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B(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B(原卷+解析卷+答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15 08:43: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B
答 题 卷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1) ;(2) ;(3) ;
17、(1) ;(2) ;
18、(1) ;(2) ;
19、(1) ;(2) ;
20、 ; ;
21、(1) ;(2) ;
22、(1) ;(2) ;
23、(1) ;
(2) ;
24、(1) ;(2) ;(3) ;
25、(1) ;(2) ;
(3) 。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1) ;
(3) ; ;
(4) ;
27、(1) ;(2) ;(3) ;
(4) ;(5) ;
28、(1) ;(2) ;
(3) ;
29、(1) ; ;
(2) ; ; ;
30、(1) ;
(2) ;
(3) ;
(4)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 ; ; ; ;
32、(1) ; ;(2) ;(3) ;
(4) ;
33、(1) ;(2) ;
(3) ;(4) ;
34、(1) ; ; ;
(2) ; ;
35、(1) ;
(2) ;
(3) 。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B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植物的行为属于植物的向光性表现的是( )
A. 茎叶背地生长 B. 捕蝇草捕虫 C. 向日葵向太阳 D. 含羞草收缩叶片
2、据报道,英国有一只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猫与狗崽宛如“母子”。下面对雌猫这种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⑤是社会行为 ⑥是繁殖行为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3、关于生物体温调节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蛙、蛇在天气寒冷时,会增加活动量来产热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产热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
4、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 侏儒症的病因是由于患者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D.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都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5、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考试时比较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人酗酒后会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这与小脑有关
C. 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闭合属于反射
D. 幼年时生长激素泌过少,患的是侏儒症
6、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7、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B. 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 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D. 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第7题图) (第8题图)
8、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d,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 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 本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9、如图为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若此人传出神经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则此人( )
A. 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B. 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 能缩手,感觉到痛 D. 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10、如图是关于狗的“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未经过训练的狗,铃声也能引起其唾液分泌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C. 条件反射建立后,一般比较固定,难以消退
D. 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说,非条件反射比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11、如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反射与其反射弧组成部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12、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A、B两组
2 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3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A组小鼠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生理盐水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B.生理盐水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13、下表是科学家为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结果。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③两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以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①②两实验可知,胰岛细胞的分泌物由胰管排出
C.由②③两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14、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作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 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 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 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15、脑内X区域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一部分。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活动的小鼠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
B.小鼠的体温调节是通过X区域独立完成的
C.环境温度保持稳定时,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比例基本不变
D.脑内X区域不能接收外界温度上升的信息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同学们都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 如图为与该反射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试分析回答:
(1)膝跳反射属于   (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叫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图中所指的   属于效应器。
(3)实验时,某同学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发现膝跳反射就可能不成功,这说明脊髓中的低级反射中枢受   控制。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7、如图为缩手反射的模式图,请分析并回答:
