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共54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共54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3 12: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4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
学习目标
01
体会格律之美,欣赏日暮之美,感悟情感之美。(重难点)
02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感受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重点)
导 入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日暮中的思乡。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日暮中的惆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是日暮中的老有所为。
日暮之景,光影之下,诗画缠绵。在三首唐代典型诗歌《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下》中,格律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从画面和音律,景语和情语,到景色之暮、理想之暮、人生之暮,打通生活与文本,设置旅行者的选择、绘画摄影爱好者的定格的换位探究之法,让课堂回归生活,让文学融入审美,让语言深入心灵。
预读先学
知人论世识体
【一】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走近作者
(2)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3)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王维擅长写田园诗、边塞诗,苏东坡赞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野望》:贞观初年,王绩因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今山西万荣),故自号“东皋子”。他性情简放,“不喜拜揖”,其诗多写饮酒及隐逸田园之趣,赞美嵇康、阮籍和陶潜,嘲讽周、孔礼教,以抒怀才不遇之苦闷,曾三仕三隐。
探寻背景
(2)《黄鹤楼》:崔颢生长在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开元、天宝年间。二十岁左右中进士,因干谒著名学者李邕,不被赏识,自此“文誉”被毁。有二十年左右,多在京城以外做官或当外官的幕僚,一生漫游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3)《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从宰相被贬为荆州长史,王维作为张九龄提拔的后辈,也受到牵连。奸臣李林甫假意提拔王维,让他担任监察御史出使边塞凉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认识文体
什么是律诗?
一般都有几言律诗?
律诗一般有几句?四联分别是什么?注意:古诗中每一个逗号算一句。
这三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哪几句
律诗一般是哪几句押韵?
默读:结合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关于律诗”内容,抢答关于律诗的知识题。
律诗: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一般说来,每首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应是对偶句。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一首律诗一般由四联构成,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往往遵循“起承转合” 的结构形式。
首联:起,睹物兴起,直接入题。
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
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回扣主题。
初读感知
【二】
朗读:品律诗之格律美。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朗读诗歌
《野望》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前六句时语调宜舒缓,读最后两句时语调宜惆怅。
可按“二三”式来划分朗读节奏,如: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准停顿
4.读出情感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黄昏的时候伫立在房舍东边的高地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遂愿而归。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只能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



朗读:品律诗之格律美。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黄鹤楼》是一首七言律诗,朗读时应注意韵脚,韵脚要读得饱满。
可按“四三”式来划分朗读节奏。
另外,还要把握感情基调,这首诗带着淡淡的哀愁,朗读时要把这种情感读出来。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准停顿
4.读出情感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朗读:品律诗之格律美。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所表达的感情开始是寂寞伤感的,后又转化为慷慨悲壮。因此,朗读的基调应该是从低沉到高昂,尾联复归于平和、悠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首句押韵,朗读时要把韵脚读得饱满,体会律诗的韵味。按诗歌意义、节奏划分,基本为“二三”式,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准停顿
4.读出情感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回答下面问题。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请在梳理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1)


理清结构
(2)
叙事
写景
(3)
绘景
精读研析
品读赏析
【一】
1.结合文化常识和创作背景,说说这三首诗有何相同点。
答案 ①时间相同:都以“日暮之景”为抒情起点。
②背景相似:都是在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境遇下创作出来的。
③情感相似:都有孤寂、忧伤之情。
④特点相似:诗歌创作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请结合三首诗的日暮之景,换位探究:
(1)如果你是旅游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旅游?
(2)如果你是绘画或摄影爱好者,你会选择到哪一处写生或摄影?并说明理由。
答案 我会到崔颢笔下的黄鹤楼去旅游。
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可以清楚地数出江北汉阳一代的树木,鹦鹉洲上的草木长得非常茂盛,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江水东流,绿树掩映,芳草如茵,高楼矗立,宛如一幅水墨画铺展在江南水乡。
我会到王维笔下的日暮边塞去写生。
因为它充满图画的色彩美,黄色的是“大漠” “长河”,灰白色的是烽烟,红色的是“落日”;具有图画的线条美,广阔的是大漠,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这幅图,完全展现了沙漠黄河地区广阔无垠、雄奇壮丽、意境开阔豪迈的特点。
我会到王绩笔下的日暮田野里去摄影。
日暮时分,远远望去,只见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上,天地一片静穆安详。放牧的人赶着牛群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骑着马,带着猎物也回来了。景、物和人的高度和谐统一,是摄影不可多得的题材。
感悟情感
【二】
1.一切景语皆情语,三首诗的日暮之景充满了惆怅、哀愁、孤独之情。请结合相关内容,分别说说三位诗人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情感。
王绩:王绩性情简放,“不喜拜揖”,不喜阿谀奉承之行,加之天下动乱,又被弹劾,于是就解官去职,终不复有经世之心。创作此诗时,诗人已到暮年。
野 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崔颢: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一直外任做官,颇有天涯游子之意,人生失意之愁。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王维:生于名门望族,早年受过各方面良好的教育,能诗、会画、工书法、懂音乐。他一方面求仕,一方面又随母学佛,受佛家消极避世的影响较深,当他后来看到国家政治走下坡路的时候,就产生了隐退之心。他两次隐退,退居终南山和辋川别墅,这两处都离京城不远。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答案 (1)《野望》作于诗人辞官后隐居东皋之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
(2)《黄鹤楼》一诗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思想感情。
(3)《使至塞上》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排挤而产生孤独、寂寞、感伤、飘零的孤寂心情;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英雄本色。在反映边塞生活的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都护的赞叹。
2.诗人的惆怅、哀愁、孤独之情是沉郁而绵长的,古诗词里有很多这样的情怀书写。请仿照例句,探求有同样情思的古人之心。
例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 (示例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是形单影只的落寞,请读“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示例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示例三)“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孤寂是内心的娴静,请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野 望
首联:徙倚——叙事、抒情
颔联:落晖——静态、远景
颈联:返、归——动态、近景
典故:采薇——用典、抒怀
知识梳理
黄鹤楼
借用传说→叙事
感慨仙人已去→写景
描写登楼所见→写景
抒发思乡之情→事情
愁而不怨
思乡之愁
使至塞上
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绘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繁忙
孤寂抑郁
豪迈豁达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牧人/驱犊/返
B.日暮乡/关何处/是
C.山随/平野/尽
D.归雁入/胡天
当堂检测

B项日暮/乡关/何处是;C项山随/平野尽;D项归雁/入胡天。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绩,唐代诗人,号“东皋子”。
B.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边塞风光。
C.李白赞叹崔颢的《黄鹤楼》:“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D.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诗多咏田园风光。
王绩以日暮之景,抒写了隐居乡村,向贤而生,独善其身的隐逸情怀;
崔颢以日暮之景,链接了四海为家,不忘初心,勇往直前的执著志向;
王维以日暮之景,承载了万里出塞,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美好愿望。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