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6课 诗词五首
——春望
杜甫
学习目标
01
熟读、背诵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特点。
02
读懂诗意或词意,品析诗词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重点)
03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情感。(难点)
导 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预读先学
知人论世
【一】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他也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作《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走近作者
杜甫
《春望》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将家属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只身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居长安。因他官职卑微,所以未被囚禁。至德二载(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探寻背景
初读感知
【二】
听名家朗读。
朗读诗词
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sāo
zān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都,指长安
陷落
长安城已经沦陷,山河依旧存在,春天的都城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花儿都痛哭流泪;怨恨离散,鸟儿心惊胆寒。
疏通诗歌
疏通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争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相当,值
战火连绵,整整三月不断,(家人的音信断绝)一封家信抵得上万金。
满头白发越抓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了。
抓,挠
简直
请在梳理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理清结构
破败的
花溅泪,鸟惊心
抵万金的家书
白头短不胜簪
重点字词
【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国破山河在:_____
(2)家书抵万金:_________
(3)浑欲不胜簪: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陷落
值,相当
简直/能够承受,禁得起
精读研析
1.有人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了诗人深沉的黍离之悲?请简要分析。
答案 黍离之悲指对国家夕盛今衰的悲伤。本诗一开头即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但是草木丛生。“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整洁、井然有序的模样,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和“恨”的主体是谁?
答案 (观点一)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面对乱世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
(观点二)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具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朝廷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于是他见花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
3.为什么说“家书抵万金”?
答案 诗人家小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担忧,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对叛乱没有平息的忧心。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简析这两句诗中的细节描写的妙处。
答案 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搔”,动作描写,写出了诗人忧愁不堪,以致头发变白、变少,难以胜簪的事实,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心忧如焚,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态。
5.如何理解诗中的诗人形象?
答案 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挂念亲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6.《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答案 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盼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少的白发,发现白发稀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挂念亲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月 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答案 思想感情方面:
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
异:《春望》还表达了对国家衰败、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感情沉郁;而《月夜》表达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
写作手法方面:
同:《春望》与《月夜》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春望》由望中所见抒发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月夜》则由望月思家,表达离愁别绪。
异:①《春望》想象之辞较少,主要是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衰败的悲痛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甚至连笔下的花、鸟都沾染了悲伤的情绪;《月夜》全诗借助想象抒发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之情,实际也是在写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②《春望》所写意象甚多;《月夜》主要写月光下的妻儿。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B.首联即扣住“望”字,所望之景“国破”和“城春”形成强烈的反差。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C.诗歌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反衬等手法。
D.尾联写诗人“白发”是愁出来的,欲“搔”头解愁而愁更愁。这种愁情皆因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诗人忧愤难解。
当堂检测
√
这种愁情不仅因与亲人书信中断,也因战祸连连。
诗人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城破败的景象,想念寄居鄜州的妻小,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