(1)该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 。
(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顺序是 。
A. ④-⑤-③-①-② B. ②-①-③-⑤-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⑤-④-③-②-①
18、春天,小明同学将活的幼嫩枝条切成段,悬于潮湿的空气中,几天后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1)造成芽向上生长,根向地生长的因素是 。
(2)该现象体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下列植物感应性运动中,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含羞草受到触碰,小叶会合拢 ②根向着水充足的地方生长 ③根向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19、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骨骼肌在这个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填写结构名称)。
(2)有病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___C(选填“>”、“<”或“=”)。
20、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   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结果。当气温下降时,人体将体温下降的信息传到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整合后,通过战栗、皮肤血管收缩、   (选填“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增加等途径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21、19世纪末,班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尸体的胰腺中布满了岛屿状的暗点,但在糖尿病人尸体的胰腺里暗点明显缩小。于是,他推测糖尿病可能与这些暗点的缩小有关。班廷取若干狗的胰腺切成碎片,研磨并加入生理盐水拌匀,制成提取液进行实验。
(1)若取10只患有糖尿病的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只注射10mL提取液,则第二组每只
应当注射 。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中岛屿状暗点分泌的 减少有关。
22、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动物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 (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的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它们就无法生存。
(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
23、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________。(写出一条)
24、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下列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是________。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________。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________类也是变温动物。
25、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生长素浓度根数量实验日期 2×10 1(克/升) 2×10 2(克/升) 2×10 3(克/升) 2×10 4(克/升) 2×10 5(克/升)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1)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3)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后,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菜青虫总是在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的叶上出现,而不取食菠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他们对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该实验小组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2)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是先天性行为。
(3)制订和实施计划:
①菜青虫的来源:
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经长大的菜青虫;
B.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中,你选择 ,理由: 。
②设计对照实验:选择白菜和菠菜的叶,分别榨取部分汁液。将榨取的白菜汁、菠菜汁分别涂抹在两片形状、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滤纸上,再将这两片滤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10只菜青虫放在两片滤纸之间,静候几分钟后观察两片滤纸上的菜青虫只数。观察结果如下表: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27、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醉驾人刑”已得到广泛认识,它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林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小林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表中测量值为小林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表内数值单位:cm)。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看到小林松开直尺,就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完成这类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2)对每组三次实验结果应如何处理? 。
(3)A、B、C三组中, 组是对照组。
(4)从实验中发现: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即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5)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 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28、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9、中国科学院发布重大科研成果:发现了一种蜘蛛(大蚁蛛)具有长期的哺乳行为。研究发现,母大蚁蛛生殖沟能分泌“乳汁”。刚孵化的幼蚁蛛不能爬到母大蚁蛛身边吃奶,母大蚁蛛会把“乳汁”分泌到巢壁的蛛丝上,供幼蚁蛛“吮吸”。一周后,幼蚁蛛会直接到母体生殖沟上“吮吸乳汁”。大蚁蛛生长发育过程见如图,请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采用   法,研究大蚁蛛的哺乳行为。由图可知,母大蚁蛛哺乳行为长达   天。
(2)请设计实验证明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的:
①选取20只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   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封闭母大蚁蛛的生殖沟,乙组   。
③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若实验结果是   ,实验结论为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的。
30、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合适的饲料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   。
(3)“实验思路”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的合适饲料分别是  、  。
