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8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28张PPT)部编版八年级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3 13:0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23课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0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重点)
02
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难点)
03
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导 入
这是“亚圣”孟子在《孟子·离娄上》中提出的观点,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课《消息二则》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西路军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得人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同学们,知道这句话吗?
得人心者得天下
预读先学
知人论世识体
【一】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走近作者
孟子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频仍的战国中期,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一统天下。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他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探寻背景
诸子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反映了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等。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个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比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这类作品的代表作有《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议论文主要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立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驳论文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自己的观点。
认识文体
基础梳理
【二】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七里之郭:_____
(2)池非不深也:_______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
(4)寡助之至:_____
(5)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
外城
护城河
巩固
极点
同“叛”,背叛

三里之城:_________
夫环而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寡助之至:_________
攻亲戚之所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助词,的
代词,它,指“三里之城”
动词,到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古今异义。
(1)委而去之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池非不深也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
(3)亲戚畔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弃
委托
护城河
池塘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4.特殊句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_______
判断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初读感知
【三】
听名家朗读
朗读课文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liyongqiang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读音准确
富有节奏
读出情感
停连恰当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从题目中,你读到哪些信息?
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编者加的,为全文的结论。“道”即孟子主张的“仁政”“王道”思想,文章由此引出“民心”。题目的意思是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初读思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宜于做某事的自然气候条件
及,比得上
地理优势
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内城
外城

句首语气词
得到,获得
这样却
疏通文意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坚硬锋利
泛指粮食
放弃
离开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所以,因此
依靠
巩固
险要
震慑,威慑
锋利,锐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极点
背叛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请在梳理全文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地利而不胜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仁政”
理清结构
精读研析
析读课文
【一】
1.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是什么?
天时
地利
人和
最重要的是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liyongqiang
李永强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②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①环而攻城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从攻的角度
从守的角度
3.文章第最后三句(故曰……天下顺之)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运用排比句式,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2)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的后果互相映衬,点明了文章的主旨,突出了“仁政”的重要性。
4.“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分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案 不能。
“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阶段的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调换顺序。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什么?
答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心论点 “人和”的重要。
赏析手法
【二】
1.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答案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欲得“人和”,必先“得道”。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对比
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举例
论证
拓展延伸
【三】
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答案 (示例)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注定是要失败的。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
B.《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仁政,是儒家经典之一。
C.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礼记》《中庸》合称为“四书”。
D.“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反映了孟子在那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即使在今天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当堂检测

“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能否实施“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