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昆明的雨》学习案例——设计昆明城市明信片
一、项目概要
1.项目名称:设计昆明城市明信片
2.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基于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昆明的雨》所设计的一课时“微项目”学习设计。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项目设计旨在引导学生钻研文 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项目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 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是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要求学生把握散文特点并品味欣赏语言,感悟作者情思。学生通过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基本掌握了散文文体特征,《昆明的雨》一文中,作者的情思也较易领悟,品味作者汪曾祺的语言特色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也是项目学习要达成的基本目标。
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明信片是人们日常习惯使用的一种通信方式,设计明信片既可以驱动学生回归文本,充分发掘课本资源,又可以促使学生学以致用, 在了解明信片格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 项目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把握昆明雨季中相关景、物、事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理解文中展现出的温润、闲适、优雅的风土人情,进一步体会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与怀念之情,提升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2)展示明信片设计构思,撰写美食推荐语,锻炼写作能力、朗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通过明信片设计掌握书信格式,并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4. 驱动问题:
昆明的雨季是 5-10月,雨季长达半年之久,使得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成为昆明环境保护的重 要举措。经过昆明人民的不断努力,昆明成功入围“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滇池清、春城绿、昆明蓝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
为了进一步共享昆明生态文明发展成果,推进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文旅融合发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 “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大赛”,面向 全国公开征集优秀的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组明信片,展现昆明雨季的食、景、人、情之美,寄往昆明文旅局参赛。
5. 项目成果:阶段性成果及最终成果。
6.成果公开方式:
明信片将在班级内公开展出,展出完成后将学生作品打包邮寄至昆明市文旅局智慧旅游处。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书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7.评价设计:
明信片画面设计:与文本的贴合度;精美雅致,是否具有独创性
明信片朗读设计:情感,语调,语速,重音,停连。
8. 实施步骤:
二、项目实施
1.预习作业布置:
(1)教师预设情境:昆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最坚定的践行者。昆 明的雨季是 5-10 月,雨季长达半年之久,使得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成为昆明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经过昆明人民的不断努力,昆明成功入围“中国十大 美好生活城市”。滇池清、春城绿、昆明蓝让市民尽享生态红利。
为了进一步共享昆明生态文明发展成果,推进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文旅 融合发展,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举办了 “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大赛”,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优秀的昆明城市明信片创意设计。
(2)学生自主阅读《昆明的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张明信片,展现昆明雨季的食之美参赛。
小支架:明信片是一种不用信封就可以直接投寄的卡片,投寄时必须贴有足够面 值的邮票 。其正面可以是单纯的摄影或绘画图片,也可以在图片中加入简要雅致的语句……反面写收件人邮编、地址和姓名,其他区域用来写想对收件人说的话。