(4)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8分)请写出以下植物出现的感应性:猪笼草捕捉小虫属于   运动;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   性。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方向,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从而产生弯曲现象。
32、(5分)下面这幅漫画题目是《越卖胆越大》,根据漫画回答问题:
(1)图    中的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特征的是图    中的动物;
(2)这四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3)图中人类的行为对生物圈会造成的影响有   ;
①破坏食物链、破坏生物多样性 ②造成环境污染 ③破坏动物栖息环境
(4)保护生物多样性你能做什么?   。
33、(8分)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   。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34、(10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此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   性;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乙。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   ;继而根据图中的②、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细胞分裂素  。  
35、(6分)口渴感觉形成的感受器在哪里?传统观点认为感受器分布于血管内壁,血液中的含水量下降导致盐分过高,神经中枢形成口渴感觉。但美国神经学家Knight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水进入血液需要一定时间,无法解释水一入口就能瞬间解渴,于是设计实验:
实验1: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和肠胃里灌注等量的淡水,两者口渴感觉都立刻消失。由此Knight认为传统观点有误但又从传统观点里得到启示,提出问题,进一步实验。
实验2: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前者口渴感觉消失,后者先是口渴感觉消失,2~3分钟后恢复。
实验3:给两组小白鼠肠胃里分别直接灌注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只有前者口渴感觉消失。
综合三个实验,得出结论。
(1)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 。
(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 ?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年浙教版八上科学《第3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单元全效提优卷B
一、单选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1、下列植物的行为属于植物的向光性表现的是( )
A. 茎叶背地生长 B. 捕蝇草捕虫 C. 向日葵向太阳 D. 含羞草收缩叶片
[解析] A、茎叶背地生长表现出茎的背地性,A不符合题意; B、捕蝇草捕捉昆虫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属于应激性,B不符合题意; C、向日葵由于受到光照射,引起的向日葵的花朝着太阳生长,属于向日葵的向光性,C符合题意; D、含羞草收缩叶片与向光性无关,D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据报道,英国有一只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雌猫与狗崽宛如“母子”。下面对雌猫这种行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是先天性行为 ②是学习行为 ③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④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 ⑤是社会行为 ⑥是繁殖行为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①③⑤
[解析]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指的是由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指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所获得的行为。刚刚失去幼崽的猫,把小狗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种行为是生来就有的,是由④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应属于①先天性行为;刚失去幼崽的雌猫,用自己的乳汁喂养了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崽,属于对后代的哺育,属于⑥繁殖行为。
[答案]A
3、关于生物体温调节的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蛙、蛇在天气寒冷时,会增加活动量来产热
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
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产热
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
[解析] A蛙蛇为变温动物,不需要增加活动来产热,所以错误;B人类在天气炎热时,皮肤血管扩张,流人皮肤的血液量增多,可以散热,正确;C小狗在天气寒冷时,肌肉颤抖,可以增加产热,正确;D水牛在天气炎热时,食欲减退、活动迟缓,可以减少体热产生,正确。
[答案]A
4、下列有关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B. 成人能有意识地排尿,该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C. 侏儒症的病因是由于患者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D.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都是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解析] 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A错误;B、人的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但受大脑的控制,B错误;C、生长激素有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就会患侏儒症,C错误;D、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望梅止渴”、“谈虎色变”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是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复杂反射,D正确。
[答案]D
5、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考试时比较紧张,心跳和呼吸加快,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B. 人酗酒后会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这与小脑有关
C. 触碰含羞草,含羞草叶片会闭合属于反射
D. 幼年时生长激素泌过少,患的是侏儒症
[解析] A、人在紧张时,肾上腺素的分泌会增加,从而导致心跳和呼吸都会变快;故A正确;B、小脑是控制躯体的平衡,因此醉酒后走路不稳是因为小脑的原因;故B正确;C、触碰含羞草其叶片闭合,是植物的感应性,不是反射;故C错误;D、生长激素能够促进躯体的生长,因此幼年时分泌不足会导致侏儒症;故D正确。
[答案]C
6、如图为某人饭后四小时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 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
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 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
[解析] A、C点血糖含量高是糖尿病的表现,C点主要是由于饭后葡萄糖吸收后血糖含量升高,不是糖尿病的表现,A错误;B、BC段血糖含量上升是因为呼吸作用减弱,BC段是因为吸收了大量葡萄糖而升高,B错误;C、CD段血糖含量下降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人体能通过激素调节血糖含量,CD段是因为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含量下降,C正确;D、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140毫克/100毫升,人体的正常血糖含量为90毫克/100毫升,D错误。
