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23 《孟子》三章
第1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重点)
3.引导学生结合实例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难点)
教学目标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子》七篇,计286章。
作者简介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作品简介
sù
米粟( )
寡( )助
ɡuǎ
亲戚( )
qi
畔( )之
pàn
字词积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文朗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作战的人心所向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阅读感知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弃城而逃
【译文】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是人民定居下来,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巩固
威慑
泛指武器军备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极点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同“叛” 背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合作探究
天时
而
环
攻
之
地利
不如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败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地利
委而去之
败
胜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守城
攻方
战争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本文借论战,深入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结论
类推
应该怎样看待孟子的“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有借鉴意义。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
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阐发,明确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