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背影》 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背影》 第1课时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3 12:4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4课 背影
 第1课时
朱自清
学习目标
02
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重点)
01
理清文章的线索。
导 入
父爱是拐杖,让我们在人生中少摔跟头;
父爱是良言,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父爱是阳光,让我们健康地成长;
父爱是音乐,让我们快乐地生活;
父爱是蜡烛,默默地为我们奉献着自己 ……
父亲就如一部大书,什么时候品读,都会收获不同的味道。今天我们就跟随不同处境、不同年龄段的朱自清一起去品读父亲的《背影》。
预读先学
知人论世识体
【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其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丰腴,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还有一些文艺论著,收录在《朱自清文集》中。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绿》等。朱自清清贫而有气节,宁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是毛泽东同志称颂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
走近作者
朱自清
《背影》是记事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往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20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探寻背景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是指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运用灵活自由;“神不散”是指无论形式表达怎么自由,都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围绕一条线索组织材料,控制思路。以联想、想象为桥梁的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是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段。从细处落笔,以小见大,是它表现主题的常见形式。
认识文体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在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二】
(1)交卸( )
(2)奔丧( )
(3)狼藉( )
(4)赋闲( )
(5)琐屑( )
(6)游逛( )
(7)马褂( )
(8)踌躇( )
(9)蹒跚( )
(10)颓唐( )
(11)举箸( )
(12)簌簌( )
(13)拭泪( )
(14)yū( )腐
(15)zhà( )栏
1.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è
bēn sānɡ


suǒ xiè
ɡuànɡ
ɡuà
chóu chú
pán shān
tuí
zhù

shì


读一读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狼藉:________________
(2)簌簌:________________
(3)惨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赋闲:_________________
(5)迂:____________________
(6)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颓唐:__________
乱七八糟的样子。
纷纷落下的样子。
暗淡无色;凄凉,萧条,不景气。
文中指失业在家。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衰颓败落。
记一记
(8)琐屑:________________
(9)大去:________________
(10)触目伤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情郁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不能自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小而琐碎的事。
委婉语,指死亡。
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感情聚积在心里不能发泄。
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3.辨析词语。
词 嘱咐 吩咐
同 都是动词,都有“指派、告诉”的意思。 异 侧重于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侧重于口头指派或命令,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例 ①临别之际,母亲 儿子:出门在外要照顾好自己。 ②孙经理 小王去迎接前来考察的外宾。 嘱咐
吩咐
初读感知
【三】
朗读指导:语调婉约、平缓,节奏凝重,带着淡淡的忧伤。
本文必备:重音、虚音拖长,节奏舒缓。
朗读课文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①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会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
②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初读思考
2.归纳各段所写内容,探究每个段落与“背影”的关系。
答案 第1段:开篇即点题,引出下文的“背影”故事。
第2段:写“我”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是“背影”故事的缘起。
第3段:写丧事完毕后,“我”与父亲同行,是“背影”故事的前奏。
第4段:写父亲决定为“我”送行,是“背影”故事的基础。
第5段:写父亲送“我”上了车, 为“背影”故事的出现作准备。
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是全文的核心段落。
第7段:写“我”读着父亲伤感的信,眼前再次浮现“背影”,与前文呼应。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难忘背影
引出背影
小帽
大马褂
布棉袍
蹒跚
攀、缩、倾等
再现背影
刻画背影
理清结构
1.下列词语中加红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搀扶(chān) 簌簌(sù)   行李(xínɡ)   蹒跚(pán)
B.丧事(sān) 赋闲(fù) 拣定(jiǎn) 差使(chāi)
C.琐屑(xiè) 典质(zhí) 栅栏(shān) 举箸(zhù)
D.狼藉(jiè) 颓唐(tū) 游逛(ɡuànɡ) 迂腐(yū)
当堂检测

B项sān—sāng;C项zhí—zhì,shān—zhà;D项jiè—jí,tū—tu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悲哀 衰弱 妥贴 诸多
B.惨淡 踪迹 警醒 钩留
C.晶萤 交卸 惦记 马褂
D.亏空 拭泪 谋生 踌躇

A项“贴”应为“帖”;B项“钩”应为“勾”;C项“萤”应为“莹”。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几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浓烈的思念之情。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