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孟子》三章(第3课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第23课《孟子》三章(第3课时)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2 14:0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孟子》三章
(第3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有一只青蛙第一次掉入正煮着开水的锅里,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掉入那口锅中,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慢慢地青蛙被煮熟了!青蛙在开水里逃生,却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课文当中寻找答案。
二、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畎(quǎn)亩 傅说(fù 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拂(bì)士
2.掌握下列词语。
畎亩:田地。
举:选拔、任用。
士:狱官。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顿,后半句将要加以解说。
所以:用这些方法。
恒过:常常犯错误。
困于心:内心忧困。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喻:了解、明白。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然后:这样以后。
3.填空(复习)。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儒家经典之一。《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明确: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行拂/乱/其所为。
读课文,自由读,集体读。
2.疏通文意,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教师指导重点语句的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明确: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行拂乱其所为。
明确:使他做事不顺。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明确:(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明确:在国内假若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假若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他们的经历。
明确:文章开头列举了“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语气强烈,富有说服力。
舜从田地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行业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和盐的人中被选拔出来,管夷吾从狱官手中释放并被任命为官,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请到朝中(为相),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高位。
2.他们有何共同点?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出身贫贱,但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好处:开篇运用排比句式,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举例论证)来论证作者的观点(逆境出人才),让观点更有说服力,更真实。
3.你从这六位古代圣贤的经历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要想成才,必先经受磨炼;只有经受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人才需经历哪几方面的磨炼?又有怎样的好处呢?
明确:人才需经历的三方面磨炼是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好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是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经受磨炼的好处。“法家”“拂士”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有敌国外患为什么对国家有利?举例说明。
明确:“法家”是起着约束、限制国君的作用的。封建君主,天下独尊,“法家”劝谏君主不去声色犬马,要心系国事。“拂士”是辅佐君王,为君主出谋划策的。有敌国外患,就会有忧患意识,不断地找出本国的弱势,努力提高国力,从而增强对敌斗争的优势,使敌人不敢觊觎。历史上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都足以证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正确性。
6.课文第二段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了什么道理?
明确: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的道理,指出一个人常常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虑堵塞不通,就能促使他省悟自己的不足。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人处逆境才能发展,国无忧患必将灭亡”的道理。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使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明确: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8.作者是如何论证的?说说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采用“分—总”的论证结构,先用六位名人的事实说明人才是在苦难中造就的;然后从正面论述磨难对于人才的意义;接着扩展到治国,并从反面论述没有忧患的危害;最后得出作者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9.本文语言内涵丰富,给人启迪,找出你认为蕴含深刻道理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并赏析。(可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内容启迪等方面任选一角度)
明确:(示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赏析)这句话以骈句为主,结构整齐,增强了语言气势,告诉我们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就必须先在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经受艰苦的磨炼。
10.文言词语积累。
(1)通假释义。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2)古今异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兴起,指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用这些办法。今义:表示因果关系。)
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征讨。)
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入则无法家拂士(动词作状语,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在国外)
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
五、拓展延伸 
1.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你还能列举哪些处于困境而奋发有为的例子?
明确:(示例)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成将军;曹雪芹经历家族衰落而写出了《红楼梦》;歌德在经历了失恋的痛苦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才写出了《少年维特之烦恼》;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受伤之后也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才从结束生命的念头中摆脱出来,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2.历史上有哪些因贪图安逸享乐而亡国的例子?
明确:(示例)隋炀帝、宋高宗。
六、达标检测
1.孟子,名轲,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为“亚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发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过:犯错误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国外
3.对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 )
A.管夷吾/举于/士
B.曾益/其所/不能
C.必/先苦/其心志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课文第一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课文第二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课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5.由课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答案:居安思危,安不忘危
6.请写出至少两则与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案:(示例)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7.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答案: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炼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炼中消沉、毁灭。
七、课堂小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文章通过陈述六个从卑微贫穷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和相关道理,层层深入论证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孟子善于说理,气势磅礴,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都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八、布置作业
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