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课 题《白杨礼赞》
课 型新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三维)
1、通过品读感知课文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本文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培养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难点:体会托物言志、象征、烘托、对比、欲扬先抑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
品读赏析法(描绘白杨树)、自主思考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合作探究法(品味语言,学写作手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白杨礼赞》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抗日军民奋发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本文语言质朴、构思新颖,集抒情和议论为一体,成功地运用了托物言志手法。
在教学时以托物言志为抓手,抓取文章中描绘白杨树的语句,体会白杨的形美与质美,由物及人,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
教学流程
一.古诗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茅盾先生到西北高原走一走,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PPT出示白杨树图片】
二、托物言志,品礼赞之意
【PPT出示】
微型讲座:托物言志是作者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表达作者情志的一种表现手法。(重点:托的物 言的志 如何言)
1、绘形象,析品质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齐读第五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白杨树进行描绘的?
【出示PPT】
2、明象征
思考:作者不仅是在赞美白杨树,白杨树还象征了什么?
【PPT出示总结】
【PPT补充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3月,是作者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赴延安途中的见闻和感受所写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国民党的诱降,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皖南事变”并侵犯我方根据地,日寇更是对我方的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坚持抗战。茅盾欣喜地看到了广大北方军民团结一致,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从当地人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于是用笔表达了对根据地军民的赞美。因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接抒情,便托物言志,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品读语言,学写作手法
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白杨树、对抗日居民的赞美之情,请举例一说说。(提示:从欲扬先抑、对比、烘托等手法来谈)
【PPT展示】
欲扬先抑,是一种描写技巧。“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烘托,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受。
【PPT展示】
四、拓展延伸,写礼赞之文
①、生活中,有很多事物都有象征义,你知道的有哪些?
例:梅花、莲花、落叶、牡丹、泥土、蜡烛、蜂蜜、松柏、竹子等。
②、展示古诗词中的象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从蜜蜂、泥土、荷花、蜡烛、松柏、竹子……中任选一个,仿写抒情句:当你看见 , 难道……难道……
(提示:内容由写物到写人到写精神,层层深入。)
五、结束语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像白杨一样在神州大地上茁壮成长。
学生作答
预设:
所托之物:白杨树。作者从两方面对白杨树进行了描绘:①外在形象:干、枝、叶、皮(力争上游)②内在品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不屈不挠(斗争精神)
自主思考
预设: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哨兵,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树 ——人——精神)(男生读四个“难道”,读出阳刚之气)
女生齐读写作背景。
小组交流
预设:
烘托:白杨树生唱的环境是雄壮、伟大的,那么生长其中的白杨树,也一定是不平凡的。这就对白杨树进行了很好的烘托。
欲扬先抑:①第二段中,当你在高原上刚刚觉得有些“单调”时,“像哨兵似的”白杨树出现了,并且让“我”“惊奇地叫了一声”,这就与前边的感受形成对比,先抑后扬,情绪一下子高扬起来,更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②第七段中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在肯定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对比,也是欲扬先抑。
对比:①②两处欲扬先抑也用到对比③第9段中的“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形成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表明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与赞美。
学生在练习本上仿写,每组选出一篇做展示。
预设:
当你在茫茫的风雪中走过,你突然看到远方有这么一株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梅花,难道你丝毫没感受到它的美吗 难道你就不被他那种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感染吗?难道你不曾想到,他与抗疫战士们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精神很相似吗?难道你没有想到,这临雪笑傲的梅花象征着那些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勇敢拼搏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作 业 设 计
1、背诵课文6-8段
2、推荐阅读林清玄的《梅香》
教 学 后 记
本节课思路清晰,框架完整,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旨在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运用象征手法进行片段写作,感受陕甘宁边区抗日军民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以及作者对他们浓浓的礼赞之情,并指导以后的生活实践。但是课堂上学生朗读有所欠缺,应当学生多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