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3 13:30:2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4张PPT)
单元写作 
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学习目标
01
了解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02
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合理安排说明内容和说明顺序。
03
养成细心观察事物特征的习惯,学会锤炼语言,表达准确、简明、严密。
导 入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似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异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铅笔、钢笔、毛笔、圆珠笔,虽说都是笔,却不完全一样。写说明文,要注意抓住事物的特征。今天的写作课,我们就来学习在说明事物时怎样抓住特征。
写作导航
【一】
特征是可供识别事物的特殊象征或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独有标志。
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往往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显性特征,如事物的颜色、质地、空间位置、形状、温度等;
二是内隐性特征,如事物的成因、原理、变化过程、内部结构、习性、性能、风格等方面。
事物的特征表现
(1)同中求异法:利用事物的形似、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事物相同之中的不同点并加以说明。如茅以昇《中国石拱桥》中对赵州桥、卢沟桥的说明:
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这座桥(赵州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桥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点评 同是对桥拱的说明,前者是独拱,后者是联拱;同是对桥面的说明,前者没有陡坡,后者几乎与河面平行;同样是拱,前者“像一张弓”,后者则是“半圆形”。正是由于作者抓住了这些同中之异、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两座桥的特点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多面展示法:对一些结构较为复杂的事物,要将事物的特征说清楚,应该从多方面加以阐说,使其不同的特点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叶圣陶《苏州园林》中的片段: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点评 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特征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因此作者从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堆叠的艺术性和池沼与其他景物配合的灵活性,园林中栽种和修剪的树木,花墙和廊子的巧妙设置及每个角落的布置四个方面进行逐一展现,使读者通过对各个局部的了解,整体认识了苏州园林的特点。
(3)表里合一法:有些事物内在的特征能通过外在的形式充分地表露出来,因此通过说明其外在的特征,同样可以说明其内在的特征。如肖柯《千奇百怪的动物语言》中的片段:
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联系信号的。在我国海滩上,有一种小蟹,雄的只有一只大螯,在寻求配偶时,便高举这只大螯,频频挥动,一旦发觉雌蟹走来,就更加起劲地挥舞大螯,直至雌蟹伴随着一同回穴。
有一种鹿是靠尾巴报信的,平安无事时,它的尾巴就垂下不动;尾巴半抬起来,表示正处于警戒状态;如果发现有危险,尾巴便完全竖直。
点评 这两段文字说明有些动物是以动作作为语言的。说明时,作者主要是通过对两种动物的外显现象的描绘来表现这一内在特征。
(4)写作中应灵活、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结合所说明事物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关系选择说明顺序,把事物说得更清楚明白,便于读者理解。
以上四种方法只是在作文时供选择运用的操作方法,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还需要做到:
第一,认真观察。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体、肤等感觉器官,对要说明的事物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第二,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深入分析其异同;抓住了“异处”,就把握了该事物的特征,也就抓住了说明的重点。