(3)设计意图:结合时政热点,由真实情境导入。学生初读本篇文章,最易关 注到文中各式各样的食物,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点并基于此设计预习任务,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同时,也能抓住食物的特点。初读阶段锻炼学生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同时,明信片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通信方式,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学 生了解明信片格式,体现了项目式学习面向生活的特点。
(4)注意事项:1.大赛评委会认为,明信片正面不光要有图片,还想借助二维码技术,让读者拿起手机扫一扫,即可播放课文中相关内容的精彩音频。
(5)项目阶段性成果
2.任务一:品味昆明雨中“食“之美
跟随同学们的脚步一起来尝尝昆明雨中的美食。(屏显展示学生作品。分别 指出它们是什么)美食看着都很诱人,美中不足的是缺少文字介绍,没去过云南的大家只见其物而不知其味。
(1)活动任务: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明信片中选择一种食物,以汪曾祺的口吻(尽量用原文)写一条“昆明雨季家常美食推荐语”。
句式:我最想念昆明雨季里的 ,它 。
(2)写好后,将其作为明信片正面链接的音频资料进行朗读展示。(要求:简化答案,用一句话简洁明了的说出所选食物的特点。读出情感。)
学生答案 1:
牛肝菌:多而便宜,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学生闭上眼睛根据老师描述细细品味:“滑,嫩,鲜,香“用逗号隔开,体现出味道的层次感,让读者回味无穷。刚入口,唇舌与食物的第一次邂逅,便觉 其爽滑。咬下去,齿间与食物触碰,嫩而不老,甚至还保留着几分不同于其他菌类的脆。反复咀嚼,鲜味就在口中肆意回荡。咽进肚子,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学生睁开眼睛,提炼语言特色:四个字,触觉味觉和嗅觉三种感官感受,汪老的语言简而有味。
学生答案 2:
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褐中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 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哪句话表现力更强?这东西这么好吃?!这是作者的真实感受,一问一叹强烈地表达了感叹与质疑,与前文构成呼应。学生运用两种语气分别朗读,读出两种感 受四种表现。从中品析得出汪老语言特色:看来汪老的文字不仅有食物的质感, 就连小小的标点符号都饱含情感的力量。
(3)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感知,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关注点较易集中在文章内容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语言的品读。汪曾祺的散文语言极具生 活化,简而有味又饱含一种情感的力量。写推荐语旨在引导回归文本,在抓住食 物的特征的同时,用朗读的方式细细体悟汪曾祺独特的语言魅力,学生朗读能和 文本解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4)项目阶段成果
3.任务二:赏析昆明雨中“画”之美
学生找出课文中,除了美食家的身份外,汪曾祺的其他身份。
作家(从课下注释来寻找助读资料)
画家(从他给好友画画)
诗人 (最后写了一首诗)
(2)学生从作者画家的身份入手,设计第二张明信片。
小支架:汪曾祺不仅会用线条勾勒画面,还会用文字构建画面。.在本篇课文中,“画”既有作者的”绘画”作品(第一自然段),又有作者用文字建构的“画面” (8-10 自然段)。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段落,作为明信片正面图像,
完成主图构思表;并根据朗读设计练习朗读。
学生完成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发言内容完善构思表。
(3)设计意图:以画面设计为驱动,使学生充分关注到课本中的景物特征以及它们与文章主题的关系,并通过画面中元素的增加、删减品味文章语言特色,体 悟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进一步锻炼学生文本解读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并通过 画面设计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在展示过程中,学生组织语言进行表达,锻炼口语 交际能力。
(4)阶段成果展示:
第一自然段:仙人掌和菌类是为了体现昆明雨季空气湿润和物产丰富。
重读“尚能“”极“,可出作者的喜爱与赞叹。
第八自然段: 在第八自然段的构图卖杨梅的女孩和杨梅。
女孩:展现风土人情,自身表现出女孩娇柔之美,使得雨季风景更加柔和,渲染诗意。
杨梅: “一球”体现其颗粒饱满硕大。昆明特产,雨季湿润可以孕育出这样甜美的果实,体现昆明雨季的色彩之美味道之美。
学生范读(女孩使昆明雨季更柔和了,而学生的朗读也使我们教室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作者对于这样的昆明的雨,他的情感是喜爱。
第九自然段:构图元素:缅桂树、寡妇和她的养女、盘子里的缅桂花。
房东和养女托盘子送花:摘花体现不出人物品质,给各家送花则体现出昆明的人情美。
学生提出质疑:括号里的内容可以去掉吗 不可以,因为其身份的悲惨与她们对周围人的热情形成反差,体现出内心的善良大方热情。让这幅画面表现出一种人情之美。
