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介绍:
罗素(1827-1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数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生字新词:
遏制【è zhì】
濒临【bīn lín】
深渊【shēn yuān】
星辰【xīng chén】
俯瞰【fǔ kàn】
:制止,控制。
:接近。
:指很深的水,也比喻无法摆脱的困境和苦难的境地。
:宇宙中星星的总称。
:从高处往下看。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1.带来狂喜
2.解除孤寂
3.见到天堂的缩影
1.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2.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3.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
1.饥饿的儿童
2.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3.孤独无助的老人
4.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
罗素渴望爱情的原因有哪些?
一、带来狂喜
二、解除孤寂
三、见到天堂的缩影
渴望爱情
第一位:艾丽丝· 皮尔索尔· 史密斯
婚姻时间: 1894~1921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22岁,艾丽丝大5岁,此事遭罗素家人强烈反对,没有出席婚礼。1902年婚姻 出现问题,罗素移情别恋,1921年正式离婚,艾里丝对罗素感情很深,离婚后对罗素的动向仍甚为关注。
第二位:多拉· 布莱
婚姻时间: 1921 ~1934
英国作家,女权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两人曾一同访问苏联和中国,回国后结婚,时年多拉27岁,罗素49岁,婚后生有一男一女,他们创办了学校,双方有一份可以允许对方发生婚外情的协议。两人感情最终还是破裂了。
渴望爱情
第三位:皮特· 斯彭斯
婚姻时间: 1936~1952
她是多拉雇的家庭教师,两人在这段时间产生感情,结婚时皮特26岁,罗素64岁,婚后生有一个男孩,她对罗素完成《西方哲学史》有很大贡献。1949年双方感情破裂,1952年皮特以罗素遗弃她为由与之离婚。
第四位:伊迪丝· 芬奇
婚姻时间: 1952~1970 (罗素去世)
美国人,结婚时罗素已经80岁了,伊迪丝照顾罗素直到他去世,这段婚姻带给晚年的罗素很大幸福。
渴望爱情
罗素追求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具有怎样的内涵?
一、了解人类的心灵
二、知道星星为何发光
三、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
人类
自然
社会
一切知识
追求知识
a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
追求知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华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同情则把罗素拉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是怎样的?
一、饥饿的儿童
二、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三、孤独无助的老人
四、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
同 情
同情苦难
“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同情苦难
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
随一战的爆发,罗素作为反战人士投身到写作、演说和组织活动中去。
●1915年初,他写了一本反战的小册子《战争恐惧之源》,颇有影响。
●自1914年英国参战到1917年底, 他一直为反战活动而奔波。他组织了“拒服兵役委员会”,并因一张传单而被法院判为有罪,并因此被三一学院解职。
●1918年, 他因撰写一篇反战文章而被判刑入狱。
同情苦难
晚年最关心的是这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中人类的前途。
●50年代, 他广泛撰写有关战争危险的文字。1955年争取爱因斯坦的支持,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他向各国著名科学家征集签名,召开世界性会议,商讨应对原子武器出现面临的危机。该会议逐步演变为著名的《维也纳宣言》。
●1958年为促进核裁军活动,创立非暴力反抗运动百人委员会。
●1961年,他因煽动非暴力反抗运动再次入狱。
●1960年代,他反对越南战争,并与让·保罗·萨特一并成立了罗素—萨特特别法庭。
●1964年,他建立了“罗素和平基金会”,为筹集基金而拍卖了他的部分文献档案。
● 1967年出版最后一部著作《在越南的战争罪行》
● 1970年2月2日逝世前两天,发表政治声明谴责以色列袭击埃及和巴勒斯坦难民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的前途操劳。
同情苦难
我为什么而活着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1.带来狂喜
2.解除孤寂
3.见到天堂的缩影
1.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2.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3.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社会)
1.饥饿的儿童
2.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3.孤独无助的老人
4.全球性的孤寂、贫穷和痛苦
品味语言: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和同情心的内在联系。在这里,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人们于民于水火之中。
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来品鉴句子,也可以从作者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的三个观点来谈。
品味语言:
“ 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品味语言:
“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撼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象再也没有其他的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作者的语言运用得含蓄、深刻。
这两篇文章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文体:都是散文;议论性散文
语言:语言都很优美;长短句并用,注重抒情。
内容:都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句子;主题都是关于生命的;都会教会我们我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命、绽放生命的价值追求。
a
这两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关系?
严文井的《永久的生命》告诉我们生命为什么是永久的,而罗素的《我们为什么而活着》则是从如何达到永久的生命来诠释他对生命的理解。所以这两篇文章是互为注释,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