第三,重视积累。扩大生活视野、阅读范围,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写作材料;注意间接经验的获得,提高理性认识水平。
写作实践
【二】
一、利用所给材料(见课本P127),抓住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整理出一篇说明文。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审题指导】
(1)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
(2)材料中坎儿井的各个特征既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又有联系,写作时要注意这一点。
(3)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范文引路】
坎儿井起源之谜①
长久以来,人们对坎儿井究竟从何而来莫衷一是,比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三种:②
一是“井渠说”。该说法认为坎儿井源自汉代,代表人物为清末学者王国维。在其所著的《西域井渠考》中,王国维认为是“汉武帝刘彻命令士兵引洛水到大荔县北商颜山下,因渠岸常坍塌,遂凿竖井在地下引水,即‘大井六通渠’(论证依据为《史记·河渠书》中的有关记载)”的引水方法传到新疆后才有了坎儿井。
①以“××之谜”的形式命题,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比较流行的起源说有三种,总领全文。
二是“西来说”。依古代波斯(今伊朗)是拥有坎儿井最多的国家(使用历史已超过2 000年)推断,坎儿井是随着“丝绸之路”到了中国新疆。不过,伊朗的坎儿井叫“昆那特”,与中国新疆、巴基斯坦、阿富汗所称的“坎儿孜”不同。由于名称的差异,人们对“西来说”存在疑虑。
三是“本地说”。在现存的坎儿井中,吐鲁番市恰特喀勒乡庄子村的吐尔坎儿孜,通水时间为1520年,距今已有约500年的历史。因此,坎儿井很可能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原产物。③
暂不论坎儿井究竟起源于何时何地,可以肯定的是,它是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有了坎儿井,他们才有了生存的基础。
③主体部分采用原材料内容,紧承上文,依次说明三种比较流行的起源说,叙述清晰,材料翔实。
[名师总评] 本文以原文材料中介绍坎儿井的起源为主要内容,增添了部分信息。开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总领全文;主体部分保留原文的说明顺序,丰富了相关内容。这样介绍使说明更具体、翔实。
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外观独特,或历史悠久,或有重要的意义,或有特殊的功能。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一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审题指导】
(1)这一建筑可以是单体建筑,比如一栋楼、一座桥,也可以是群体建筑,比如一条街巷、一片塔林。
(2)抓住建筑的特征来写,注意介绍建筑的位置、外观、用途等。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可以先总说建筑的特征,然后再加以具体说明。
【范文引路】
鲁迅故居
北京鲁迅故居现位于西城区阜成门内宫门口西三条21号。鲁迅先生随当时的教育部由南京迁到北京,住所几经迁移,最后于1924年5月迁入,并在此住了两年多。后由于反动政府的不断迫害,于1926年8月离京南下。①
鲁迅故居是一座极其普通的小四合院,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房屋都很矮小,进深也很狭窄。这里就是一代文豪曾经的住所。②
①开篇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
②介绍鲁迅故居的概况,体现了鲁迅先生甘于清贫、不贪图荣华富贵的品格。
鲁迅故居的门口是一个黑漆小门,门内西侧有一折扇屏门,入门即是前院。院内北房前有两株高大的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使这小院显得很幽静,又很有生气。南房是书房和会客室,里面摆着几架书柜、一张方桌、几把藤椅等简单的家具。当年,许多青年学生在这里受到鲁迅的热情接待。南房的西间有一张接待客人留宿的床铺,当年有的青年被反动政府逼得无家可归,鲁迅便留他们住在这里。③
③按照方位顺序介绍鲁迅故居的前院。除介绍院内的布置外,还写了当时鲁迅先生的活动情况,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青年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最引人注目的是北面的正屋。北房的当间是鲁迅母亲的住所,中间向后扩建的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先生称之为“绿林书屋”,俗称“老虎尾巴”。室内陈设简单,北边窗下有一张床,上面铺着单薄的被褥。靠东墙放着一张三屉桌和一把藤椅,桌上放着毛笔、笔架、砚台、马蹄表、喝茶的盖碗等,旁边还放着一盏煤油灯。④屋内西墙上挂着写有《离骚》诗句的题字,上书:“望崦嵫而勿迫,恐鹈 之先鸣。”鲁迅先生正是如此珍惜时间,在这间小屋里,在这张书桌上,在这盏煤油灯下,他忘我地工作,辛勤地写作。鲁迅先生在这间斗室里写下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篇》《野草》三本文集以及《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⑤