[答案]C
7、如图为温特研究植物向光性的实验设计,①~⑥是在黑暗环境中对切去尖端的胚芽鞘进行的不同处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温特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
B. 若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不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
C. ④和⑥结果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
D. 设置⑤和⑥组的目的是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生长的影响
[解析] A、温特的实验是将胚芽鞘的尖端切下放到琼脂块上,因为他猜想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可以扩散到琼脂块中,促进植株生长,A不符合题意;B、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实验中去除胚芽鞘的尖端,则在单侧光照下进行该实验,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B符合题意;C、③④中经过胚芽鞘尖端处理的琼脂块放在了胚芽鞘的一侧,发现放琼脂块的一侧生长快;⑤⑥是对照组,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的影响,表明胚芽鞘向光弯曲与尖端产生的物质有关,C不符合题意;D、⑤⑥是空白对照组,排除琼脂块对胚芽鞘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第7题图) (第8题图)
8、研究植物的向性时,小金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个广口玻璃瓶里放一些湿棉花,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摆放在瓶壁和湿棉花之间。将玻璃瓶放在温暖的地方并保持湿润,放置几天,待种子长出芽和根后,将玻璃瓶横着放置1~2d,观察种子芽和根的生长变化情况。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蚕豆种子的向光性
B. 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
C. 本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长度得出结论
D. 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
[解析] A、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植物的向性,包括向地性,和向光性,A错误;B、用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做实验,满足种子萌发有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蚕豆种子的萌发,B正确;C、该实验主要通过比较芽与根生长的方向得出结论,C错误;D、该实验证明芽与根生长的方向,得出植物的向性,根具有向地性,芽具有向光性,不是证明了生长素能促进芽与根的生长,D错误。
[答案]B
9、如图为缩手的反射过程示意图,若此人传出神经D处受损,手碰到高温物体,则此人( )
A. 不能缩手,感觉到痛 B. 不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C. 能缩手,感觉到痛 D. 能缩手,感觉不到痛
[解析]该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中传出神经D 受损,则能感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传入神经中枢,并进一步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相应中枢产生痛的感觉,然而传出神经不正常,所以信息不能传递到效应器,所以效应器不能活动,故不能缩手。因此,有痛觉但就是缩不了手。
[答案]A
10、如图是关于狗的“铃声-唾液分泌反射”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未经过训练的狗,铃声也能引起其唾液分泌
B. 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
C. 条件反射建立后,一般比较固定,难以消退
D. 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说,非条件反射比条件反射有着更为积极的意义
[解析] A、未经过训练的狗,铃声不能引起其唾液分泌,A分析不正确,不符合题意。B、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需要将铃声与食物这一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强化,否则狗听到铃声是不会分泌唾液的,B分析正确,符合题意。C、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这一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食物)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退,C分析不合理,不符合题意。D、从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来说,非条件反射只能让动物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条件反射可以让动物更好地适应环境,D分析不合理,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1、如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反射与其反射弧组成部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A B. B C. C D. D
[解析] A、手被针刺立刻缩回,①是感受器,A不符合题意;B、司机看到红灯刹车,②传入神经是视神经,B符合题意;C、谈虎色变是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C不符合题意;D、膝跳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接受刺激的感受器,膝跳反射①是膝盖下方韧带,⑤效应器大腿骨四头肌,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2、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1 取生长状态相同的健康小鼠若干,均分为A、B两组
2 A组小鼠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A组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等症状;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3 分别给A、B两组小鼠注射等量葡萄糖溶液 A组小鼠症状缓解;B组活动状况无变化
A.生理盐水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B.生理盐水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C.胰岛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D.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解析] 首先明确注射生理盐水的B组是对照组,所以该试验的结论不应该指向生理盐水的作用。由步骤2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注射胰岛素会使小鼠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减少,甚至昏迷的低血糖症状;由步骤3中A组小鼠与B组小鼠的实验结果可知,步骤2中A组小鼠出现的症状在注射葡萄糖溶液后得以改善,反过来又说明A组小鼠的症状是由于血糖降低而引起的。综合两个结果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答案]D
13、下表是科学家为了解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以狗为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结果。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由①③两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可以防止糖尿的出现
B.由①②两实验可知,胰岛细胞的分泌物由胰管排出
C.由②③两实验可知,胰岛提取液是由胰岛细胞分泌的
D.该研究证明: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细胞的分泌物有关
[解析] A、1和3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是否注射了胰岛素提取液,注射胰岛素的动物不出现糖尿,不注射胰岛素的狗出现糖尿,说明胰岛提取液可防止糖尿的出现,A正确;B、1和2也能形成对照,变量是有无胰岛素.1组切除了胰腺,胰岛随着被切除,不能分泌分泌胰岛素,出现了糖尿;2组结扎了胰管,胰腺萎缩,不能产生胰液,但胰岛细胞活着,能够分泌胰岛素,故而能够分泌胰岛素,没有出现糖尿。说明胰岛素可以防止糖尿的产生,B错误;C、2和3能形成对照,变量是否有胰岛,但都有胰岛素,说明了胰岛素是由胰岛分泌的,C正确;D、2和3实验中动物的体内都有胰岛素,动物都不出现糖尿,而1切除了胰腺即没有胰岛素,出现了糖尿,说明了糖尿病的发病可能与胰岛素有关,D正确。
