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14 13:11: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
一、词语总结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 ) (2)往之女家( )
(3)曾益其所不能( ) (4)衡于虑( )
(5)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 ) (2)池非不深也( )
(3)委而去之( )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5)岂不诚大丈夫哉( ) (6)与民由之( )
(7)舜发于畎亩之中( )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9)管夷吾举于士( ) (10)征于色( )
(11)而后喻( )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
(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3.一词多义
(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 ) ②兵革非不坚利( )
(2)城:①三里之城( ) ②城非不高也( )
(3)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②发于声( )
(4)拂:①行拂乱其所为( ) ②人则无法家拂士( )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 ) ②贫贱不能移( )
③威武不能屈( ) ④苦其心志( )
⑤劳其筋骨( ) ⑥饿其体肤( )
⑦空乏其身( )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②人恒过( )
(3)名词用作形容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二、基础知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七里之郭/立天下之正位
B.以天之所顺/以顺为正者
C.环而攻之而不胜/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征于色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B.相与步于中庭
C.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D.人恒过,然后能改
7.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B.立/天下之正位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所以/动心忍性5.填空。
8.填空。
(1)孟子,名 ,字子舆,战国时期 家学派代表人物。
(2)《孟子》是记录 的著作。
(3)由美国挑起的贸易战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赞同。这真是“ , ”。(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句子填写)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证“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句子是: , 。
(5)《富贵不能淫》中孟子说大丈夫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原则的句子是: ,

二、课文精读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池非不深也 (2)兵革非不坚利也
(3)亲戚畔之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寡助之至/往之女家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不以疾也
C.入则无法家拂士/有仙则名
D.孙叔敖举于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 。
13.请谈谈你对文中所提观点的看法。
【二】《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岂不诚大丈夫哉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3)丈夫之冠也 (4)以顺为正者
1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论述认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B.公孙衍、张仪等靠曲意顺从诸侯往上爬,孟子认为他们算不得“大丈夫”。
C.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居“广居”,立“正位”,行“大道”,分别喻指“仁”“义”“礼”。
D.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抱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处世态度。
1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请你从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列举出一位这样的“大丈夫”,并简述他的事迹。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3分)
A.劳其筋骨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上自劳军 D.介胄之士不拜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0.孟子在这篇文章中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结合实际,说说本文的意义。(3分)
三、拓展阅读
【一】
沈同①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②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士于此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③,何为劝之哉?”
(选自《孟子》)
【注释】①沈同:齐大臣。②子哙:燕国国君,名哙,前320一前318年在位。他在位期间厉行政治改革,并于前318年让位于相国子之,不久爆发内乱,齐国乘机攻占燕国,他与子之均被杀。此处所说“不得与人燕”,即指其让位之事。③以燕伐燕:朱熹《集注》云:“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燕伐燕也。”
2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子哙不得与人燕 (2)或问曰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管夷吾举于士
B.彼然而伐之也/一怒而诸侯惧
C.则可以伐之/居天下之广居
D.今以燕伐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
24.孟子对齐国讨伐燕国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相关语句做简要分析。
【二】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刘启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①。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②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繇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③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纂组:赤色绶带。女红:女工,指采桑、养蚕、织衣。②粢盛:盛在器物里供祭祀的谷物。③耆:古代称60岁为耆,这里泛指老人。
2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朕亲耕,后亲桑 有良田美池桑竹
B.今岁或不登 一食或尽粟一石
C.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以备灾害 所以动心忍性
2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B.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C.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D.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
2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汉景帝为整顿吏治而下达的一道诏令。
B.本文以农事和女工的重要性开篇,认为农事和女工为天下之本。
C.汉景帝和皇后亲事农桑,为天下树立榜样。
D.文中体现了汉景帝以人为本的思想,整肃官吏,净化生态环境,让百姓安居乐业。
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
(2)农事伤,则饥之本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孟子〉三章》同步练习答案
一、词语总结
1.通假字
(1)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2)往之女家(同“汝”,你)
(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4)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古今异义
(1)三里之城(古义:内城;今义:城市)
(2)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曲折、不振作)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古义:国防;今义:国家)
(5)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
(6)与民由之(古义:遵从;今义:缘由)
(7)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被任用;今义:发生)
(8)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选拔、任用;今义:往上托)
(9)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10)征于色(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
(11)而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3.一词多义
(1)利:①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②兵革非不坚利(锋利)
(2)城:①三里之城(内城) ②城非不高也(城墙)
(3)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 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4)拂: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②人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①富贵不能淫(使……迷惑)
②贫贱不能移(使……动摇)
③威武不能屈(使……屈服)
④苦其心志(使……痛苦)
⑤劳其筋骨(使……劳累)
⑥饿其体肤(使……饥饿)
⑦空乏其身(使……贫困)
(2)名词用作动词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②人恒过(犯错误)
(3)名词用作形容词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匹敌、相当)
5.A(A.结构助词,的;B.介词,用/介词,按照;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介词,从/介词,在)
6.A(“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而其他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
7.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1)轲 儒 (2)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人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6)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基础知识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1)护城河。(2)武器装备。(3)同“叛”,背叛。(4)限制。
10.A
11.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12.施行仁政
13.本文是从谈论战争开篇的,对于战争,作者认为,在三个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中,“人和”最为重要。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我认为,“人和”不仅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它也是小到集体,大到国家中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只有上下团结,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合力,才会取得个人的成功、事业的发展、国家的强盛。
【二】《富贵不能淫》
14.(1)真正,确实。(2)怎么,哪 (3)行冠礼。
15.(1)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2)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16.C(“正位”喻指“礼”,“大道”喻指“义”)
17.示例:文天祥被俘后,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浩然正气,从容就义,正是孟子“大丈夫”论断中“威武不能屈”的体现。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8.C
19.(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忧患,国家常常(更容易)灭亡。
20.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1分)。在实现个人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尤其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奋斗,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拓展阅读
【一】
21.(1)给。(2)有人。
22.B(A.介词,对/介词,从;B.连词,表承接;C.代词,代燕国/结构助词,的;D.介词,用/介词,凭靠)
23.这个人也不要国君的任命就私自从你手里接受,这样行吗?
24.“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从这里可以看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去讨伐的。
【二】
25.D
26.B
27.D
28.(1)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2)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源。
【参考译文】
在器物上雕镂花纹图形,是损害农业生产的事;编织精致华丽的丝带,是伤害女工的事。农业生产受到损害,就是饥饿的根源;女工受到伤害,就是受冻的根源。饥寒同时出现,而能不做坏事的人是很少的。我亲自耕种田地,皇后亲自种桑养蚕,为的是给祭祀祖庙时提供谷物和祭服,为天下人做个先导。我不接受进献的物品,减少膳食,减少老百姓的徭役赋税,是要天下人努力种田和养蚕,平时就有积蓄,用来防备灾害。要使强大的不要侵犯弱小的,人多的不要欺凌人少的;使老人能长寿而终其天年,小孩和孤儿们能顺利地成长。今年收成不好,人民的口粮很少,原因在哪里呢?是不是有些奸诈虚伪的人担任了官职,官吏用财物做交易,掠夺百姓,侵害人民?县丞,是县吏中的首领,他们借着执法的机会做坏事,助盗为盗,这样实在是失去了朝廷设置县丞的用意。命令郡守们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不忠于职守、昏昧不明的郡守,丞相把他们的情况报告我,要请求治他们的罪。特把这道命令宣告天下,让大家明确知道我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