作者对于这一段中昆明的雨,流露出的情感是什么?学生齐读本段最后一句话。提问: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是一种感动,因为其独在异乡。
第十自然段:构图元素:莲花池 木香花 聊天吃饭
前几幅画里都是别人的昆明,画面中可没有作者的影子。这幅图作者也身在画中。
莲花池:内心的沉静,与世俗喧嚣隔绝开来,将文章营造的氛围由热闹归于沉寂,情感自然而然地由喜爱感动之“喜“转为淡淡的乡愁。相较于前两段,这幅画中多了一个历史古迹,使得本画面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
木香花:是雨季的特色,营造了一个密匝匝优美柔和的环境,从而激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各个元素都在四句话里。
沉沉的仅仅是雨吗?是一颗怀着满满乡愁的心。所以,本段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沉静的,忧愁的。学生怀着乡愁齐读诗句。
同学们的设计构思,让昆明雨季的景色如同画卷一般,在我们的眼前徐徐展开。画中不仅描绘色彩之美味道之美,更描绘了景物的姿态,还有人情之美,真可谓“风土人情尽收眼底”,看来汪老当之无愧是一名成功的画家,同学们也当之无愧是成功的设计师。
4.任务三:感悟昆明雨中“情”之美
(1)任务内容:学生回顾本节课:根据文章内容,从汪曾祺老先生画家和美食家的身份入手,把文章拆分成了一张又一张的明信片。汪老还有一个身份是作家,作家才有如此智慧,将这些看似零碎的美食,画面串连起来。他是如何做到的?思考问题,并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当堂自测。
小支架: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 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 的 、 的 、 的 ······文章信笔所至,无拘无束,看起来有 些“散”,但其中贯穿着一条情感线索——对昆明生活的 。作 者用这样一条线索将零碎的素材聚拢起来,鲜活、立体地描绘出一个“明亮的、 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
(2)设计意图: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这个环节既要注重对本堂课其他课堂环节
总结,也要注意适当拔高,从具象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中总结出抽象的认知规律。
《昆明的雨》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课本在自读课文之后,给予了学生一定的 阅读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所以在设计时,教师充分开发了课本资源,也将当堂自测与学习目标合理对接。
(3)教师总结提升: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当下雨天变成下雨周,下雨周变成下雨月,下雨月变成下雨季,汪曾祺老先生用一颗恬然明亮的心,把 沉闷的阴雨天变成有滋有味的如画般的生活。循着绿色发展的方向,昆明人用他们恬然明亮的心,把雨季的昆明变得如此丰满,如此使人动情,把绿水青山真正 变成金山银山。如今,昆明正行进在美丽春城建设的快车道上。让我们也秉持昆明人这颗恬然明亮的的心,将朝云暮雨和晴空万里都变成自己人生中具有无限价值的好风景!
5.作业布置
必做:小组合作,根据构思表,按照明信片格式选择一个画面完成明信片制作。
选做:阅读《端午的鸭蛋》,体会作者散文的独特韵味。
6. 项目最终成果:
7. 项目成果评价表:
学生当堂根据其他小组项目阶段成果展示填写评价表
8. 小组合作评价表
三、项目反思
本次项目设计依据课标、教材设计教学目标,基于真实情境,力求克服项目学习目标泛化的弊端,实现以项目任务为驱动来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本课的实质是教师创设真实的情
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这里,“做”是手段,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为了体现语文的学科特征,避免脱离文本做项目,实现本节课学
习目标,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回溯课本,从文本中得出设计构思灵感。学生从这节课中,
通过设计城市明信片的方式,自发地关注文本,深入文本进行个人化的阅读思考,并将文字
构建转化成生动的画面,以构图为出发点赏析文本。在进行每个任务的阶段性成果展示过程
中,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多角度进行,评价内容从传统课堂的单一维度转变为从朗读
角度、文本解读角度、画面设计角度等多维度进行,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有助于学生提升
语文综合素养。
作业布置方面,落实“双减”思路,设计必做选做两项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并体现了项目学习“以始为终”的特征。
就我个人而言,本节课的项目学习在回应和破解现实教学困境的过程中有效改变了以往课堂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有力促进了语文教学的转型。同时也让我看到,语言文字美感的鉴赏与生活实际并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它对于生活的服务方式可以是间接和抽象的,教师需要做好“中间人”的角色,让语文学习更好地面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