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勾股定理2(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文档属性

名称 探索勾股定理2(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7-09-25 07:21: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探索勾股定理(2)2007年9月24日一、 教材分析二、 教学方法三、 教学过程四、 设计说明3、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地位、作用2、 教学目标教材地位、作用: 《探索勾股定理2》这节课是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上》第2章第6节第2课时的内容,
是继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内容学习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知
识,是对已有直角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它将构成
特殊三角形这一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更是今后学习直角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直角三角形的重要基础。 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
能力。通过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勤于归纳,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通过创设情境,了解新知识的产生,体验发现的过程。知识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并能进行简单应用。
2、会辨别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的作用。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教学难点
课本例4,用字母来判别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是本课时的难点。因为学生虽然已经学了用字母表示数,但对于用字母表示的边长,仍然感觉比较抽象,而且计算中涉及乘法公式、积的乘方公式、合并同类项等,综合性较强。教学重点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教法:
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所学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实验、猜测、交流等活动
的开展。因此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探究,给学生动手、
动脑的机会。并把探索到的结论概括成定理,使感性认识上升
到理性认识。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一、设置情境,温故知新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三、验证归纳,联系对比四、例题学习,反馈应用五、延伸拓展,回归生活六、知识整理,归纳小结七、布置作业,巩固提高设计意图:利用格点三角形,计算三角形各条边的长,是
对前一节勾股定理应用的复习,而对三角形形状的提问,
既复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又从“角”的角度,对直角三
角形的判定进行了回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指出三角形
的三边关系,引导学生得出逆定理就比较容易。第一环节 设置情境,温故知新第二环节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第一步:画出边长分别是下列各组数的三角形(单位:厘米)(1)3,4,5(2)5,12,13第二步:用量角器分别度量最大角的度数,并判断这两个三
角形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学生体验尺规作图,掌握基本技能,
同时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获得了活动经
验。这样,进一步验证了特殊的三边能够组成直角三角形,
为得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奠定基础。第三步:学生归纳结论: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
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最大边所对的角是
直角。第三环节 验证归纳,联系对比1、验证结论设计意图:从“实验几何——提出猜测——动态验证”,
合乎认知过程。几何画板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理解,
激发学习兴趣。2、联系对比:对原定理和逆定理的联系和区别进
行比较。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明确两个定理的不同点(即定
理的条件和结论相反),以及在解题中各自的作用,
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对两个定理的混淆。第四环节 例题学习,反馈应用例1 根据下列条件,分别判断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直角三角形,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1)a=7, b=24, c=25
(2)a= , b=1,c=解:(1)∵72+242=252,∴以7,24,25为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设计意图:例题中边长安排无理数,既复习了无理数的知识,又让学生
明白了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可以是无理数,在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进行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时,要预先判断出最大边。进而体会三角形三边数量
关系蕴含形状关系。另外,针对学生可能出现书写混乱的情况,应特别
强调书写格式。第(3)小题安排a边是最大边,目的是避免学生形成思
维定势,总认为线段c为最大边。(3)且b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课本42页课内练习1: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下面以
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如果是
直角三角形,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1)a=20, b=21, c=29;
(2)a=5 , b=7 , c=8 ;设计意图:通过课本练习题,及时巩固勾股定理的逆
定理的应用。例2、已知△ABC三条边长分别为a,b,c,且a=m2-n2,b=2mn,c=m2+n2(m>n,m,n是正整数)。△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1)已知三边,判定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第一步做什么?(3)计算(m2—n2)2 +(2mn)2 时,用到什么知识点?设计意图:以上教学设问,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符合学
生认知规律,始终让学生参与整个问题的“发生”和“解决”
过程,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辅导学生会学,以求突
破难点。(2)对于边长含有字母的,如何确定最大边?提示:方法1:字母取满足条件的特殊值;方法2:作差比较法;设计以下问题思考(1)除了3,4,5; 5,12,13这两组勾股数以外,你还
能举出其他的勾股数吗?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思考,目的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
勾股数,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渗透分类讨
论思想。 (2)已知两线段长度a=1,b=2,请你写出线段c的长,使
线段a、b、c组成勾股数。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用字母表示边长的直角三角
形的判定。5第五环节 延伸拓展,回归生活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例题,感知勾股数并学会用割补法添加辅
助线,利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进一
步体验两个定理的融会贯通,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5第六环节 知识整理,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学生一般到临近下课时,注意力开始分散。教师如果把定理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接受效果不理想。本环节采取师生互动完成,即:学生谈收获和注意点,教师补充、概括,确保基础知识的落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
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最大边所对
的角是直角。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总结提高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测和评价,考虑
到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作业进行分层安排。层次二可满足
学有余力的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层次一:课本42页作业题A层次二:课本43页阅读材料《从勾股定理到图形面积关系的
拓展》 我把本节课定位为探究式教学活动。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
的整合,让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
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构建对知识的形成和运用。 我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注意前后的联系,由浅入深,通过
探索、反思、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使学生学会问题解
决的基本方法。谢谢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