[答案]B
14、兔的心脏受A、B两种神经支配,某学者为了研究A,B两种神经对心率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先测定正常情况下兔的心率,然后分别测定阻断A神经或B神经后的心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据表所作的推测正确的是( )
A. A、B两种神经作用相同,都是减缓心率
B. 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对心率没有明显影响
C. A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B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
D. A神经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解析] 心率是指心脏在单位时间(1分钟)内跳动的次数,即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若心率为75次/分,即心脏每分钟跳动75次。分析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家兔正常情况下的心率是每分钟90次,阻断A时,心率为180次,比正常值高,阻断B时,心率为70次,比正常值低,则说明a神经的作用是减缓心率,b神经的作用是促进心跳加快。
[答案]D
15、脑内X区域是体温调节中枢的一部分。研究者测量了不同环境条件下,自由活动的小鼠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的比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
B.小鼠的体温调节是通过X区域独立完成的
C.环境温度保持稳定时,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元比例基本不变
D.脑内X区域不能接收外界温度上升的信息
[解析]A、通过分析图1可知,环境温度下降时,X区域神经元活性上升,增加产热,从而维持体温恒定,A正确;B、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不正确;C、观察图1可知,环境温度保持稳定时,X区域被激活的神经比例基本不变,C正确;D、图2 可知,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上升,而脑内X区域内的神经元活性并不上升,即不能被激活,从而维持人体内的体温恒定,正确。故B符合题意。
[答案]B
二、填空题(共10题,每空2分;共46分)
16、同学们都做过膝跳反射的实验, 如图为与该反射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试分析回答:
(1)膝跳反射属于   (填“非条件反射”或“条件反射”)
(2)完成反射的结构叫反射弧,完整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图中所指的   属于效应器。
(3)实验时,某同学有意识地控制小腿,发现膝跳反射就可能不成功,这说明脊髓中的低级反射中枢受   控制。
[解析] (1)膝跳反射简单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吮吸反射等,这是非条件反射。(2)膝跳反射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反射,进行膝跳反射时,刺激的是膝盖下位的韧带,观察到的反应是小腿突然抬起,这说明膝盖下位的韧带接受刺激后产生神经冲动,这些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传导到脊髓里的膝跳反射中枢,神经中枢再将神经冲动通过传出神经传导到效应器——股四头肌,股四头肌收缩,使小腿抬起、前伸,即膝跳反射的感应器是膝盖下位韧带,效应器是股四头肌。(3)同学用手掌内侧的边缘,迅速扣击一下受试同学上面那条膝盖下面的韧带,同时观察到这条腿有小腿突然抬起的反应,这就是膝跳反射。脊髓内的神经中枢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受大脑的控制。因此,如果你有意识地将腿部的肌肉收缩,膝跳反射不能进行,这说明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受大脑控制。
[答案](1)非条件反射 (2)股四头肌 (3)大脑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第18题图)
17、如图为缩手反射的模式图,请分析并回答:
(1)该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 。
(2)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顺序是 。
A. ④-⑤-③-①-② B. ②-①-③-⑤-④ C. ①-②-③-④-⑤ D. ⑤-④-③-②-①
[解析] (1)该模式图表示的神经结构叫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基本结构。 (2)神经冲动沿反射弧传导的正确途径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故顺序为C。
[答案] (1)反射弧 (2)C
18、春天,小明同学将活的幼嫩枝条切成段,悬于潮湿的空气中,几天后会出现如图所示的现象:
(1)造成芽向上生长,根向地生长的因素是 。
(2)该现象体现了植物的向性运动。下列植物感应性运动中,不属于向性运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含羞草受到触碰,小叶会合拢 ②根向着水充足的地方生长 ③根向着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解析](1)根具有向重力生长的特性,而茎有背向重力生长的特性,所以芽向上生长、根向地生长的因素是重力;(2)含羞草受到触碰小叶会合拢,但其运动方向与刺激方向无关,属于 感性运动。根向水生长是向水性,向肥生长是向肥性,向水性和向肥性都是向性运动;故①符合题意。
[答案] (1)重力(2)①
19、下图所示为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骨骼肌在这个反射弧中属于________(填写结构名称)。
(2)有病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若A、C分别表示产生和散失的热量,则这24h内A________C(选填“>”、“<”或“=”)。
[解析] (1)当人感觉到热时,可以通过脱衣服(由大脑控制)、汗腺分泌增加(体温调节中枢为下丘脑)等途径来调节体温,这说明参与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至少有大脑皮层、脑干(下丘脑),因此图中T—E—N—F—A途径表示神经调节过程,体温调节中枢位于脑干中,骨骼肌在这个反射弧中属于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即内脏骨骼肌产热,因此骨骼肌在这个反射弧中属于效应器。 (2)有病人体温在24h内都处于39.5℃,因此要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产热量等于散热量,机体的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增加,因此24h内A=C。
[答案] (1)效应器 (2)=
20、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   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的结果。当气温下降时,人体将体温下降的信息传到脑内的体温调节中枢,经过整合后,通过战栗、皮肤血管收缩、   (选填“甲状腺激素”或“胰岛素”)分泌增加等途径使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
[解析] 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寒冷时,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兴奋性增强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
[答案]神经;甲状腺激素
21、19世纪末,班廷在解剖尸体时,发现尸体的胰腺中布满了岛屿状的暗点,但在糖尿病人尸体的胰腺里暗点明显缩小。于是,他推测糖尿病可能与这些暗点的缩小有关。班廷取若干狗的胰腺切成碎片,研磨并加入生理盐水拌匀,制成提取液进行实验。
(1)若取10只患有糖尿病的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只注射10mL提取液,则第二组每只
应当注射 。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中岛屿状暗点分泌的 减少有关。
[解析] (1)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唯一实验变量。若取10只患有糖尿病的狗,随机平均分成两组,第一组每只注射10毫升提取液;第二组每只应当注射10毫升生理盐水,形成对照实验。(2)结合所学知识,糖尿病的发生与胰腺中岛屿状暗点分泌的胰岛素减少有关。
[答案] (1)10mL生理盐水;(2)胰岛素
