了好几百名勇敢的士兵,拿着强弓大箭,事先约定说:“我在刚才变成一头牛,现在江神必定也会变成一头牛,我把一条大白绢带系在头上,你们好辨别,去射杀那个无记号的。”李冰呼吼着进入水中。顷刻之间,风雷大作,天地变成一样的颜色。稍稍平静下来,只见两头牛正在岸上拼斗。李冰头上的绢带又长又白,十分醒目;士兵们便举起箭来,一齐射向江神,它当即毙命。从此,蜀郡的老百姓再也没有受过水患。直到现在发洪水的时候,那浊浪眼看就要冲及李冰祠堂了,却又减弱下来,向远处滚滚流去。另外,春冬两季举行的斗牛表演,未必不是起源于这件事。李冰祠南边有好几千户人家,房屋、桥梁均很低矮,虽然显得非常破败荒寂,也都不搬迁。那里有石牛,在庙庭下面。唐代太和五年,洪水泛滥。李冰化作一条龙,又同蛟龙在都江堰的入口处杀起来,还是以白绢带为标志,顺水而下。江东的绵、梓、潼诸州大水溢满了所有的河流峡谷,几十个郡都受了灾,只有西蜀安然无恙。
三、议论文写作——我看“愚公移山”
示例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有人认为愚公身上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如不畏艰险,脚踏实地、敢于挑战恶劣环境等:也有人认为愚公的行为不值得称道,如移山太难太苦、耽搁子孙前程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愚公移山”呢? 请以“我看‘愚公移山’”为题目,写一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型命题写作题。 情境材料取材于中国古老故事“愚公移山”的相关话题。针对这个故事蕴涵的道理,关注的角度不同也就有了不一样的结论。而材料中列举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与观点:第一种人从故事中看到积极的一面,指出这个故事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和勇于挑战恶劣环境;第二种人则指出愚公的行为不应该被认同与称道,因为以个人之力搬移大山不仅太苦太累,而且会耽误子孙的前程。两种对立矛盾的看法,代表了不同人的观点,而且两个阵营都不乏其人。而对“愚公移山”的故事,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自然也有自己想法。基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愚公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我们该从愚公身上学习和继承什么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当如何理性地看待“愚公移山”。 明确了材料提供思考的角度,再回到根据材料提出的写作任务。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却明确了要完成的任务。首先明确了所写文章的标题,这就要求写作必须以之为题构思立意、谋篇布局的标准;其次清楚了文章的体式——议论文,就是说所写的文章一定按照议论文的文体格式写作,文体意识要明确,不能另起炉灶。 既然标题已经设定,根据材料提供的思考问题的范围也划定,那么写作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写作的意旨,提出文章的观点——思辨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赋予“愚公精神”新时代的意义。明确观点之后,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所论述的问题与现实对接,理论联系实际,道理分析与典型事例相结合进行多角度的阐释;最后,把“愚公精神”与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对接,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以赋予这种思想新时代的意义。
立意 1.“愚公精神”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 2.继承和发展“愚公精神”。 3.新时期需要“愚公精神”。 4.继承和发展,为“愚公精神”赋能。
例文 我看“愚公移山” 古老的故事经过时间的淘洗,非但没有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反而历久弥香。之所以如此,源于它透析的思想、彰显的精神对当下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并与浩浩汤汤的时代洪流相融合,赋予它新时代的意义。 一座巍峨的大山,全凭人力想把它搬走,简直是痴人说梦。但是,就是这种明知不可为的事情,“愚公”却全家总动员,举全家之力“而为之”。据实而言,如果没有“神仙”的助攻,老人的愿望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对老人而言,想了并付诸行动,距离目标的达成就近了一些。再说,“箕畚运于渤海”的过程,是一种过程体验,更是践行人生价值的过程。也许老人不知道钓胜于鱼的道理,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它的真意。 大山最终挪移,老人的夙愿达成,这归功于老人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人之所以能够达成所愿,一方面得益于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精神,一方面得益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帮助。把视角从故事移向现实,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国家,在前进的路上都横亘着无数有形或无形的大山,我们是望山却步、停滞不前,还是向“愚公”学习,以自己的毅力再借助外力,把它们移开,决定了我们能不能走得更远、发展的更好。 五千年文明浸润泱泱大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如何摘下积贫积弱的帽子,把高耸在面前的大山搬走,是华夏儿女面临的巨大挑战。躺平,永远无法摆脱任人欺凌的屈辱;逆境突围,才能迎来一片艳阳天。“众心齐,泰山移。”国人以愚公为榜样,战天斗地,筚路蓝缕,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昂首阔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新时代,新气象,更需要愚公精神的砥砺。快节奏发展的时代,“大山”无处不在,在自我坚强的“意志”和充沛的“体力”的作用下,再很好地利用“外物”,这样才能搬走一座座的“山”,才能“天堑变通途”。
【考题训练】
一、《愚公移山》与《扁鹊见蔡桓公》——解释加点词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乙)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①,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②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③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注:①腠理:中医学名调,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院和肌肉、皮肤故理。②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熨,用粗盐成艾章等东西外用热数。③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④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国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一反焉(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③桓侯不应( ) ④桓侯遂死( )
