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26课 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
陶渊明
学习目标
01
熟读、背诵诗词,体会诗词的韵律特点。
02
读懂诗意或词意,品析诗词的遣词造句、意象选择和艺术手法。(重点)
03
结合诗人生平和诗词创作背景,理解诗词中所寄寓的情感。(难点)
导 入
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有的人知道什么该舍,什么该得,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的选择是辞官归隐,终老田园。今天就来学习他的《饮酒》,来领略陶渊明舍与得之间的人生境界。
预读先学
知人论世识体
【一】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他的诗主要表现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厌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是田园诗派的鼻祖,被称为“田园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走近作者
陶渊明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借“饮酒”之名,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其中以《饮酒(其五)》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探寻背景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等形式,也说古风、古诗。
认识文体
初读感知
【二】
听名家朗读。
朗读诗词
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lú
lí
xuān
huán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建造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喧嚣扰攘的尘世
偏远,偏僻
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
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建造房舍,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心里远离世俗,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偏僻安静。
如此,这样
疏通诗歌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墨剑飘雨
liyongqiang
李永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间的云气
东边的篱笆
相伴
闲适淡泊的样子
(我)在东篱下随手摘摘菊花,闲适淡泊地欣赏南山胜景。傍晚山色秀丽,鸟儿结伴归巢。
傍晚
墨剑飘雨
李永强
李永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分辨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人生真谛
请在梳理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补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宁静
恬然
闲适自在
理清结构
重点字词
【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_______________
(2)问君何能尔:___________
(3)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_____
(4)山气日夕佳:_____
(5)飞鸟相与还:___________
喧嚣扰攘的尘世
如此,这样
闲适淡泊的样子
傍晚
相交,结伴
精读研析
1.怎样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
答案 (1)这里“车马”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车骏马,代表着官场烦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归隐田园,虽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样的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2)“心远地自偏”则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主要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将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 “悠然”二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尘世后自得、闲适、恬淡的生活状态。“见”字,写诗人不经意间抬头,秀丽的南山之景一下子映入眼帘,表现了诗人的心与山的自然相遇,营造出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3.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轼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轼的这段话 说说你的想法。
答案 苏轼认为,“见南山”表现的是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时,无意间一抬头,南山之景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恬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较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用了哪些意象?有何深意?
答案 用了日夕之山气与归林之飞鸟两个意象,渲染了隐居之所的宁静美好和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言下之意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为什么要奔波于官场不肯接受这美好的归宿,不愿投入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
答案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此情此景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暗指辞官归隐乃是诗人的人生真谛。这两句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6.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1)表达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伪、奸诈,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看到了一位超然物外、悠然自得、心志高远、闲适豁达的诗人形象。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叙写了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
B.这首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偏僻幽静才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赋予其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高洁、脱俗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正表现了他超脱世俗的高洁志趣。
当堂检测
√
“心远地自偏”是指只要心志高远,无论身处哪里,都会使人恬淡舒适。
本诗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欣喜的情感。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