22、为了安然度过寒冷而又食物匮乏的冬季,许多动物具有冬眠的本领。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 (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的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它们就无法生存。
(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 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
[解析] (1)“大多数冬眠动物的个体体积较小,而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很大。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越大”,动物身体的热量散失会越快(选填“越快”或“越慢”),如果在寒冷冬季不能获得足够的热量就无法生存。(2)“作为恒温的哺乳动物,冬眠时的体温却只比环境温度略高”,这是由于位于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的“设定温度”下调了。体温降低后,动物代谢水平就会随之下降,原因是酶的活性下降了。
[答案] (1)越快;(2)体温调节
23、2021年5月22日13 :00左右,第四届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进行到高海拔赛段20km至31km处,出现了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气温骤降,部分参赛人员出现了失温现象: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症状。
(1)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 ________(填 “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
(2)请写出失温时及时施救的措施:________。(写出一条)
[解析]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人体的体温是相对平衡的,而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是由于人体的产热小于散热;(2)当外界环境温度相对较低,出现失温现象时,可及时采取下列措施来减少热量的散失: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
[答案] (1)小于(2)从减少散热角度:脱掉湿衣服,换上干衣服;增加衣服;寻找有遮蔽的场所等。 从增加产热角度:补充热糖水、高能量等食物。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救助措施。(合理即可)
24、地球上的动物一般可以分为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两种。恒温动物主要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来调节体温恒定的;变温动物则通过移动身体获得更多的阳光照射或较高的气(水)温来提高身体的温度。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是科学家经常激烈争论的问题。
科学家甲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恒温动物:
论点一:今天北极圈内的中生代地层中,常发现土生土长的恐龙化石;
论点二:像恒温动物一样,少数恐龙化石也残留有能保温的羽毛结构;
论点三: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的骨骼中布满了管状空隙,这是血管的痕迹;
论点四:像恒温的哺乳类动物一样,恐龙化石群中具有较高的猎物/捕食者比值。
科学家乙提出下列论点支持恐龙是变温动物:
论点五:从恐龙化石的尺寸判断,一般来说恐龙的体型都很庞大;
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严寒的区域迁往气候暖和的区域;
论点七:恐龙具有羽毛,其主要功能是遮住夏天强烈的阳光,而不是防止体温下降;
论点八:今天的许多爬行类动物,其骨骼也有丰富的血管,但一些小型鸟类和哺乳类动物骨骼血管较少。
论点九:今天的变温动物群体中的猎物/捕食者比值,与恒温动物是接近的。
(1)科学家乙提出的5个论点中,下列能反驳科学家甲所提出的论点的是________。
①论点五 ②论点六 ③论点七 ④论点八
(2)如果科学家乙认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恐龙仍有机会晒到阳光,他的理由是________。
①恐龙随季节迁移 ②恐龙有冬眠的习惯,所以冬季不需要阳光
②随地球板块移动,将恐龙带到低纬度 ④北极圈内有很多北极熊,可供恐龙作为食物
(3)现今地球上除了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外,脊椎动物中还有________类也是变温动物。
[解析]该材料是针对恐龙到底是恒温动物还是变温动物的争辩,(1)分析甲乙两方的论点可知,论点六反驳的是论点一,论点七反驳的是论点二,论点八反驳的是论点三,论点九反驳的是论点四,论点五说的是恐龙体型大与甲的论点没有形成针对性反驳,所以选项②③④符合题意;(2)论点六:到了冬天,恐龙就会从寒冷的地方迁移到阳光较多、气候较暖的地方,据此可知,恐龙能随季节作迁移,使其有机会从寒冷的北极圈迁移到阳光多气候暖的地方;(3)哺乳类动物和鸟类是恒温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和鱼类也是变温动物。
[答案] (1)②③④ (2)① (3)两栖类(或鱼类)
25、某兴趣小组同学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实验材料为生长状况相同的杨树枝条,等量分别插入到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清水中培养,实验分四次并在同一实验室内完成。每次实验直到枝条不再产生根为止,计算每枝枝条生出根的平均数量,结果如表所示。请分析回答:
生长素浓度根数量实验日期 2×10 1(克/升) 2×10 2(克/升) 2×10 3(克/升) 2×10 4(克/升) 2×10 5(克/升) 清水
5月26日 0 0 0 1 6 0
5月31日 0 0 0 2 11 0
6月5日 0 1 1 5 13 1
6月10日 0 2 5 6 16 1
(1)本实验中设置清水组的目的是 ;
(2)分析可知,生长素浓度过大时 (选填“有利于”或“不利于”)枝条的生根;
(3)有同学分析上表的数据后,得出一个结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并请说明理由 。
[解析]研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以促进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所以设置清水组目的是形成对照;(2)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浓度过大时不利于枝条生根;(3)这个结论不正确,因为没有用更低浓度的生长素进行重复实验,不能得出“生长素浓度越低,促进生根的作用越明显”的结论。
[答案] (1)对照作用(2)不利于(3)不正确,没有用浓度更低的生长素溶液做实验
三、实验探究题(共5题,第29、30题每空1分,其余每空2分;共32分)
26、在学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后,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发现菜青虫总是在十字花科植物(如白菜)的叶上出现,而不取食菠菜等非十字花科植物的叶,他们对探究菜青虫的这种取食行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
(1)该实验小组探究的问题应该是: ?
(2)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是先天性行为。
(3)制订和实施计划:
①菜青虫的来源:
A.去白菜地里捕捉已经长大的菜青虫;
B.去白菜地里寻找即将孵化的卵,等待刚孵出的菜青虫。
以上两种获得菜青虫的方式中,你选择 ,理由: 。
②设计对照实验:选择白菜和菠菜的叶,分别榨取部分汁液。将榨取的白菜汁、菠菜汁分别涂抹在两片形状、大小和颜色都相同的滤纸上,再将这两片滤纸水平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将10只菜青虫放在两片滤纸之间,静候几分钟后观察两片滤纸上的菜青虫只数。观察结果如下表:
(4)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解析] (1)提出问题:菜青虫总在十字花科植物(白菜、卷心菜、小白菜、油菜、萝卜等)的叶片上出现,而不吃其他植物的叶子(如芹菜叶、薄荷叶等),这是先天性行为吗?作出假设:根据提出问题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的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对提出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3)制定和实施计划:B;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的目的是:从卵开始进行隔离饲养,才可能说明观察或检验菜青虫的某些行为究竟是本能,还是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4)根据涂抹白菜汁液的滤纸较大;可以得出结论这两组虫子的行动方向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菜青虫多,因此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
