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测量降水量》说课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测量降水量》。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元素。学生从小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种使用感觉器官来判断降水多少的方法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引出雨量器这一工具。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为了激发学生观测降水的兴趣,理解雨量器的工作原理,本课让学生亲自制作一个简易雨量器,并用此来测量、记录降水量。
二、说学情
学生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知道下雨是降水的一种形式,但较难理解下雪、下冰雹也是降水。制作简易的雨量器,看似比较简单,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雨量器的制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从而导致测量降水量不准确。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科学态度目标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降水量的测量会更精确。
四、说教学重难点
制作简易雨量器,学会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教学重点:
课后长期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实验探究、问题启发式教法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聚集:揭示课题
1.提问:这是什么天气?
2.讲解:降雨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雨水,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地面上积聚的水层深度。一般以毫米为单位。气象学家通过测量降雨的深度来判断雨的大小。
3.谈话:用什么工具收集雨水、测量深度?
环节二、探索
(一)制作简易雨量器
1.讲解:所需材料及制作步骤
2.提问:如果要将矿泉水瓶作为收集工具,你需要做哪些改进?
3.播放视频:制作简易雨量器
4.谈话:怎样测量、记录降雨量?
(二)模拟测量降雨量
1.讲解:找一块平整且上面无遮挡物的地面,将雨量器垫高(70cm,防止雨水从其他表面溅入)水平放置,固定好。根据乌云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雨量应有所不同。(拿起雨量器,注意不要使雨量器内的雨水溢出。)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待液面平稳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持平,加单位(毫米)。测量三次,尽量模拟不同大小的降雨。依次记录数据。
2.播放视频:模拟降雨,练习使用雨量器
(三)用自制雨量器测降雨量
1.谈话:请你用自制的雨量器,真实的测量下雨天的降雨量,并根据标准判断降雨量等级。
环节三、研讨、拓展
1.播放视频:一毫米降雨有多少?
2.谈话:降水的形式有很多,如何测量它们的降水量?
3.谈话:比较自制雨量器和标准雨量器
4.谈话:请你使用自制雨量器,连续测量十天的降雨量并记录。参照“降雨量等级标准”,填写降雨等级。
5.讲解:根据连续十天的降雨量数据制作降雨量柱状图。活动手册中提供了这样一张绘制柱状图的辅助表格。横坐标代表日期,每一个小格子可以代表一天。纵坐标代表降雨量,每个小格为10毫米。请你在有降水的那天相应的位置涂上颜色,绘制成柱状图。例如这样。
6.谈话:坚持每天记录降雨量,完善天气日历
七、说板书设计
6.测量降水量
制作: 降水形式
雨 直筒透明毫米雪
“0”刻度对齐冰雹
八、教学反思
降水量的测量这一课,我精心做了准备,制作了课件,想好了思路,比起以前的课应该算是准备充分了,可是上完课后还是觉得效果不是很好,我仔细分析了下主要原因如下:
1、课件设计不是很合理,条里不是很清楚,环节与环节的衔接不是很紧凑,以至于课堂上出现了讲完了这一部分内容,下一部分内容忘记了,或者是引不出来了。再就是课件内容,没有很生动的图片,以至于让学生学完内容,没有引起学生的注意。
2 课堂内容准备的不是很充分,课堂的`整个思路还没有很明确的调理清楚,课堂怎样导入,课堂内容究竟包括哪些,没有去环环想清楚,所以导致课堂内容不紧凑。
3、自制简易雨量器这个环节,很可惜的是没有让同学们准备好材料,没有具体让同学们动手亲自做一做,只是说说就算了。应该说很可惜。
从学生效果方面讲,应该算是良好,学生知道了这节课重点与难点,基本内容算是知道了,就是有的地方还不很细致。以后吸取这节课的教训,努力把课堂完善好。
课堂练习
1.使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单位是( )。
A.厘米 B.毫米 C.毫升
2.选取制作雨量器的容器要求是( )。
A.直筒透明 B.上宽下窄 C.不规则透明
3.刻度条“0”刻度必须与( )对齐。
A.杯子外底部 B.杯子内底部 C.杯子顶部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