④对鲁迅正屋中的小书桌的详细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了鲁迅当年在此挑灯创作的情景。
⑤对屋内的题字和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介绍体现了鲁迅的勤奋惜时、惊人的艺术创造力,为这座建筑注入了丰富的人文意义。
“老虎尾巴”后面是鲁迅先生经常散步的后小院。院中央有一眼井,周围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木。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鲁迅不仅以他战斗的一生、以他的作品教育着我们,还以他简朴的生活教育着我们。⑥
⑥总述鲁迅故居的历史意义。
[名师总评] 作者对这座小四合院的全貌、布局进行了清晰的描述,详细介绍了北房的“老虎尾巴”,这说明作者对鲁迅故居是熟悉的,对其介绍也是忠实于原貌的。鲁迅故居的特点是普通、简单,作者通过对这一特点的说明,表现出鲁迅先生不贪图物质享受、注重精神追求的品格。
三、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不少物品,比如毛巾、炒锅、电视机、手机、自行车等。选取你最熟悉的一种物品作为写作对象,查阅相关资料,以“我的生活少不了它”为题,写一篇说明文。不少于500字。
【审题指导】
(1)观察物品的外形,想一想它是什么材料做的,这种材料有什么特点,这个物品有什么用途等。从中选取反映物品主要特征的内容做重点说明。
(2)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说明事物。比如写自行车,可以先写外形特点,再写自行车的制造材料以及这种材料的特点,之后写自行车的性能特点、骑行感受等。
(3)恰当运用各种说明方法,也可适当运用文学手法,增强说明效果。
【范文引路】
我的生活少不了它
近期,我看到一则有趣的谜语:“稀奇真稀奇,鼻子当马骑,直到去睡觉,彼此才分离。”这是什么呢?聪明的你肯定猜到了,这就是眼镜。随着近视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戴上了近视眼镜。我在小学六年级就加入了近视一族,戴上了近视眼镜。①
①运用谜语引出说明对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近视患病率分别约为50%、60%和70%。近视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先天性遗传,一是后天不注意用眼卫生。现在很多同学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比如手机、电视、电脑等,这是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②
近视眼镜分为普通近视眼镜和隐形近视眼镜。隐形近视眼镜虽然更为美观,但平时护理要求更高,操作更麻烦,所以我戴的是普通近视眼镜。③
②采用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近视的人数之多和造成近视的主要原因。
③介绍近视眼镜的分类。
普通近视眼镜由镜框和镜片组成。民国时期的眼镜,大多是两个圆镜框和两根挂在耳朵上的架子,而现在的眼镜框架各式各样,有长方形的、椭圆形的、圆形的。在颜色上更是五彩缤纷,有红色、黑色、金色、无色等。我选择的是粉红色加一些卡通图案的长方形镜框。④
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近视眼主要是由晶状体的变形引起的,这导致光线过早地聚焦在了视网膜的前面。凹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它能使像距变长,使物像恰好落在视网膜上,这样就能达到矫正的目的。凹透镜焦距的大小,决定了近视眼镜的度数。近视眼镜的镜片会因个人近视度数的高低而随之改变。⑤
④介绍近视眼镜镜框的形状、颜色。
⑤介绍近视眼的成因和近视眼镜的矫正原理。
戴近视眼镜虽然能够让我们看清事物,但也会带来很多不便。比如长时间戴眼镜后,鼻梁上会留有两个印记,眼睛的外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冬天时,热气腾腾的水蒸气是最麻烦的,水蒸气会在眼镜表面液化,让我们什么也看不清。⑥
近视眼镜,让我欢喜让我忧。有了它之后,我的生活少不了它。⑦
⑥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写出戴眼镜的烦恼。
⑦结尾议论抒情,再次点题。
[名师总评]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学生,作者通过自己离不开眼镜这一点,抓住近视眼镜的特征,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近视眼镜的构造以及矫正视力的原理,同时阐述了佩戴眼镜的烦恼。作者观察细致,运用了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说明自然生动,重点突出,极易引起眼镜佩戴者的共鸣。
【三】
【交流升格】
1.同桌互评。
2.美文展示。
3.教师点评。
4.修改升格。
作业
1.同桌相互写出评语。
2.各小组推荐出美文后打印张贴在班级“作文园地”,与班级同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