[答案](1)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为吗?(3)B;避免菜青虫获得学习行为,使探究具有可信度;(4)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是先天性行
27、当前,我国正大力构建和谐社会,“醉驾人刑”已得到广泛认识,它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小林的爸爸对此却不以为然,为了说服爸爸,小林和爸爸一起做了一个“测定反应速度”的实验。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表中测量值为小林松开直尺后,爸爸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直尺时手指所在位置对应的刻度值,表内数值单位:cm)。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爸爸看到小林松开直尺,就尽快用拇指和食指夹住,完成这类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是 。
(2)对每组三次实验结果应如何处理? 。
(3)A、B、C三组中, 组是对照组。
(4)从实验中发现: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 ,即人的反应速度越慢。
(5)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 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解析] 1)反射是指人和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完成反射必须要以反射弧为结构基础;(2)林子对爸爸喝不同酒量时都进行了三次测量,为了排除由于偶然性引起的误差,应计算其平均值;(3)实验结果表明:饮酒会影响人的反应速度,且饮酒越多,测量值越大,人的反应速度越慢;(4)实验中只对爸爸一人进行了测量,测量数据还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可以通过增加实验人数(或重复组)来改进实验,增强可信度,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酒后驾车的危害性。
[答案] (1)反射弧;(2)求平均值;(3)A; (4)大;(5)实验人数(重复组)
28、胰岛素对人体内血糖浓度调节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胰岛素分泌功能障碍,血糖浓度超过正常水平,就可能形成糖尿病。目前,糖尿病患者采取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治疗。口服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吗?为探究这一问题,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方案:
步骤 甲鼠 乙鼠
a 将完全相同的甲、乙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
b 定时喂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定时喂与甲鼠等量的全营养饲料,每次喂食前口服与甲鼠等量的胰岛素
c 重复b步骤几天后,采集两鼠的尿液,检测其葡萄糖含量,分析得出结论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请指出 ;
(2)步骤 a 中将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目的是 ;
A.为了降低神经系统的影响 B.防止小白鼠自身分泌的胰岛素干扰试验
C.让两鼠重新发育胰岛,参照统一 D.破坏胰岛让两鼠处于休眠状态,实验更准确
(3)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解析] (1)实验设计中,有一处不够严谨,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当两只小鼠的胰岛破坏后,胰岛也就不起作用了,不能分泌胰岛素,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胰岛素作用的干扰。(3)胰岛素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糖的代谢,具体说,它能促进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胰岛素分泌不足时,血糖合成糖元和血糖分解的作用就会减弱,结果会导致血糖浓度升高而超过正常值,一部分血糖就会随尿排出体外,形成糖尿,假如按照上述方案进行实验,最终仅在乙鼠的尿液中检测到了葡萄糖,说明乙鼠可能患有糖尿病,甲鼠注射胰岛素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迅速降低.由此得出结论: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口服胰岛素不起作用。
[答案](1)小鼠数量太少,实验有偶然性 (2)B (3)口服胰岛素不能治疗糖尿病
29、中国科学院发布重大科研成果:发现了一种蜘蛛(大蚁蛛)具有长期的哺乳行为。研究发现,母大蚁蛛生殖沟能分泌“乳汁”。刚孵化的幼蚁蛛不能爬到母大蚁蛛身边吃奶,母大蚁蛛会把“乳汁”分泌到巢壁的蛛丝上,供幼蚁蛛“吮吸”。一周后,幼蚁蛛会直接到母体生殖沟上“吮吸乳汁”。大蚁蛛生长发育过程见如图,请据题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采用   法,研究大蚁蛛的哺乳行为。由图可知,母大蚁蛛哺乳行为长达   天。
(2)请设计实验证明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的:
①选取20只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   分为甲乙两组;
②甲组封闭母大蚁蛛的生殖沟,乙组   。
③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若实验结果是   ,实验结论为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的。
[解析](1)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科学家采用观察法,研究大蚁蛛的哺乳行为。由图可知,母大蚁蛛哺乳行为长达40天。分泌乳汁哺育幼仔的行为,历来被认为是哺乳动物独有的特征。大蚁蛛与该类动物分属于不同的门类,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大蚁蛛卵生,而哺乳动物胎生哺乳。(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刚孵化的幼蛛不能爬到母亲身边吃奶,母大蚁蛛会把“乳汁”分泌到巢壁的蛛丝上,供幼蛛“吮吸”。幼蛛会直接到母体生殖沟上“吮吸乳汁”。设计实验证明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的设计思路是:分别选择两组刚孵化出生的大小相同的幼蚁蛛各10只,其中甲组封闭母大蚁蛛的生殖沟,不让其分泌“乳汁”,乙组不做任何处理,有大蚁蛛分泌的“乳汁”。一周后观察实验结果:乙大蚁蛛分泌“乳汁的小蚁蛛存活下来,而甲组没有大蚁蛛分泌的“乳汁”的一组小蚁蛛全部死亡,则证明刚孵化出生的幼蚁蛛是依靠“吮吸”母大蚁蛛分泌的“乳汁”存活下来。
[答案](1)观察;40; (2)①平均;②不做任何处理;③甲组小蚁蛛全部死亡,乙组的小蚁蛛存活下来。
30、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提出以下实验思路:
①选取若干只同品种、同性别和同日龄的健康未成年小鼠实施垂体切除手术,一段时间后,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②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合适的饲料 。③实验开始时和实验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体重,并记录。④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请回答:
(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2)对垂体进行切除手术是为了   。
(3)“实验思路”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注射的合适饲料分别是  、  。
(4)预测实验结果(在以下坐标中用示意曲线表示注射后的体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在曲线旁注明所注射物质的名称)。
[解析] (1)该实验是科学兴趣小组为了研究生长激素的功能而设计的。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2)实验中切除垂体的目的是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3)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②中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注射等量的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和生理盐水;(4)生长激素促进生物体的生长,注射后小鼠平均体重上升注入生理盐水的一组小鼠没有生长激素,难以长大,体重基本不变。如图所示:
