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2张PPT。第四节《群落的演替》 1883年8月7日,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爆炸声是有史以来最响亮的声音,炽热的岩浆滚滚而出,所到之处生物全部死亡,成了一片裸地。蜘蛛202种动物621种动物880种动物小草小树林几 年 后1909年1919年1934年1883年火山爆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群落的动态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光裸的岩地上是怎样长出森林的呢?1、裸岩阶段2、地衣阶段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 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地衣和苔藓植物一样,对二氧化硫却很敏感,如果空气中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就会导致地衣生长不良或死亡,环保部门常把地衣和苔藓当作监测某地区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火星让地衣成为人类移民外星的“先遣部队”。3、苔藓阶段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 4、草本植物阶段
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开始进入到这个地区,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中的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透气性越来越好。5、灌木阶段灌木的生长起到遮阴、避风等作用,同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食物,于是成为许多鸟类的栖息地。物种的多样化使得群落的结构较为稳定,抵御环境的能力增强
。6、森林阶段乔木比灌木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因而最终占据了优势,成为茂盛的树林。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于是群落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问题: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演替过程是否相同?农 田 弃 耕树 林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一年生乔木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所有弃耕的农田都能
演替成树林吗? 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光照强度和水肥条件适宜才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
①一年生杂草
②多年生杂草
③小灌木
④灌木丛
⑤乔木(森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一年生的杂草多年生的杂草小灌木灌木丛树林 比较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差异?
经历的阶段不相同
经历的时间长短不相同
起始阶段不相同
群落的演替类型 1、初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初生演替(原生演替)类型(1)旱生演替: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2)水生演替:
湖底阶段→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湖泊演替为森林 2、次生演替(secondary 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例举两种演替类型的比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裸岩上的演替实例人类活动较为关键自然因素影响因素较快缓慢速度经历的时间短经历的时间长时间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起点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类型
内容内因外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其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温的大幅度变化、洪水、干旱等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的景象吗? ★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
★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群落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 2003 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
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 hm2,荒山造林3.25×106 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 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 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 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 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 退田还湖
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 km2“长”到了5100 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 350 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 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 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外来物种入侵 外来物种: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一)自然入侵(二)无意引进(三)有意引进生物入侵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1.紫茎泽兰 2.薇甘菊 3.空心莲子草 4.豚草
5.毒麦 6.互花米草 7.飞机草 8.凤眼莲
9.假高梁 10.蔗扁蛾 11.湿地松粉蚧 12.强大小蠹
13.美国白蛾 14.非洲大蜗牛 15.福寿螺 16.牛蛙生物入侵美国白蛾 可危害果树,林木,农作物及野生植物等200多种植物,在果园密集的地方以及游览区,林荫道,发生严重时可将全株树叶食光,造成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严重威胁养蚕业,林果业和城市绿化,造成惊人的损失.此外,被害树长势衰弱,易遭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降低抗寒抗逆能力.幼虫喜食桑叶,对养蚕业构成威胁.1979年传入我国生物入侵福寿螺,瓶螺科瓶螺属软体动物,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产量高,是餐桌上的佳肴。1981年引入中国,食用未充分加热的福寿螺,可能引起广州管圆线虫等寄生虫在人体内感染。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成为危害巨大的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食量大,咬食水稻等农作植物,可造成严重减产,是名副其实的水稻杀手。另外福寿螺的螺壳锋利,容易划伤农民的手脚,大量粪便能污染水体。因每只雌螺可年产卵万粒左右,繁殖量惊人,可造成其他水生物种灭绝,极易破坏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入侵水葫芦(凤眼莲)原产南美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饲料植物和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但因其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很快在河湖等水体蔓延。疯长的水葫芦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氧气,使原本就富营养化的水体更加恶化。另外,它还堵塞河道,影响航运通行。水葫芦在云南、湖北、湖南等地的情况尤为严重,当地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打捞,但仍然赶不上其繁殖的速度。能留给后代们看看吗? 巨人海芋属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开花植物,而且只在苏门答腊雨林中很小的孤立地域才有发现。它从一个地下的块茎中长出来,块茎生长大约要20年。但是它的花期却很短,可能在不到两三天时间里只开花三次。人们关心着这种植物的未来,因为这些植物剩下来如此之少、且又生长在如此之小的地域。眼看着它走向灭亡 苏铁植物从恐龙时代就生长在地球上、但是、它们今天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植物群,它们至少有一半面临灭绝。南非苏铁(左)的雄性样本在南非野外被发现,可一直未见雌性样本,所以这个物种将面临灭绝。来自这最后雄株的一株枝茎被移植到英国伦敦西部的皇家植物园里,目前仍在那里生长。我们该怎么办? 玫瑰长春花(左)生长在马达加斯加的正在迅速消失着的雨林里、它可能很快就变成一个濒危物种。它被用来制造治疗某些类型儿童白血病和何杰金氏病(癌的一种)的药物、用玫瑰长春花制取的药物对治疗这些癌症大有疗效。许多其它的未知的雨林植物也可能会是很用的药物、但是、在它们被发现之前就已火绝了。为了满足欧美消费者 仙人掌因其不平常的外貌和耐受酷热干旱的能力,很受采集者的欢迎。在美国和墨西哥,仙人掌在半夜里被“仙人掌窃贼”把出来,然后再卖掉。非法采集的仙人掌一株可卖到300英镑这样的高价。抓住违法者并非轻而易举,而且法院的处理也较轻,仅仅是罚款而已。 (左为一种高濒危仙人掌) 练习P82~83 基础题
1.(1)×;(2)√。
2. D。 3.C。
4.水生演替系列实际上是湖沼池塘填平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湖泊池塘的边沿向中央水面逐渐推进的。因此有时我们可以在离岸不同距离的地方看到处于同一演替系列中不同阶段的几个群落,这些群落都围绕着湖中心呈环状分布,并随着时间的变化改变起始位置。每一个群落在发展的同时都在改变这环境条件并创造着新的环境条件。一个新的群落迟早会在原有群落的基础上产生出来。49一、概念检测
1.(1)×;(2)×;(3)√;
(4)√;(5)×。
2.(1)D; (2)D; (3)C。
二、知识迁移
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成片生长。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50三、技能应用
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出平均值。51四、思维拓展
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
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强,生产成本较高,收入降低。
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依赖性(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的是借助于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于环境。再见