2.分别概括两文所表达的寓意。
3.简要说明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相同之处。
【考点解读】
1.解释加点词
2.概括两文所表达的寓意
3.刻画人物形象方法
文本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
文本乙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①,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②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③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④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扁鹊见蔡桓公》 【注】:①腠理:中医学名调,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院和肌肉、皮肤故理。②汤熨:中医治病的方法之。汤,用热水或药水敷治。熨,用粗盐成艾章等东西外用热数。③针石:古代针灸用的金属针和用石制成的石针,这里指用针刺治病。④火齐:火剂汤,一种清火、治肠胃病的汤药。国司命,传说中掌管生命的神。
问题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始一反焉( )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③桓侯不应( ) ④桓侯遂死( )
答案 ①同“返”,往返。②功绩,成绩。③答应,理睬。④于是,就。
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为:才能往返一次。 (2)句意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 (3)句意为:蔡桓公不理睬他。 (4)句意为:蔡桓公于是病死了。
问题2 分别概括两文所表达的寓意。
答案 甲文告诉人们,只要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 乙文提醒人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
解析 本题考查寓意。 结合甲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事物是发展的,只要我们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坚持斗争,就能够改造客观世界。乙文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后病入骨髓、体痛致死。提醒人们,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要懂得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不要讳疾忌医。
问题3 简要说明两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方法的相同之处。
答案 示例一: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智叟的目光短浅与愚公的目光长远、大智大勇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愚公有远大抱负、有坚定信念、不畏艰难。扁鹊的反复劝说与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人物的不同特点:扁鹊尽心负责、医术高明,而桓公骄横自大、讳疾忌医。 示例二: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愚公与家人和智叟的对话,表现愚公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突出他高大的形象。扁鹊耐心进谏,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表现其医术高明和善意规劝,桓公说“寡人无疾”,突出桓公讳疾忌医的严重程度,固执、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
解析 本题考查刻画人物形象方法。 示例一: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甲文,结合“甚矣, 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知,这里写出了智叟的目光短浅与愚公的目光长远、大智大勇,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远大抱负、有坚定信念、不畏艰难。乙文,“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写扁鹊的反复劝说,“寡人无疾”“桓侯不应”“桓侯又不应”写桓公不以为意的态度,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扁鹊的尽心负责、医术高明,桓公的骄横自大、讳疾忌医。 示例二: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甲文,“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表现愚公面对困难,无所畏惧的精神,突出他高大的形象。乙文,“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写扁鹊的反复劝说,道出桓侯患病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相关治疗方法,表现其医术高明和善意规劝,“寡人无疾”表现了桓公的固执、自负、讳疾忌医。
译文甲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译文乙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的肌肤纹理之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当作自己的功劳!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恐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他。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了,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掉头就跑。蔡桓公特意派人问他。扁鹊说:小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所能达到的;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在肠胃里,用火剂汤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神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是没有办法医治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因此我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过了五天,蔡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