[答案] (1)生长激素对小鼠生长的影响(2)避免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干扰实验 (3)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不含生长激素的生理盐水 (4)见解析
四、解答题(共5题;共37分)
31、(8分)请写出以下植物出现的感应性:猪笼草捕捉小虫属于   运动;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   性。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方向,开阔地上的树冠向   (填“南”或“北”)的方向较茂盛,其原因是:单侧光照使植物体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   ,从而产生弯曲现象。
[解析]猪笼草捕捉小虫属于感触运动;倒放在地面的种子会把根长到土里去,这是植物根的向地性。平时没有指南针时,我们可利用周边的物体确定南北方向,开阔地上的树冠向南的方向较茂盛,其原因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朝背光一侧运输,导致背光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因此摆放在窗台上的盆栽植物会向窗外弯曲生长,这是植物的向光性。
[答案]感触;向地;南;高
32、(5分)下面这幅漫画题目是《越卖胆越大》,根据漫画回答问题:
(1)图    中的动物的幼体用鳃呼吸,具有胎生哺乳特征的是图    中的动物;
(2)这四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3)图中人类的行为对生物圈会造成的影响有   ;
①破坏食物链、破坏生物多样性 ②造成环境污染 ③破坏动物栖息环境
(4)保护生物多样性你能做什么?   。
[解析] (1)图A是青蛙,两栖动物,它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皮肤辅助肺呼吸,图D虎属于哺乳动物,具有胎生哺乳特征;(2)青蛙、蛇、鸟和老虎的背部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称为脊椎动物;(3)动物在自然界中作为消费者参与物质循环,但近年来,人类对野生动物滥捕滥杀,造成某些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故选①;(4)由于各种原因,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作为个人我们除了响应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之外,我们还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自我做起,从周围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多植树,注意保护环境等。
[答案](1)A;D (2)背部有脊柱 (3)① (4)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周围的一草一木,不乱扔垃圾,保护环境等
33、(8分)通过下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认识脑的功能,并以此指导我们的生活。
研究成果一:切除小白鼠的大脑,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胃肠依然能够消化。
研究成果二:切除了小白鼠的小脑,小白鼠的动作变得很不协调,步子迈得大而不稳,腿抬的高而笨拙,吃食物时,嘴不容易准确地碰到食物。
研究成果三: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
(1)“植物人”没有意识、感觉和运动,可以判断   。
(2)“舞蹈症”患者的动作不准确、缺乏平衡感,可以判断是脑的   发生了病变。
(3)在体育课上,老师嘱咐同学们在运动时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利用上述研究成果,请你作出解释:   。
(4)为了有效地保护中枢神经系统,骑摩托、滑冰时要采取哪些保护措施?   。
[解析] (1)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切除大脑的小白鼠失去知觉,但基本的生命活动心跳和呼吸仍在进行, 说明其脑干的功能仍然正常;植物人没有了意识、感觉和运动,只有心跳和呼吸等基本的生命活动,可判断是大脑损伤了。(2)研究成果而告诉我们:切除小脑的小白鼠动作变得不协调,身体不能维持平衡,这与人的舞蹈症患者具有相同的症状,因此可以判断舞蹈症患者损伤的是小脑。(3)研究成果三告诉我们:切除小白鼠的脑干,小白鼠的呼吸、心跳停止,立即死亡,这说明脑干中有调节呼吸、心跳等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因此我们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后脑,因为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即后脑部位。(4)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位于头部,在运动中,头部的防护是关键,可以用戴头盔的方法来保护头部。
[答案] (1)受伤部位为大脑 (2)小脑 (3)脑干位于后脑部位 (4)要带头盔
34、(10分)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激素调节,请分析回答:
(1)农业生产中,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图甲中,可表示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   ,可选用图中   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此例说明,生长素类似物的作用具有   性;
(2)将大小相近的同种植物分为①、②、③三组,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实验结果如图乙。根据图中的①、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   ;继而根据图中的②、③组所示结果进行比较,可得出细胞分裂素  。  
[解析] (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可以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说明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敏感,即单子叶植物受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影响的是曲线Ⅱ,选择d点所对应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作为除草剂,既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同时又能促进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该现象说明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2)①③组的区别是顶芽的有无,说明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②③组的区别是细胞分裂素的有无,说明细胞分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抑制作用。
[答案] (1)Ⅱ;d;两重(2)顶芽的存在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顶芽对侧芽的抵制作用
35、(6分)口渴感觉形成的感受器在哪里?传统观点认为感受器分布于血管内壁,血液中的含水量下降导致盐分过高,神经中枢形成口渴感觉。但美国神经学家Knight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水进入血液需要一定时间,无法解释水一入口就能瞬间解渴,于是设计实验:
实验1: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和肠胃里灌注等量的淡水,两者口渴感觉都立刻消失。由此Knight认为传统观点有误但又从传统观点里得到启示,提出问题,进一步实验。
实验2:给两组小白鼠分别吞咽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前者口渴感觉消失,后者先是口渴感觉消失,2~3分钟后恢复。
实验3:给两组小白鼠肠胃里分别直接灌注等量的淡水和盐水,只有前者口渴感觉消失。
综合三个实验,得出结论。
(1)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 。
(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 ?
(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1)Knight质疑传统观点,认为喝下的水成为血液中的水需要一定时间,理由是水从口腔进入到血液需要时间。(2)实验2基于的问题是盐分能影响口渴的感觉吗?(3)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口咽和肠胃都有口渴感受器,且肠胃口渴感受器还能感受盐分的刺激,并对最后口渴感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答案](1)水从口腔进入到血液需要时间; (2)盐分能影响口渴的感觉吗? (3)口咽和肠胃都有口渴感受器,且肠胃口渴感受器还能感受盐分的刺激,并对最后口渴感觉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